|
在杭州,有机会与诗友秋山道人相见.他是百分之百的文化人,学的是中文专业,又一直从事文化事业.如今是诗书画皆能,坐在西湖边林荫道旁幽静的办公室里.近期出了装帧很漂亮的诗集<秋山道上>,签名赠我一本,并豫籍两位诗友各一本托我转呈.
秋山兄留我一起吃晚茶,并顺便邀了几位文化人,其中一位是西泠印社中人,也是我闻知的.下午与秋山兄聊天时,曾听说西泠印社加入中国书协的"西泠门"事件.显然,浙江书法界内部也有些不和谐声音.初次见面不便涉及过深和敏感话题,但还是专程游历了一番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到杭州总是要到西泠印社看看,这次就更是带着些想法去看了.凡印人,到西泠参观都会情不自禁的肃然起敬.如今出了个"西泠门"事件,匪夷所思.
百年西泠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品牌,守望西泠,就要奈得住寂寞,这是艺术与学问的要求.在今天官本位气息日浓的中国,一批批官场中走过来的政客,源源不断地坐上了各级文艺团体和协会的主席台.原来以为他们不会坐主席的,可是近来主席也有被占领的.文化人的世俗心态也同样让人心酸,要职称要官衔待遇,要房子车子和票子.这些不是不能要,关键是人们似乎忘记了"取之有道"这句古训."西泠门"折射出了诸多事件背后很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甚至超出了文化界本身.让杭州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这类党政部门酝酿西泠的明天,让热衷于功名的二三子来运筹西泠印社的未来,西泠印社真是可怜极了.西泠印社要不要加入中国书协,不管是什么理由,以什么形式,都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话题.
走出西泠印社,直到坐在离开杭州的列车上,西泠的念头都没有消失.顺便吟了一首绝句,算是心理的一种表达吧.
雕虫小技岂雕虫,流派工夫更不空.
可笑百年西泠月,欲追热闹日头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