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05|回复: 20

【诗歌文本阅读第一期】也评左岸诗歌《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9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评左岸诗歌《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等

                                                                                                                      文/莫求

        总觉得诗歌阅读和个体经验相关,而这种经验有时并不能完全和诗人写作经验相关,所以有时会显现出一种误读的可能。当一首诗歌被阅读时,它可能已经死亡,解读也无法还原当时的现场感。由于双向经验的交叉,对于同一首诗歌的阅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也可能正因为这种散点透视的批评,会使得诗歌文本更具有张力。多方对峙的观点,反而会使得诗歌在整体上有着一种比较圆满的辩证。
        介于此种考虑,咱试图从一个散点(诗意解读)来切入诗歌本身,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文本阐释。可能结果会与原意差之千里,但咱希望凭直觉进入诗歌,观赏风景,甚至个性,甚至极端,只要有美的感受,有所悟便可······

1、《钻出水面的不一定是鱼》   
   
钻出水面的不一定是鱼   
海豹、潜水艇、寒号鸟都有可能   
一小块拱起的新陆地   
漂流瓶。也在猜测之中。直到风平浪静   
才看清   
一颗活着的人头,比蘑菇还年轻   
不过有一只巨大的手   
毫不客气地将他摁下去了      

多年以后,接到一个电话,当我确认就是他时   
里面传来辨别不出国界的枪声   


         感觉此诗具有很强的隐喻义,到底隐喻的是什么?水面意味着什么?“风平浪静”,“人头”,“国界的枪声”,社会背景或许隐含其中······只是无法明说而已。还有“一小块拱起的陆地”,在政权更迭的社会中,一切都在猜测之中,“漂流瓶”将漂往何方呢?还有“年轻的人头”,这是否又代表着新生的力量,但又被什么“摁”下去了呢?
        诗歌第2节更是意味深长,由“活着的人头”转化为“一个电话”中的“他”。这个“他”是否就意味着因社会、政权、变革等原因流亡在外的逃亡者呢?“他”又浮出了“水面”?那里“辨别不出国界的枪声”又意味着什么······
        这首似乎是隐喻社会现实的诗,在这个看似“宽容”的社会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无法明说,只能借助一些物象的象征意义,来隐喻现实的生存环境。一个“摁”字怵目惊心。在某些现实环境中,如果有人强出头,可能就会被一些看似“正义”的力量“摁”下去。那颗“活着的人头”经历了寒号鸟、潜水艇等的时代,可能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在可说和不可说之间,他没有言说与否的权利,更大的社会现实在压抑着自身,一种悲哀无处可逃!

2、《广场》   
   
他来这里散步,出于一种潜意识   
鸽子有鸽子的喜悦方式   
绿色的小哨兵   
在草丛中时隐时现,目光可以看到   
远山的呼吸,这样他的脸   
堆积多年的落叶,舞动起来   
人们相互传递着微笑   
感知身体的音乐   
有难言的美妙。他想起母亲   
曲折的炊烟,瘫痪的妹妹   
忏悔的钟声,突然   
从灵魂里醒来      

他向喷泉池边一个老警察走去
              

         总感觉“广场”和“鸽子”承载了太多的内容,有太多的事情是在“广场”的背景下发生的,却也同样是无法明说的部分。一切过去之后,空留着“鸽子”在无知地喜悦着,它们有着生存的最基本权利,而其他的呢?
        人,在宏大的历史记忆之中,往往是最不显眼的部分。将个体至于大背景之下的书写,诗人试图从单向度透视历史的侧面。而这些确实不可叙述的,他的脸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堆积多年的落叶,舞动起来”。为什么见到“鸽子”,会“潜意识”地想起那些“绿色的小哨兵”呢?在广场的经验中,“哨兵”是不可抹煞的。这似乎又隐喻了什么?
        时代已经变迁,而记忆的书写是否可以完全抹去呢?“人们相互传递着微笑”,他想起的那些:母亲,炊烟,妹妹,然后又有着“忏悔的钟声”?这个“忏悔”具有着多重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是一位灵魂和身心腐蚀的罪人,然后被“钟声”振动,向“警察”走去······其实,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忏悔”可能是主人公为了他者的献身,他可能有着更多的身不由已······
        或许,主人公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能有着自身和社会的双重原因。然而一切都过去了,这个“忏悔”的象征意义还剩下多少沉重的内涵?

3、《一天》     

这个地方是同村同族   
操着同样的口音   
阅读一本书,吃一口井里的水   
祖辈三代,以铜锅长杆大烟袋   
维系着一种自然   
唢呐讲着过去,眼睛的两片黑瓦   
对月光渐渐失去敌意   
看年轻的女人   
像误入向日葵地,难辨认      

一天,河水的浪花涌上一个陌生人   
男人们立刻警觉起来,他   
强悍,透明,轻盈,生殖器郁郁苍苍


        这首诗歌比较容易理解:外来文明对本土文化的浸染。从小的方面来说,这首是反思乡土文明的诗歌。乡土一直是个具有丰富复杂性和藏污纳垢的形态。它有着自身难以更改的生活秩序以及对其自足性的顽强坚持和对外部力量的抵制和消解。
        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乡土的面貌再无法等同于原始的生存面貌。而原始则呈现一种常态,并具有自足的生命力。当异质文化对本源文化进行争战时,“男人们立刻警觉起来”之后,便是复杂的冲突、对峙、争战、协商和调整······
        乡土本来有着自足的生存、繁衍方式,如诗歌第1节所言!当外来文明侵袭时:“强悍,透明,轻盈,生殖器郁郁苍苍”这种对比在“一天”内的确造成很大的触动!之后,又会是怎样呢?这种文明如何继续生存下去?诗人没有明说,但思索却仍在继续中!
        再深入说一点,整个20世纪至今,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明的浸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冲突、对峙、调整等过程中,一切仍在继续···当然,这有点像是题外话了!

4、《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  
   
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   
在许多年以前   
   
某个时刻。日落,大地的觅食者未归来   
你召唤着一群戴眼镜的   
小白羊小黑羊,朝   
火车站走去。黄军装,行军壶   
列队歌,彷佛战争就要来临   
前线,说好了谁也不准   
轻易回头。红色书籍,马克思   
这位大胡须教练,要求我们必须从白桦林   
走向慕尼黑的   
玛利恩广场,青草很快爬满了我的全身   
胡茬上更有   
马蹄的声音。那季节暴雨很多   
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什么      

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   
说这话的时候   
从火车走下来的一支钢琴曲把我分成两半   


         如果没有说错的话,这首诗歌应该是对“文革”的记忆书写。生存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红卫兵”和“知青”上山下乡的记忆尤为清晰。“我的一张年轻人皮为你死亡”诗题甚至比谌容的小说《减去十年》更有冲击力。多少年轻的岁月在那个“十年”中被荒废了,而且永远无法再重新拾起了。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那一个阶段,错过的就无法回来。很多年以后,诗人或者说叙述主人公的年轻人皮在那里死亡。紧接着第2段,是对那个时期的记忆书写。“大地的觅食者”“小白羊小黑羊”这些比喻多么形象!诗人在叙述中并没有夹杂着对那个时代的情绪,而是直接书写“小白羊小黑羊”的感受!不管他们是“红卫兵”也好,是“知青”也好,“那季节暴雨很多”,谁都在这场历史的洗礼中冲刷一切······即是受害者也是见证者。
        “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什么”平静的言语背后,包含着多少深切的情思。诗人并未对时代或个人带有深刻的印记!冷漠的叙述,撕扯着“年轻的人皮”,“分成两半”的“我”,面对历史的浩劫,个人的记忆尤为深切!

        这几首诗歌,我仅是从其文本背后蕴含的深意出发,来探讨内容,尝试接近诗歌本源。至于诗体形式、叙述方式、审美韵味等方面,未能深入探讨。但仅是单一角度的探讨,此诗便引发了我丰富的共鸣和想象。而我对其诗歌的解读也是在诗歌本质的深入中,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欣赏!最后,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我想我可以大声地说出:我喜欢这几首诗。

[ 本帖最后由 莫求 于 2009-7-9 00: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7-9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莫求妹妹,解读得很精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莫求妹妹,大家一起交流诗歌很开心,评论从文本出发,进行展开,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读的精彩。。期待更加精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到哲理上,莫求是不赖哦,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莫求的评也写得这么好,精彩的评,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首诗在兴昌版主的帖里读过,也很喜欢,只不过读时只是去感觉,没有这么深刻的去分析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蓝彼岸 于 2009-7-9 00:30 发表
问好莫求妹妹,解读得很精彩。学习。

谢谢青蓝诗姐鼓励,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乡巴 于 2009-7-9 00:35 发表
问好莫求妹妹,大家一起交流诗歌很开心,评论从文本出发,进行展开,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读的精彩。。期待更加精进

谢谢点评,向你学习!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飞儿 于 2009-7-9 00:39 发表
评到哲理上,莫求是不赖哦,学习

握手哈!期待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书简 于 2009-7-9 09:53 发表
没想到莫求的评也写得这么好,精彩的评,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谢谢书简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觉得诗歌阅读和个体经验相关,而这种经验有时并不能完全和诗人写作经验相关,所以有时会显现出一种误读的可能。当一首诗歌被阅读时,它可能已经死亡,解读也无法还原当时的现场感。由于双向经验的交叉,对于同一首诗歌的阅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也可能正因为这种散点透视的批评,会使得诗歌文本更具有张力。多方对峙的观点,反而会使得诗歌在整体上有着一种比较圆满的辩证。

---------------莫妹的水平相当地高。经验往往会置诗人与个人陷阱。我一直都这么认为。当一个人强力维护自己的诗歌时,是最危险的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求妹妹,先吧先发贴的取下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7-9 16:51 发表
总觉得诗歌阅读和个体经验相关,而这种经验有时并不能完全和诗人写作经验相关,所以有时会显现出一种误读的可能。当一首诗歌被阅读时,它可能已经死亡,解读也无法还原当时的现场感。由于双向经验的交叉,对于同一首 ...

阳光一语中的,经验即是寻求路径的窗口,也是囚禁自身的牢笼哈!如何突破这个局限,实现某种可能呢?思索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求的一些看法的确值得我们思考,提起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求 于 2009-7-10 13:53 发表

阳光一语中的,经验即是寻求路径的窗口,也是囚禁自身的牢笼哈!如何突破这个局限,实现某种可能呢?思索中······

我的想法是,需要再搭建另一个空间来嫁接和消除经验的顽固性。我发现很多成功的诗人,再突破经验上似乎都是在使用这样的手法。包括左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