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486|回复: 28

读诗记忆之一二、《关于海子的几句话》的回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谢xx先生理解。纯粹讨论死者毫无必要,这正如学习历史一样,如果历史不能带给生者生存的智慧,就不值得浪费时间去学习了。不过人各有所见,愿活的就活吧,愿死的就死吧。其实真愿死的人少之又少,多的是叫别人去死自己看热闹或者制造话题 。
   其实事情远非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为什么1987——1990年是诗人自杀的高峰期呢?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只有熟悉了那段历史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仿佛能理解一些,但不赞成自杀。只有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坚韧地活着,并不懈地去改造现实,现实才有改变的可能。我想没有那批人的抗争,就没有92年以后的全面开放。我们的总设计师正是看准时机、作出了顺乎民心的决策。
   至于你关于顾城的话,我不赞成,他是一个天才的童话诗人,同时又是杀人犯,如此而已。他一直生活在幻想中,他的心理发育程度大概停留在童年或少年阶段。不知你读没读过《诗人之死》一书,那是写他杀人和自杀前一段时间的生活,那其中透露了许多消息。一个敏感的诗人生活在异国他乡本就寂寞难当,若果正当此时,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爱情又弃自己而去,一颗童心就变得疯狂了,就决定与爱情同归于尽了。伟大的普希金也是为了爱情决斗而死的。说不清楚啊。。。。。。
                 
 二
  
    谢谢xx先生看得起方悄,这么晚了,还写这么长一段文字来探讨海子和中国新诗,让方悄十分感动。我所有文章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我的理由在那文章里说了。骆一禾的去世经过,在94年时我听邹静之先生叙述过,那友谊是感人的。我曾说过,那几年是诗人自杀的高峰期,我始终觉得有更深沉的原因。只说可以言说的吧,就是八十年代是文化的复兴期,因为引进的学说多、思潮多,从而激活了国内的学术空气,有那么一点点百家争鸣的气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八十年代的结束,刚刚复兴的文化又消亡了,于是人们纷纷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酷。近年来,不少学者为了呼应大国复兴的号召,连篇累牍地撰文谴责“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礼——主要是三纲五常,最不能让他们容忍的是破坏了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而臣居然不去死那还了得?!不少单位的一把手不都像小皇帝吗?谁敢顶撞?!真正的诗人总是最敏感的,就像老鼠最先感知到地震一样,而最敏感的人往往又最脆弱,所以就选择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了。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其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至于你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我没有细究过,因为我不喜欢,这纯属个人兴趣,没有别的原因。从我偶然翻看过的超现实主义的艾吕雅、布勒东及新超现实主义的勃莱、默温,他们的不少诗还是有思想的。我个人感觉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英美主流诗歌是走着一条反诗歌的路,或许这些诗人们感觉到自己所具备的伟大智慧,足以对传统中的大师们可以不屑一顾,甚至扔进垃圾桶了事,可以肯定的是一百年以后,那些大师们会重新熠熠闪烁,这些反诗歌的诗人们绝大多数反被扔进垃圾桶。至于我们中国的诗人们为什么比人家的先锋派还先锋,那只好烦请你去请教那些先锋派的诗歌理论家了,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多年前进修时,一个先写诗后改行写小说的人,看见我每天都从早到晚地读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他感到非常吃惊,问我“为什么还读得进去诗,现在写诗的人早已不读诗了”,我一时语塞,结结巴巴地说我喜欢。在这个论坛上也有人责备我不知道惠特曼,当时我没有回答,虽然我也翻过楚图南和李视歧版本的惠特曼,但毕竟与波德莱尔相较,我翻过钱春绮、莫渝、苏凤哲、郭宏安、亚丁、张秋红和胡小跃等版本的波德莱尔,确实是显得不够用功,惟待来日补上了。曹聚仁先生说他读了百多遍《儒林外史》,真是让我无地自容啊。不妥处,请先生批评。
              

    谢谢xx先生,这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如果海子还活着,说不定人们已把他忘记。他那一代写诗的人现在又有几人知道他们是谁啊!还是各持己见吧,你说好不好?只要先生肯花点时间把这篇文章从头至尾读完,你就不会气愤了,我一直认为海子是为理想的破灭而死,死得何其悲壮。我相信没有一个诗人是为了出名而死,人都死了,还要名声干啥?名声只对活人有意义。但这与该不该死是另一回事,如果一个人的死对历史的进程毫无影响,不如像鲁迅先生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你看鲁迅先生有那么多忧愤,但他仍然活着,直到战斗而死。活着并作持久战,那是比死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毅力,而且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再次谢谢你肯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术才有发达昌盛之日,道理是不争不明的。为什么战国时代会产生那么多大学者(或者说思想家,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种说法),一是因为诸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来管制人们的思想;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肯说话,所以才出现了一去不复返的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思想也被统一了,人们的想法只能烂在肚里,学术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后来人们连想法也没有了,只知道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弄个官儿做做。不知我的说法,先生赞不赞同,即使不同也并不妨碍我们做朋友。祝你快乐。


   “我喜欢海子、梵高、尼采”,一个姑娘居然同时喜欢这三个人,这不是让我吃惊,而是让我震惊。姑娘,你千万要悠着点,随着年龄的增加,你就会觉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不但并无新事,而且会日渐觉得其平淡无味,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也就是禅宗说的“眼睛依然在眉毛下”,也就是一个前辈学人说的“狗肉吃多了也会厌烦的”。
  谢谢你来读方悄的三脚猫似的文字,并写了这么多让方悄既开眼界又长见识的话。再次谢谢,祝你天天快乐。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7-3 23:52 编辑 ]
发表于 2009-7-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欣赏尼采的一句话:必然的事不会触怒我,我的本性就是热爱命运。
想必区版也是这样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真觉得如果够理性就要把人和诗分开,可是人的一生,总是需要被情感控制的时候~
问好方先生,虽然都看过一遍,再读的时候还是继续无语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中巷 于 2009-7-3 22:01 发表
有时候真觉得如果够理性就要把人和诗分开,可是人的一生,总是需要被情感控制的时候~
问好方先生,虽然都看过一遍,再读的时候还是继续无语吧



谢谢木中君的阅读,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人和诗不分开,比如屈原比如陶渊明;人和诗分开的太多了,比如论坛的人生攻击,比如郭沫若写的《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四海《通知》遍
文革卷风云
阶级斗争纲举
打倒刘和林
十载春风化雨
喜见山花烂漫
莺梭织锦勤
茁茁新苗壮
天下凯歌声
走资派
奋螳臂
邓xx
妄图倒退
奈“翻案不得人心”
“三项为纲”批透
复辟罪行怒讨
动地走雷霆
主席挥巨手
团结大进军



他还写有《献给江青同志 》——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xx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7-3 23: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草风起 于 2009-7-3 19:51 发表
还是欣赏尼采的一句话:必然的事不会触怒我,我的本性就是热爱命运。
想必区版也是这样的吧。


谢谢落草风起君的阅读,我更喜欢尼采的另一段话:“在这个完美的日子,不仅葡萄渐成褐色而是当一切事物都在成熟的时候,我的生命碰见一缕阳光:我向后回顾,也向前瞻望,我从来没有一下子看到过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尼采的一生多数时候是紧张而痛苦的,我相信他写这段话的时候是有短暂的快乐的,因为他很少做到“必然的事不会触怒我,我的本性就是热爱命运”,当他声称“上帝死了”,他就呼唤超人来拯救俗世中的俗人,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超人连影子也没有,终于绝望了,此时正需用女人的温情疗伤,可他偏偏固执地认为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男人只是战争的牺牲品,于是他就失去了远方,不知走向哪里,在四十五岁时得了精神分裂症,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五十六岁时草草死去。他虽为研究人生的哲学家,却睁着眼看不见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世是由凡人构成的,而凡人又由两类构成:“一类的生活目标是‘伏侍公卿’,只要能升官发财,无论什么都可以。一类的生活目标却是要养成并保持独立的人格,即使‘室如悬磬’,也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钟叔河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个老的,与方兄玩

《再见海子》

海子的灵运行在水面,海子说要有诗,就有了诗。海子看见诗是好的,就把诗与生活分开了。海子称诗歌为神迹,把生活称为世俗。有神迹有世俗,这是第一日。

很世俗地,我也用海子作为一段文字的开头。不可否认,当前的文学青年,尤其是从校园起步的一些人,是先被海子的故事感染,然后才接触新诗,开始似通非通地以梦为马。因此许多时候,海子就是神迹,就是诗歌。

阳暖三月,春暖花开。海子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向自己的失乐园。这个词也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成了诗意人生中幸福的终极神迹。

八九十年代,真是个读书的时代,也是新诗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之中,海子只是个普通的名字,或者只是个平均水平线之上的一个名字。直到某天他的忽然死去,死亡也许算他在世俗中写的最后一首诗,他的名字因此被传颂四方。被诗人们兔死狐悲,被爱好者朝圣般的向往。

海子后期,其实已经近乎精神错乱。他沉浸于自己编织的诗歌王国里,把自己树成高高在上的君王。他指挥着文字,一如指点着世俗中的芸芸众生一起排演由他乌托帮而来的史诗年代。他要给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明补上这一段缺失的部分,他被这种使命感驱使压迫着,直到最后的崩塌。

这不是完全由诗人所组成的世界,诗人也要生活在世俗,从世俗中汲取氧气和水。诗人脱离了世俗,一如草木脱离了土壤的束缚,自由的代价自然就是死亡。所以谁也不可能在人的世俗里,象神一样活着。春暖花开,其实也是一个世俗的幸福标准。

海子之于春暖花开,徐志摩之于再别康桥。一位诗人一生中能有一首诗真正留传四方,就不枉了写诗一场。就算别的作者全都不堪入目都是胡说八道也没什么。所以我不因为“别拧我,疼”的肉麻,因为海子后期那些涩晦不堪如同呓语般的所谓诗剧,而求全责备他们。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很成就的诗者。

对于爱好者来说,白天喂养生活,夜晚喂养诗歌,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诗歌王国海阔天空,海子只是浪花一朵风一缕。

海子再见……

[ 本帖最后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7-4 0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贴另一个诗人上吊时俺的几句话

早死早托生(2008-08-02 21:18:20)标签:杂谈   分类:散文随笔

又一个诗人死了,还是死于自杀,并且还是男性,这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

如果写诗的结局是让男人失去了坚强,让人类走向死亡,并且死于自己之手,那么诗歌真是这世间最十恶不赦的东西,是最该被清除的一类事物.

男人可以死于战,可以死于难,可以死于病,唯独不该脆弱到自己寻死.

我愿意相信这仍然是表面现象,是一种巧合.我想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可能都有人在自杀,只不过某一个时刻自杀的是位诗人,我们因此记住了他.

死就死吧,请不要以诗的名义,更不要以诗人的名义.

所谓的为诗殉道,在许多时候,是来源于同是诗人们的活人们的兔死狐悲的意淫.

那么,过了今夜,这件就成了我眼里的旧事,我不想再关注他,也不想再说什么.还是当年送余地的一句话,拿到这里再用一次,该死死去吧,早死早托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贴了,再贴就喧宾夺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7-4 00:12 发表
《再见海子》

海子的灵运行在水面,海子说要有诗,就有了诗。海子看见诗是好的,就把诗与生活分开了。海子称诗歌为神迹,把生活称为世俗。有神迹有世俗,这是第一日。

很世俗地,我也用海子作为一段文字的开头 ...


谢谢风筝兄把你的敻文发在我这儿,使我这儿顿时生辉。“八九十年代,真是个读书的时代,也是新诗的黄金时代。”我以为把“八九十年代”改为“八十年代”更贴切,九十年代已是一个被骟了的时代。落草风起君有一篇介绍“在场主义”散文的文章,不知风筝兄看过没有,很值得一看,这是一个盛产大话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7-4 00:16 发表
早死早托生(2008-08-02 21:18:20)标签:杂谈   分类:散文随笔

又一个诗人死了,还是死于自杀,并且还是男性,这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

如果写诗的结局是让男人失去了坚强,让人类走向死亡,并且死于自己之手,那么诗 ...



我是一个俗人,我觉得能够活着还是暂且活着的好,我最讨厌自己不自杀而偏要为自杀叫好的人。诗人的自杀,也是一言难尽的,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好一概而论,比如屈原、王国维、朱湘、顾城。。。。。。“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语)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7-4 00: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7-4 00:18 发表
呵呵,不贴了,再贴就喧宾夺主了



没事,越贴我越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7-4 00:33 发表


谢谢风筝兄把你的敻文发在我这儿,使我这儿顿时生辉。“八九十年代,真是个读书的时代,也是新诗的黄金时代。”我以为把“八九十年代”改为“八十年代”更贴切,九十年代已是一个被骟了的时代。落草风起君有一篇 ...


呵呵,八十年代末的事,我也在场。而九十年代,俺仍然读书,当然,现在不太读了。所以我习惯说八九十年代是个读书的年代。
请相信我和你一样怀念八十年代,那曾经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几个年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7-4 00:46 发表



我是一个俗人,我觉得能够活着还是暂且活着的好,我最讨厌自己不自杀而偏要为自杀叫好的人。诗人的自杀,也是一言难尽的,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好一概而论,比如屈原、王国维、朱湘、顾城。。。。。。“仁 ...

那么俺加一个范围好了,我说的自杀,专指现代。近代古代那些人,我还是敬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7-4 00:55 发表

那么俺加一个范围好了,我说的自杀,专指现代。近代古代那些人,我还是敬重的

没事,俺兄弟俩有啥说啥最好,各有所见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悄和风筝,都写这么精彩的文字。我静静地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