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560|回复: 25

元 古愚公胡助 《纯白斋类稿》诗词赋及墨宝专贴 东阳东南湖胡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风、伯甘老师,各位网友:大家好!

       本人也是诗歌报的常客,当然是诗歌报的忠实网迷。在读阅诗歌报相关帖子时,发现这里有很多网友对古诗词歌赋非常喜爱,而且有很深的造诣,令我为之动容。在老家的家谱里,有不少先祖留下的作品,其中有一些被收入《四库总目》。本人将陆续在网上贴出有关作品,供大家研究欣赏。

       老家的家谱自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各位先祖的生平均有详细记载,宋、元以后的记录更是非常详细,有厚厚的十多本。其中,对元朝胡助公,字古愚,一字履信(以下称古愚公)的介绍引发我极大的兴趣。古愚公著有《纯白斋类稿》三十多卷,以诗赋为主。因生前立下遗嘱不让儿孙丐他人为其作碑传墓铭等,所以后人几乎没有把《纯白斋类稿》的作品示人。还算幸运的是,古愚公六世孙古学公(为明淮海书院山长)把《纯白斋类稿》加以整理收藏。后传至清朝,有幸剩二十二卷被收入《四库总目》,但其它十卷作品可能遗失。

       在元朝,人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全国划分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古愚公属南宋汉人,其当时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他凭自己的才学,在京城做了几十年的小官,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的。

       可能是历史的原因,对元朝的有关诗词的研究本来就不多,加上古愚公生前曾立下遗嘱等,所以对古愚公诗文研究的文献少之有少。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思维上的变化,及大中华观念提升等,对在元朝为官的汉人不再会受到更多的歧视。在中华民族太平盛世的当今,开展对元朝更多文人的诗词歌赋,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探究元朝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此,呼吁广大网友对元代古愚公的诗词歌赋多加关注,多多探讨,丰富元代诗词歌赋的研究成果。


鞠躬

网友:东阳东南湖胡

[ 本帖最后由 东阳东南湖胡 于 2009-6-3 23: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胡助年谱研究----浙江图书馆古籍所 徐永明教授

《胡助 年谱》 摘抄自《古籍研究》2001年第4期
《胡助 年谱》
(1278—1362?)

徐永明  作者单位:浙江图书馆古籍所(现为浙大文学院教授)

引 论



       明代人庞龙在论及胡助的诗时曾说:“胜国之文何其盛也,虞、揭、黄、柳号‘四大家’,而以诗名家又称虞、揭、范、扬,初岂如是。尝阅《元文类》及《续文章正宗》二书,珠玉灿然。苏天爵、郑栢皆自以为空冀北之群矣,孰知东阳纯白胡先生之著述,实其沧海之一遗珠哉!”(见本集卷首《纯白斋类稿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庞龙对元诗、文“四大家”的说法及苏、郑二书不收胡助诗文的做法颇有微词。苏、郑二氏为什么不收胡助诗文我们不得而知,但元代诗、文“四大家”的提法确实使其他一些当时也颇有声望的作家在后世变得湮没无闻。

       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州东阳人。其祖先是由湖州的霅川迁居东阳定居的。曾祖父居仁是个学官,曾从理学家吕祖谦学,与同里曾官至国子祭酒的葛洪为友。祖父中行,隐居行义,被乡人称为善士。父亲祐之,在宋时为乡贡进士,曾做过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的官。胡助自称“早失怙恃”,但家庭的影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应受到忽视。由于刻苦自励,胡助年少时既已博览经史诸子百家之书,“悉究其大旨”。当胡助读到《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一段话,幡然有省,决定外出远游。至大元年(1308),胡助三十一岁,因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兼太学斋训导。金陵为六朝古都,又是南来北往的要冲,故胡助在金陵为教官的期间结识 不少人物,其中胡助自认为最相知的有治书侍御史赵宏伟、监察御史周驰、礼部尚书曹鉴等。周驰向朝廷举荐了以胡长孺为首的七位宜入馆阁的江浙之士,胡助即为其中之。皇庆元年(1312),在京师任国子司业的吴澄辞官南归,见胡助所作诗,大加称赏,以为乃诗之上品。吴澄的称赏使胡助的诗名为之大振。

       延祐元年(1314),元廷废止数十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恢复,这对于大失其业或沉沦下僚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胡助虽为教官,也欲往一试。但囿于省台的规定,胡助不得与试。延祐二年(1315),各省乡试中举的考生会于京城参加礼部春试,胡助也于是年来到了京城。胡助来京城的目的可能是想走“上层路线”,既以自己的才学干谒名公大卿。在京城的两年多时问里,胡助确实结交了不少馆阁之臣如王士熙、元明善、马祖常、袁桷等,但胡助最后仅是依常调获得了一个美化书院山长的职位。“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今鲜知学。”胡助在任山长的几年里,除了游山玩水,赋诗作文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与人道及之处。泰定二年(1325),胡助因秩满赴选吏部受九品初职,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胡助没有马上被授予职位。时任太常博士的乡友柳贯为此深抱不平,他说:“孰不叹其淹滞而悼其屈,虽予亦不能不为之慨然也。”后来,朝廷授胡助为温州路儒学教授,又用荐改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这已是泰定五年(1328)的事丁。在待职的几年时间里,胡助“贫不能归.尘衣垢面,憧憧往来”。对所见所闻颇有所感,于是发而为诗,便有了《京华杂兴诗二十首》。从今天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为《京华杂兴诗》题过诗的馆阁之臣和名士有王上熙、马祖常.虞集、欧阳玄、贡奎、曹元用、谢端、段辅、李端、赵由辰、张起岩、周仁荣、汤弥昌、王肖翁、龚璛、刘汶、杨刚中、黄清老、苏天爵等.可见《杂兴诗》在当时的影响。至顺元年(1330),胡助随元主清暑上京(今内蒙古正蓝旗)。“羁旅之思,鞍马之劳,山川之胜,风土之异”使诗人诗兴大发,一去一回,又创作了五十首《上京纪行诗》,一时间又引得不少馆臣为其题诗作跋。国史院编修官任期满后,胡助回到了南方。

       后至元四年(1338),胡助调为右都威卫儒学教授。右都威卫在涿州(今属河北),是军队的所在地,顾名思义,这里驻扎的军队是为保卫大都的安全而设立的。“更无人问字,终日面颓墙。”无所事事的生活,使胡助在这里感到异常的寂寞。至正二年(1342),胡助再度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三年(1343),朝廷诏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为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傒斯等。“一时后生奔竞图进,挟势求为之。中书总史事者,往往视人情选择非才,贻笑当世。”作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胡助却不能参与修史,未与选的同僚怂恿胡助一起提出辞职,胡助以过去修史“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且韩愈职在史馆也不肯为史为例,劝勉同僚不必计较是否与选,他这种淡然处之的心态,深为同僚所敬服。至正五年(1345),胡助擢太常博士,时六十八岁。也就在这一年,胡助告老归田。他的《告老得请留别诸公》诗表达了他致仕时的心境:“来往京华三十载,自怜孤苦傍人门。白头始遂归田志,朱绂新承致仕恩。上苑莺花春梦老,故园松菊晚香存。太常博士古官职,赢得虚名遗子孙。”



       婺州为理学之乡,素有“小邹鲁”的美名,胡助出于是乡,其受到理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和多数婺州文人一样,胡助也强调道统和文统,他在《纯白先生自传》中为自己“好文辞懒著书”辩护时说道:

       道六经而文不六经者有之,未有文六经而道不六经者也。道其体也,文其用也,体用一原,文所以明乎道者也。斯道也,自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颜、孟既没,而不得其传。至宋,濂洛诸大儒起,唱鸣道学,以续其传。南渡,朱、张、吕三先生继起私淑,其徒相与讲贯,斯道复明。而朱子晚年,又集诸儒之大成,然后圣人之道昭揭日星,诸子百家之言折中归一,如水赴海,学者唯当服行而已。若夫近世著书之士,徒剽窃古人糠秕,或执己见穿凿其说,是书之蠹也,何补斯道邪?

       元代后期,理学已上升为官学,如果没有深厚的儒学修养,胡助不可能有三度为儒学学官,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经历。不过,我们在指出胡助受到理学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道家思想对胡助的影响。与被誉为“儒林四杰”中乡友柳贯、黄溍不同,胡助是一个有着浓厚道家色彩的儒家文人。表现在:

      1.“纯白道人”的自号表明胡助对《庄子》思想中那种原始、真朴、恬静、没有机心境界的认同和向往。《庄子’天地篇》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见一个菜农为了浇灌一片菜园,竟然不辞劳苦凿开一条隧道入井,用瓮取水浇灌,费力多而见功少于是,子贡出于好意建议那个菜农改用机械灌溉,说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不想那菜农听后很不高兴,说:我从老师那儿听说,用机械操作必然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然有机巧之心,如果机巧之心存于胸中,那么他的心就不可能纯净洁白,心如果不纯净洁白,就会导致心神不定,如果心神不定,则原有的道也将失去。我不是不知道用机械灌溉,只是羞于用它罢了。子贡听后,惭愧得不敢作答。《庄子》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对儒家文明的解构,而胡助却从中拈出“纯白”二字作为自己的号,不能不说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

       2.《大拙先生小传》是一篇充满道家意味的寓言小传。大拙先生虽然有名有姓,但实际上是胡助自我的化身。他看似像一个儒者:“恒以孝悌忠信语人,独好儒学 “间与释老二氏游,而不崇信其法。”实际上更像庄子之徒:“尝自吟大拙诗曰:‘我有大拙,知巧灭绝。不贵王侯,不爱田宅。衣冠不饰,饮食不择 五湖四海,到处为客。一片襟怀,风月白。,世莫测其何如人也。”这篇文章作于胡助晚年,观其内容也并无什么特异之处,而胡助这么写,无非是想表明他对道家出世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

       3.胡助的朋友黄溍曾撰文指出陶渊明的诗文不能用来说读,因为陶渊明的诗文有浓厚的出世思想,与儒家提倡积极人世的精神背道而驰。但胡助却毫不隐瞒他对陶渊明诗文的喜爱,他借大拙先生的口说道:“醉后,喜诵陶渊明《归去来辞》和苏子瞻《赤壁赋》,慨然慕其人。”在《自传》中也说道:“诗好渊明、山谷之诗,怡然自得于心间。”

      有一点奇怪的是,像胡助这样一个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人,《元史》的编纂者们似乎没有理由不为其作传,何况《元史》的总裁官宋濂、王神与胡助为同乡且有文字之谊。是胡助这种儒道两栖的身份使得同样以醇儒自命的《元史》总裁官宋濂和王棒不愿为其立传呢?还是因为胡助生前曾立下遗嘱不让儿孙丐乞他人为其作碑传墓铭以致宋濂、王韩等不愿为其立传?个中的原因尚需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胡助七十三岁前曾编有《纯白斋类稿》三十卷行世,但胡助作品留存至今的只有《纯白斋类稿》二十卷,其中收有胡助七十三岁以后的作品,故胡助亡佚的诗文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现存的集子中,诗歌十六卷,文章仅四卷。寥寥的几篇文章不足以观其为文之整体风格,这里仅就他的诗歌作一简要的评论。

       胡助诗的内容主要有酬和题赠和写景咏物两类。由于胡助常年在外做官,尤其是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宫,故他集中僚友间酬和、祝寿、送行、题赠的诗较多,这些诗大多为率尔应酬之作,除了可以考知作者的交友和他们的活动外,很难谈得上有多大的成就。胡助价值较高的诗为写景咏物诗。这些诗又可分为两类:即一般写景咏物诗和纪行诗。一般写景咏物诗包括的范围较广,举凡山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寺庙、道观、月色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胡助均有吟咏之作。这些诗或客观描摹、或借景抒情、或渲染气氛、或营造意境,大多写得明丽清雅,诗意盎然。举两首如下:

       一轮桂魄桂长川,百顷寒潭古岸边。水影净涵天上月.上光清澈水中天。洗空河汉秋无际,冷射蛟龙夜不眠。收取钓丝归去好,三更冰雪满渔船。(《秋月寒潭》)

       武夷新采绿茸茸.满院春色日正融。浮乳自烹幽谷水,轻烟时飘落花风。醉欹纱帽扃双户.静听抡涛起半空。唤醒玉川招陆羽,共排闯阖诉诗穷。(《茶屋》)

       吴澄评胡助诗“如春兰茁芽,夏竹含箨,露滋雨洗之余,馥馥幽媚,娟娟净好”。大体指的是这类写景咏物诗。不过,从今天的眼光看,胡助最有价值的诗还在于以二十首《京华杂兴诗》和《上京纪行诗》为代表的纪行诗。二十首《京华杂兴诗》记录了作者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宏伟的都城,壮丽的宫殿,繁荣的市场,富庶的物品,显赫的宗教,发达的教育,豪奢的贵族,穷困的贫民等等,为我们今天了解十四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大都的风物和生活提供了形象和生动的画面。《上京纪行诗》则是胡助随从元帝清暑上京时沿途的所见所闻,美丽的塞外风光,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现各举若干例如下:

      通门十有二,万雉雄都城。崇天壮宫阙,朝贺临大明。礼乐参今古,郊庙荐德馨。中书总庶务,比屋皆公卿。时有能赋者,扬扬颂休声。

      嗟彼西方教,崇盛何炜煌。至尊犹弟子,奴隶视侯王,禅衣烂云锦,走马趋明光。民赋耗太牢,永言奉祈禳,寂寂东家老,弦歌守其常。

      翠华慰民望,时暑将北巡。牛羊及骡马。日过千百群。庐岩周宿卫,万骑若屯云。毡房贮窈窕,玉食罗羶荤。珍缨饰驼象,铃韵遥相闻。

      久安诚富庶,豪华恣奢淫。优坊饰文绣,酒馆书填金。市中商贾集,万货列名琛,驰骋贵游子,车尘如海深。翩翩江南士,骇目还惊心。

      畜馔有臭肉,贫衣无完襟。贩夫逐微未,泥巷穿幽深。负载日呼叫,百种闻异音。马流争决拾,曝藏比干薪。苦乐谅习惯,贫富何由均

以上为《京华杂兴诗》,以下为《上京纪行诗》:

       龙门两岸倚霄汉,禹凿神功壮九围。日月东西自吞吐,乾坤南北总枢机。片云作雨千峰瞑,顷刻流泉百道飞。老病词臣逢伟观,吟鞭缓策不须挥。(《龙门》)

       涧谷才容两轨行,全燕阨塞自天成。折冲险道四十里,制胜中原百万兵。过者但知今北口,居人不识古长城清泉白石幽深处,署气绝无寒气生。(《上京记行再赋居庸关》)

       家家绮席设中庭.儿女喧哗拥碧耕。天上楼台当七夕,河边机杼会双星。桥横鹊背秋凝恨,窠结蛛丝夜乞灵。晓剐西风洗车雨,龙沙漠漠远山青。(《滦阳七夕分韵青字》)

总的来说,胡助的诗没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这是影响胡助诗广为传诵的一个主要原因。

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号纯白道人,婺州东阳人。著有《纯白斋类稿》三十卷。

详见丛书集成初编本《纯白斋类稿》(以下简称本集)卷十八《纯白先生自传》(以下简称《自传》)。   

曾祖胡居仁.南宋时任学谕,从吕祖谦学,与葛洪为友。

《自传》:“曾祖讳居仁,任学谕,从东莱吕成公学,与葛端献公为友。”

祖胡中行,隐居行义,乡称善士。

《自传》:“祖讳中行,隐居行义,乡称善士。”

考胡祐之,宋乡贡进士,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

《自传》:“父讳祐之,宋乡贡进士,用荐者授迪功郎,辟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今赠承事郎、秘书监秘书郎,从子请也。”

夫人陈氏,赠封宜人。死于做产。

《自传》:“先生凡两娶,皆陈氏,赠封宜人,俱先卒。”

继室陈氏(1271—1346),东阳甘泉乡太平里人,年三十七归助为继室。至正六年(1346)卒,年七十六。

详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

子胡璋,前妻生。辽阳儒学正,后归隐。次子胡瑜,字季城,继室生。荫贺州通判,擢杭州路总管府照磨,后为广西阳

朔主簿。著有《甑山存稿》。

详见《自传》,参见张以宁《胡太常甑山存稿序》。

女某,前妻生。适温州阴阳学正陈樵。

《自传》:“女一,适温州阴阳学正陈樵。”

宋端宗景炎三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戊寅(1278) 1岁

正月十五日生。

本集卷十七《初度寓普照院》:“正月正当十五日,揆余初度寄僧家。”

由本集卷十六《庚寅岁旦》诗“新年七十又三岁”,推知是年出生。

是年,胡长孺三十九岁。方风三十九岁。柳贯九岁。许谦九岁。黄溍二岁。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丁末(1307) 30岁

娶继室陈氏,时陈氏三十七岁。

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吾父之前夫人生一女而没,未有适嗣,闻母贤,乃聘为继室,越二年而瑜生。”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 31岁

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兼太学斋训导。

本集卷十八《纯白先生自传》(以下简称《自传》):“年逾三十,郡举茂才,为教官,行中书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建康,六朝故都之地,今行台治为监察御史。日至泮宫,勉励诸生。先生之为学官也,实兼太学斋训导 ”

学生有吕思诚(仲实)、刘沙剌班(伯温)、廉惠山海牙(公亮),赵琏(伯器)等。

《自传》:“凡御史台郎子弟悉从授书,去后登科入仕者众。其最显者,前中书左丞吕仲实,江西监宪刘伯温、辽省参政廉公亮、今礼部尚书赵伯器是也 ”

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1309) 32岁

在金陵为教官。子瑜生。见大德十一年系年。

虞集是年由崇仁返京师,过金陵,与助相识。

虞集《题胡古愚诗集序》云:“是以如胡君古愚之气韵清雅,集所以敬爱而不忘者。廿年前,尝以所著示集 ……。”按:虞集序作于泰定五年(致和元年)(1328)。参见泰定五年系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 33岁

在金陵为教官。

是年,宋濂出生。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1311) 34岁

在金陵为教官。

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1312) 35岁

在金陵为教官。

是年周驰荐七人宜入馆阁,助也在其中。吴澄南归,过金陵,见助所为诗大加赞赏,列上品,由是名振一时。

     《自传》:“周御史荐江浙士子博学通经能古文宜居馆阁者七人,首胡石塘(长孺)、徐方谷,而先生与焉。故侍御史刘公辅之时为台郎,赠诗有日:‘作者七人尔,君才十倍加。’士大夫欣艳之。会司业吴草庐先生南归,过金陵,见先生所为诗,大加称赏,列在上品,由是名振一时,实皇庆初元也。”

       按;吴澄曾为助作《题古愚诗集》、《跋古愚銮坡小录》,见本集附录。吴澄所题助之诗集,当为《巢云稿》或《白下稿》。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人,人称草庐先生。至大间授国子监丞,升司业,旋辞归。至治三年(1323),擢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进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毕,辞归。元统元年(1333)卒,柳贯来金陵,相见而定本集附录卷二柳贯《题康里子渊赠胡助古愚序后》云:“皇庆初,予识东阳胡助古愚于金陵,嘉其资质粹美,辞章俊拔,意士之遇小遇有命焉,不系乎学与也”柳贯,字道传,浦江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与赵宏伟、周驰、曹鉴等相知。

《自传》:“治书侍御史赵公子英、监察御史周公景远、礼部尚书曹公克明,皆一时明德,最相知。”

按:赵宏伟(1244-1326)字子英,号松涧,许州襄城人,许谦《白云集》卷一有其行述。曹鉴(1271—1335),字克明,号以斋,宛平,、寓镇江人,《元史》卷186有传.周驰,字景远,聊城人、至元二十年(1283)任秘书监校书郎,迁翰林应奉,至大二年(1309),累升南台御史终燕南宪?

元仁宗皇庆二年癸丑(1313) 36岁

住金陵为教官

许谦过金陵.相见而定交。许谦作《酬胡愚二首》。

本集附录卷二许谦《送胡古愚序》“皇庆二年夏,余游金陵,而君尚在讲席。”许谦诗见《白云集》卷四。许谦,字益之,号白云,金华人。“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之一,朱熹五传弟子。其及门弟子逾千人。

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1314) 37岁

在金陵为教官。

开科举,各哲乡试,,囿于哲台章格,不得参加。

《自传》:”明年,科举开,台章例格不行,复就行省,调美化书院山长。”按:“明年”应为“后年”之误。调美化书院山长应在延祐三年后,因助延祐三年尚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 (1315) 38岁

是年礼部试,各省乡试中举者会于京师。胡助因省台之规定不得参加乡试,然或也于是年至京师,疑其至京师之目的乃欲为变通就试作努力。考试官为元明善拜谒元明善。与士士熙游。

本集卷十八《庆云颂并序》:“昔助尝馆于元氏,而参议故所交游。”按:是颂及序作于泰定二年(1325)。

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 大名清河人 累官至授翰林学士,《元史》卷181有传。王士熙,字继学,东平人,王构长子。至治初为翰林待制泰定四年(1327)由治书侍御史迁中书参政 后累官至南台中丞,《元史》卷164有传:

黄溍就试礼部,中进士,授宁海县丞。

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1316) 39岁

是年三月,马祖常扈从仁宗至上京,助为其送行,作《和袁伯长韵送继学伯庸赴上都》。同来为马祖常送行的尚南袁桷、柳贯等。

见本集卷十一。袁桷有《送王继字修撰马伯庸应奉分院上都》、柳贯有《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京。

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1317) 40岁

秋,归里(东阳),日涉秀野园。

本集巷一《秀野园赋并序》:“仆营小圃入矣,顾以奔走南北,遂就荒芜。丁巳秋,来归日涉,始一构茅亭。”柳贯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五年戊午(1318) 41岁

或于是年始任美化书院山长,或于是年作《括苍道中》、《赴美化书院别亲友》。

《元史》卷一百九有周仁荣传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今鲜知学。”参见延祐元年系年。

是年。汪泽民中进士,柳贯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六年己未(1319) 42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夏四月,游美化小赤壁作《小赤壁赋并序》、《游小赤壁》诗。

见本集卷一。序及赋云:“延祐六年夏四月,望后一夕,宋氏子具舟邀余,同二三客游于小赤壁之下,明日既归,乃为之赋。”诗见本集卷十一

柳贯为国子助教。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1320) 43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1321) 44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是年,方凤卒(1240—1321),卒年82岁。助作有《挽方存雅先生二首》(本集卷七)柳贯为国子博士。

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1322) 45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是年八月,马祖常被召为翰林待制。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 46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胡长孺卒(1249~1323)。长孺,字汲仲,号石塘,永康人。助作有《挽石塘先生二首》(本集卷七)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 47岁

是年礼部试吕思诚得中进士。

助于是年因考满赴礼部选,再游京师。黄溍送行,作《送胡古愚兼简道传博士》。

《自传》:“考满赴礼部选,再游京师。”黄溍诗见丛书集成初编本《黄文献公集》卷二。

柳贯为太常博士。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乙丑(1325) 48岁

初授温州路儒学教授(九品官),不遄得。见知于元明善,王士熙、袁桷、虞集、贡奎、马祖常、宋本诸公。与王士熙相知尤深。与柳贯相见。

《自传》:“见知于翰林学士元公复初、中书参政王公继学、翰林侍讲袁公伯长、虞公伯生、集贤学士贡公仲彰、御史中丞马公伯庸、国子祭酒宋公诚甫(夫),皆待以奇士。而继学公尤深知,日相唱和,俾二季从游。既授温州路儒学教授,需次差远。”

本集附录卷二柳贯《题康里子渊赠胡助古愚序后》:“皇庆初……逮今十有四年矣,再见之于京师……”

冬十一月,在万安寺观英宗皇帝御容,作《庆云颂并序》(本集卷十八)。

柳贯为太常博士。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 49岁

在京师。

是年前后作《雨中谢王治书作松石见赠》、《青青柏一首寿王治书》等与王士熙唱和之诗十馀首。

按:王士熙是年前后任治书侍御史。

是年前后作《寿马伯庸学士廿韵》。

见本集卷十二。按:马祖常于泰定二年迁翰林直学士。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 50岁

是年礼部试,马祖常充读卷官。

馆于王士熙家。与张以宁交好。

张以宁《翠屏集》卷三《胡太明岁目月记序》:“予忝泰定丁卯进士,时东原王公继学参大政与文事,府君馆于其家,而予获与交好也。”

杨维祯等登第,作《送胡允文杨廉夫赵彦直登第归越(原作赵,误)》。

见本集卷四。胡一中,字允文,诸暨人。杨维祯(1296—1 370),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山阴人,胡、杨二人于是年登进士第。

是年前后作《京华杂兴诗二十首》。杂兴诗后有王士熙、马祖常、虞集、欧阳玄、贡奎、曹元用、谢端、段辅、李端、赵由辰、张启岩、周仁荣,汤弥昌,王肖翁、龚确、刘汶、杨刚中、黄清老、苏天爵等的题诗。

杂兴诗见本集卷二。题诗见本集附录卷一。按黄清老题诗又见《元诗选》二集黄清老《樵水集·题胡修撰《<金华杂兴小稿>》。

作《和马伯庸同知贡举试院记事》。

见本集卷八。按:马祖常是年春同知礼部贡举,取士八十五人,充读卷官。见苏天爵《马文贞公墓志铭》是年袁桷卒(1266-1327),作《挽袁伯长学上二首》(本集卷七)

元泰定帝泰定五年(致和元年) 戊辰(1328) 51岁

是年,改授国史院编修官。王土熙有《送胡古愚升翰林编修》诗(本集附录卷一)。六月,助得官先归故里.有王士熙、欧阳玄、马祖常、王士然、宋沂、赵由辰、汤弥昌、龚璛、于肖翁、刘汶、金寿袒等赋诗赠别。贡奎作《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

赠别诗均见本集附录卷一贡奎序文见本集卷首一

有诗结集,虞集、贡奎为其作序

见本集卷首。

八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1293-1328)。九月,皇太子阿速吉八(九岁)在上都即位,改元天顺,怀王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十月,大都军围上都.天顺帝死。

元文宗天历二年己巳(1329) 52岁

是年回京;任翰林围史院编修官

是年,张养浩卒(1270-1329)。贡至(仲章)(1269-1329)卒。

是年.周王和世疎在和宁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封弟图帖睦尔为皇久子。八月.明宗和世辣与弟图帖睦尔相会于王忽察都,被毒暴卒。皇太子图帖睦尔驰辽上都.即皇帝位。

元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 53岁

任国史院编修官。

五月.扈从上京,因微疾迟一月至滦阳,同行者为吕思诚,在上京.颇得虞集指教。作《上京纪行诗》五十首:《上京纪行诗》后有王思诚、于上点之题诗(见本集附录卷一),有虞集、王守城、手士熙、苏天爵、王理、黄溍、孛术鲁种、吕思诚、陈旅、曹鉴、吴师道、王沂、揭傒斯之题跋(虞集跋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龙门行》后。馀见本集附录卷二)。

本集卷二十《上京纪行诗序》:“至顺元年夏五月.大驾清暑滦阳,翰林析僚佐扈从,而助亦在行中。会微疾差后,至六月下游,始与检阅官吕仲支偕行……是时学士虞先生乘传赴召,先生至于堂上,留数十日,日侍诲言,先生属以目疾惮书,凡有所作往往口占,而助辄从旁执笔书焉,助或一诗成,必正于先生,而先生亦为之忻然,其所以启迪者多矣,兹非幸欤!……羁旅之思,鞍马之劳.山川之胜,风土之异,亦略见焉。至京师,辄录为一卷,凡得诗总五十首,以俟夫同志删云,其年八月吉日自序。”

虞集为助父作《墓志铭》

《自传》:“虞公为表先君之墓而铭焉.今刻诸石。”

元文宗至顺二年辛未(1331) 54岁

任国史院编修官。

九月十日,黄溍为助作《题上京纪行诗后》

见本集附录卷二。

是年,黄溍擢翰林应奉文字.国史院编修

元宁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 55岁

为河南乡试考官。余阙、张桢、乌马儿中举

本集附录卷二曹鉴《跋上京纪行诗》:“至顺壬申,河南大比.行省驰使朔南,延余二人主较秋闱……”

《自传》:“先生凡两任史官,适遇大比之岁.三中书选,为河南、山东、燕南乡试官,所取多得人。于河南得余廷心进士第二,乌希说(马儿)、张约中(桢)为时闻人。燕南得张仕坚进士第一。”

作《送苏伯修南台御史》

见本集卷九。按:是年苏天爵升南台御史。《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五《苏御史治狱记》:“至顺二年冬十有一月,赵郡苏公天爵由翰林为御史南台,……三年春正月公甫就职,即分淮湖北。”

元宁宗至顺四年(元顺帝元统元年) 癸酉(1333) 56岁。

是年礼部春试,为考官。余阙、张桢、乌马儿中进士。

四年二月四日,揭傒斯作《跋上京纪行诗》。

见本集附录卷二。据文末年款系。

约二月,因秩满离京,四月至吴中 四月九日,与干文传、柳贯、钱良佑、王克敬游天平山、灵岩。作《至顺四年四月九日,陪尚书王公叔能、常博柳公道传、州尹干君寿道、钱翼之文学同游天平,赋近体诗二首,范氏诸孙在焉。》、《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自天平游灵岩复成古诗》、《敬题范文正公书伯夷卷尾》。

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

《元诗选》三集己集干尚书文传《仁里漫稿》录有《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钱翼之、胡古愚游天平山,次韵古愚韵》、《自天平游灵岩次韵胡古愚韵》二诗。

《元诗选》三集己集录有钱良佑《江村先生集·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钱翼之、胡古愚游天平山,次韵古愚韵》。

钱良右(佑)(1278—1344)字翼之,长洲人。工书,至大间署吴县教谕,得代不复仕,自号江村民。至正四年卒,年六十七。

是年,吴澄卒。

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1334) 57岁

是年,宋本卒(1281—1334)。助作有《挽宋正献公诚甫二首》(本集卷七)

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 58岁

十一月,诏罢科举。

元顺帝至元二年丙子(1336) 59岁

黄溍至京,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元三年丁丑(1337) 60岁

许谦卒,助作有《挽许益之二首》。

见本集卷七。

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1338) 61岁

冬,调右都威卫儒学教授。终日无所事事。作《除卫教》、《苦寒行》。右都威在涿州,离大都甚近,今属河北。胡滅作《送胡古愚赴古威卫教授》。

《自传》:“秩满久之,以例格保举,调右都威卫儒学教授,卫文庙在涿州新城白沟之浒,昔者宋金之界,其地荒凉苍莽,皆屯田士伍、羽林老兵之居,无所事教也。”

胡滅诗见本集附录卷一。

马祖常卒(1279—1338),助作有《挽马伯庸中丞》二首(本集卷七)。

是年,黄溍至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 62岁

在涿州为右都威儒学教授。

元顺帝至元六年庚辰(1340) 63岁

在涿州为右都威儒学教授。

是年,李好文为太常礼仪院事、王思诚为司业,司虞为监丞,赵琏为典簿。黄溍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 64岁

在京师。作《赋青门送李侍御惟中》。

见本集卷三。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至正元年(1341),累官至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迁河东道廉访使。《元史》卷183有传。

作《送祁伯温御史》。

见本集卷十。祁君玉,字伯温,兰陵人。后至元六年(1340)由国子助教迁秘书监管勾,明年拜监察御史。

是年复行科举。黄溍为江浙儒学提举。

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1342) 65岁

是年礼部春试。

是年助应在京师赴选。再授国史院编修之职。授官后先归故里。作《南归舟中杂兴七首》。

诗见本集卷十五。

作《送王继学中丞》(本集卷四)。王士熙于是年升南台中丞。

元顺帝至正三年癸未(1343) 66岁

再任国史院编修。黄溍作《送胡古愚》诗。初春,北上京师。过吴下,与钱良右游,示良右所作《大拙先生传》,良右作《跋大拙先生传》。

黄溍诗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五。

《大拙先生传》见本集附录卷二。跋云:“警未初春,古愚父再游京师,道经吴下,江村民既往见,即忻然示所作《大拙先生传》,……于是相与觞酒,酒尽,书以识别,江村民钱良右,时为至正三年正月十九日也。”按:据本集附录所载,为《大拙先生传》作跋者尚有王士点、陈旅、揭傒斯、李好文、苏天爵、周伯琦、吴师道、王守诚、赵亨、张雨、李源道等。

本集卷十《再调编修》:“一生清苦惟文学,十载迂回复史官。”按:是年距上次任史馆职之末年恰为十年

朝廷修辽、金、宋三史,助未能秉笔,有同僚为其鸣不平,助发“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之论。

详见《自传》。

元顺帝至正四年甲申(1344) 67岁

各省乡试。助应是年为山东乡试考官。

本集卷十五《过涿州驿》:“秋闱再辟喜文明,犹记河南旧驿程。惭愧白头留滞客,又从东鲁试诸生。”作《初度偶题》诗。

见本集卷十六:“加我三年七十人,劬劳思报志空勤。行抽手板归田里,远碧山中有白云。”

揭傒斯卒。作《挽揭曼硕学二首》(本集卷七)

是年,吴师道卒于家。

元顺帝至正五年乙酉(1345) 68岁

作《元旦即事》诗二首。

见本集卷十六。其二云:“新年佳气满皇州,南雁回时春水流,白发史官几七十,上章告老觅归舟。”

作《和欧阳丞旨金坡图》、《和欧阳圭斋除翰林承旨》

见本集卷十一。欧阳玄(1283 1357),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人。至正五(1345)年进翰林承旨。

儿瑜来京师省父。作《示儿》。

见本集卷十七。诗云:“衰老情怀只自知,尔来迎我正维时。到家须及身强健,今日归田已觉迟。”

参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八《送胡季城序》。

授承事郎、太常博士,致仕归。助作《告老得请留别诸公》。张起岩、许有壬、冯思温、述律杰、苏天爵、汪泽民、冯福可、干文传、仇济、刘尚质、吕世元、吴当、张翥、方道壑、班惟志、王土点、陆宗亮、林奇等有赠别诗。

《自传》:“秩满,授承事郎、太常博士,年几七十。竞告老于朝,致仕以归,实至正五年也。”

本集卷十一《告老得请留别诸公》 诗云:“来往京华三十载,自怜孤苦傍人门。白头始遂归田志,朱绂新承致仕恩。上苑莺花春梦老,故园松菊晚香存。太常博士古官职,赢得虚名遗子孙。”

诸公赠别诗见本集附录。

过梁溪,作《春草曲》。过吴中,郑元祐作《胡古愚南归》。

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诗题下自注云:“余为太常博士归田,道出梁溪,为华彦清赋此。”彦清名幼武,号栖碧,无锡人。

郑元祐诗见《侨吴集》卷一。郑元祐(1292—1364),字明德,号尚左生,遂昌人,寓钱塘,又徙吴县。《新元史》有传。

是年,辽、宋、金三史修成。

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1346) 69岁

正月四日,继室陈氏卒。

五月,助与子瑜抵家。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时瑜适往省吾父,闻讣南奔,抵家已五阅月。”

吴全节卒(1269-1346),作《挽吴大宗师三首》(《珊瑚木难》卷三)

九月九日,作《胡氏族谱序》(本集卷二十)

元顺帝至正九年己丑(1349) 72岁

十二月某日,葬继室于乡之履善原。

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十年庚寅(1350) 73岁

在吴中养病。

本集卷十六《庚寅岁旦》:“元日春回已一旬,老夫就养客吴门。新年七十又三岁,后饮屠苏望白云。”

或于是年与杨维桢访顾德辉,并在玉山草堂题诗。

《草堂雅集》卷十二有胡助小传,传云:“胡助,字古愚,金华人,……与铁崖杨先生访予里舍,其所题玉山草堂诸作,别刊于精舍云。”《草堂雅集》录有助《送赵季文之湖州知事》、《送陈玉林南还》、《滦阳十咏》等诗。作《纯白先生自传》。

见本集卷十八。传云:“今先生年七十三……”

作《跋余廉访(阙)所篆东浙第一家五大字后》(本集卷十九)。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 75岁

黄溍至东阳渴胡助。随从有黄溍门生王棒、李唐。黄溍《次韵胡古愚博士》

嘉庆刻本《王忠文公集》卷二有《陪黄先生至东阳谒胡先生有诗次韵》诗,又是书同卷有《陪侍讲常侍二先生宴赵氏家园次常侍韵》诗。

丛书集成本《黄文献公集》卷十二载有李唐《壬辰春陪侍讲黄公太傅胡公及诸友饮于越园分韵得林字》诗。

黄溍诗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六。诗云:“麻衣草座老仙翁,曾及清时侈际逢。行殿晓趋开豹尾,禁林秋宴出孽钷峰。休官尚想英游并,爱客何嫌异味重。况乃东阳山水窟,主张风月有诗宗。”

是年前后,宋濂来访,且有书信往来。为宋濂作《宋氏世谱记》。

本集附录有宋濂致助之三封书札。记见本集卷二十。记云:“国朝至正庚寅三月三日,濂又迁浦江感德乡之青萝山……助与濂为文章交甚密,因为著此世谱记,俾之刻石先祠,庶几观者有所兴起也。”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 80岁

闰九月五日,黄溍卒。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 81岁

是年八月,朱元璋取兰溪,十二月朱元璋取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1358) 81岁

朱元璋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

元颇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 83岁

三月戊子,朱元璋征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应天。七月,朱元璋以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十月,宋濂人为朱元璋长子授经。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 85岁

是年前后去世。助子胡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至京师参加礼部试,求张以宁作《胡太常岁月日记序》,知助已于此前去世,则至正二十三年为助卒年之下限。又戴良至正二十三年至苏州后作有《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则知助应在此前去世不久,故助之卒年姑且定于是年。

《翠屏集》卷三《胡太明岁月日记序》:“岁月日记者,东阳胡瑜记其先太常府君纯白先生出处本末之详也。

……瑜字季城,今杭州路架阁,耻事藩侯(张士诚),而航海来京师,是尚义也。”

本集附录马国章《送胡主簿诗序》:“至正癸卯(1363),余以兵乱寓吴门,回视故乡,恍如隔世。方将访其乡先生子弟之在吴者,而胡君季城自京师至焉。……会大都乡试,季城以流寓与贡,及试春官不利,而京师诸公无能以馆闵为荐者,仅取广西一簿司以去。”

本集附录张以宁《胡太常甑山存稿序》:“而故太常博士古愚公,……瑜,字季城,以任子仕而益学.荐浙江亚榜,擢照磨杭州。耻屈藩侯(张士诚),航海而来,复以流寓贡于大都,待试丁南宫,盖志于忠孝者。”

《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三《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诗云:“少小媚桑梓,薄晚远材榆。因念平生友.长恸千里途。……窃禄逐云旅,载笔预人徙。摛辞空有属,搦管若为书。”

《九灵山房集》卷七《送傅子异序》有云:“癸卯秋,余游吴门,乃即予异而敦其世契焉。”

按:朱元璋下婺州后,戴良受聘为府学学正,然终因心怀元延,离朱氏集团而去。至正二十三年(1363)戴良

抵苏州,就任元廷授予之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

(作者单位:浙江图书馆古籍所      邮编:310007 责任编辑:牛辛)

  附文献记载:助字古愚,一字履信,婺州東陽人。好讀書,蔚有文采。身形瘦弱,若不勝衣。舉茂才,授建康路儒學錄。臨川吴澄伯清過金陵,見其詩文,大加稱賞。用薦改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陞修撰,後以太常博士致仕,卒。遺言勿丐人狀其行、銘其墓,自著《純白先生傳》。有《純白類稿》三十卷。伯清評其詩如春蘭茁芽,夏竹含籜,露滋雨洗之餘,馥馥幽媚,娟娟淨好。五七言古近體皆然。子瑜字季城,官杭州路架閣,亦能詩文,有《甑山存稿》。

[ 本帖最后由 东阳东南湖胡 于 2009-5-31 11: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古愚公的墨宝。现从资料查知,一是在范仲淹的书法《道服赞》上有古愚公的题跋,二是在台湾出版的《真跡法帖書法字型庫-楷書全集》中有古愚公的笔迹。

范仲淹的书法《道服赞》正文(图) 看不见图刷新一下



以下为古愚公为《道服赞》所附的题跋笔迹




谁知道的更多啊?

[ 本帖最后由 东阳东南湖胡 于 2009-6-3 1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助:元代文官诗人 摘自‘元上都文化’网站:

http://www.shdwh.cn/ReadNews.asp?NewsID=1089

--------------------------------------------------------------------------------

  发表日期:2009年5月19日      作者:齐巴托     【编辑录入:admin】  

       胡助,元代后期诗坛著名诗人、翰林国史院文官。字履信,自号纯白道人,(今浙江)婺州东阳南马镇东湖村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中(1331)前后在世。其生平经历,在他自己所作《纯白先生自传》(《纯白斋类稿》卷十八)中有所记述。据张以宁《胡太常岁月日记序》记载,胡瑜曾作《岁月日记》一篇记述其父生平:“《岁月日记》者,东阳胡瑜记其先太常府君纯白先生出处本末之详也。”(《翠屏集》卷三)惜其书今已不存,无法得知其详。

       胡助好讀書,蔚有文采。身形瘦弱,若不勝衣。始举茂才,为建康(今南京)路儒学学录。臨川吴澄伯清過金陵,見其詩文,大加稱賞。伯清評其詩如春蘭茁芽,夏竹含籜,露滋雨洗之餘,馥馥幽媚,娟娟淨好。五七言古近體皆然。

       胡助诗文皆平易近人,无深湛奇警之思。历任美化书院山长,温州路儒学教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秩满,授承信郎,太常博士致仕(退休)。专心著述,研究经史百家大旨。参修宋、辽、金三史。年经七十。
      
       胡助著有《纯白斋类稿》二十卷,附录二卷。 其子胡瑜,字季城,官杭州路架閣,亦能詩文,有《甑山存稿》。《四库总目》为其六世孙胡淮所编集。

遺言勿丐人狀其行、銘其墓,自著《純白先生傳》。

诗人胡助作为元代朝廷官员,也多次扈从皇帝北幸,深入北方草原,在元上都参与处理政务,并写出不少诗文佳作。
滦阳述怀十首

帝业龙兴复古初,
穹窿帐幄倚空虚。
年年清署大安阁,
巡笔山川太史书。
绿阑青草玉花骢,
驯鹿游眠殿阁东。
西梵祝厘环地坐,
瞳胧初日晓旗风。
西清学士草黄麻,
阁老承恩扈翠华。
昨夜司天台上望,
文章光焰照龙沙。
小西门外草漫漫,
白露垂珠午未干。
沙漠峥嵘车马道,
半空秋影铁幡竿。
板屋松烟染寿衣,
天街署雨没青泥。
夜来沙碛秋风起,
鸣镝云间白雁低。
御天门前闻诏书,
驿马如飞到大都。
九州四海服训诰,
万年天子固皇图。
斗北高寒无点署,
举头正见七星文。
玉堂近与琳宫接,
清夜步虚声最闻。
朝来雨过黑云山,
百眼泉生水草新。
长夏蚊蝇俱扫迹,
葡萄马酿醉南人。

       这是元代著名诗人胡助之当时的现场诗录,描绘了元上都城色彩缤纷的真实场面。胡助认为,中国正统的大元帝国之帝业是中华龙文化的兴隆,是对儒家优秀传统的“复古”,元世祖忽必烈首建上都时,是在一张白纸上空手起家的,是在空虚之地创建的首创之举。元朝皇帝年年避暑上都大安阁,上都不但是中国化的汉式建筑,同时又是草原化的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北方大都市,城中不但有大安阁这样的高楼大厦,而且还有花园草地、野生动物和牛马羊,所谓“绿阑青草玉花骢,驯鹿游眠殿阁东。”“骢”指青白色的马,所以叫玉花骢,白马自由活动于皇宫里的青草中,梅花鹿也在游眠于宫廷各殿阁之东方。上都有众多的西梵、西清学士等西方印度佛教徒和伊斯兰教传教士,他们在“阁老承恩扈翠华”。
      
       诗人还描述了西方人士札马鲁丁所主持的元上都天文学科研机构司天台和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在上都设计建设的铁幡竿,从而使人不由地想起当年元上都司天台的科学家们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贡献和郭守敬在上都向忽必烈帝提出水利建设六条建议、后建上都铁幡竿水渠等等历史实况。
     
      “鸣镝云间白雁低”,鸣镝射出高空中,白雁立时落于地,再次纪录了元朝皇帝们在上都狩猎取乐之情景。一言警句“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更为形象地描绘了元上都在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上都与大都的十分密切的政治关系。御天门是元上都城的宫城南门。在宫城三门中,它最为重要,与在外的皇城南城门在一条线上,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往大都,转发各地。

滦河曲

行人驱车上滦河,
滦河水浅人易过。
北入太液流恩波,
润泽九州民物和。
天子清署空峨峨,
两都日骑如飞棱。
穹庐畜牧草连坡,
青鸾白雁秋风多。
劝君马酒朱颜酡,
试呼一曲敕勒歌。

诗中描写了上都草原迷人的风光。
题望都铺

坡陀散漫草茸茸,
地接乌桓古塞风。
仰止神京三十里,
楼台缥缈碧云中。

       此地当即所谓的“南坡店”,“去上京止一舍耳”。到此地元上都就能看到,能仰望之,所以叫“望都”铺,即能望到都城上都的店铺,表现出诗人望到国都的风光十分兴奋的样子。

【胡助上都诗句】
1
翠华慰民望,
时署将北巡。
牛羊及骡马,
日过千百群。
庐舍周宿卫,
万骑若屯云。
毡房贮窈窕,
玉食罗膻荤。
珍缨饰驼象,
铃韵遥相闻。
2
嗟彼西方教,
崇盛何炜煌。
至尊犹弟子,
奴隶视侯王。
3
都城百万户,丧车早喧阗。
4
(赤城)市陌集商贾,有驿通上京。

【胡助诗一首】

自靈岩登天平山次柳道傳韻
   [元]胡  助

興懷慶歷初,百歲如過電。
孰有範公賢,皋夔素同傳。
天平表先塋,泉台封土褰。
巍巍忠烈祠,鄉社春秋薦。
伊余從北歸,老色日上面。
萬象供冥搜,四維喜安奠。
重游會主人,奉嘗益繁衍。
席珍柳太常,險語情眷戀。
我語上瀨船,若思勞挽牽。
征途春事殘,僧窗夏陰轉。
古木蟠夭矯,新篁剝蔥茜。
水影澄心空,山色照眼絢。
馮高見黃雲,殘秋行飽面。
少飲有餘歡,遐覽竟忘倦。
時驚蒼石聳,閑悅晴禽轉。
共惟吏部公,台斗不肯踐。
頗好偕文士,幽討窮淋 。
嵌崖白雲泉,掬于玩清泫。
煮茗味獨奇,醉來和月咽。
涼風吹客衣,激激散冰霰。

  
【胡助咏金华】
北山不老泉
元·胡助

千载有怀慈母,一泓不老寒泉。
欲穷源而莫尽,竟坐石以安禅。

和黄晋卿北山纪游八首

元·胡助
灵 源

山中念昔游,曾借禅房宿。
灵濑洗幽耳,孤镫悬佛屋。
晨兴访隐者,拄仗沿涧曲。

游赤松
元.胡助

赤松树下流丹泉,白石(角戢)(角戢)如羊眠。
万古山川独神秀,二黄兄弟皆成仙。
我来又值玄冬候,涧寒水落梅花瘦。

智 者 寺
元·胡助

古木寒流物外心, 赤松智者独登临。
草堂访旧隔存没, 禅院谈空无古今。
石蹬巉岩黄叶积, 林亭窈窕白云深。
嗟予老矣无他念, 洗耳灵源听法音。
野人应笑白头新,羽士相逢青眼旧。
焚香闭阁饭胡麻,留宿云窗夜煮茶。
约我春风二三月,小桃源里看红霞。

游 赤 松 宫
元·胡助

真境玄冬际, 空山静窈然。
旧游如隔世, 清坐欲通仙。
蓬岛虚无地, 桃源小有天。
寒云依竹屋, 晴雪涨丹泉。
林影日光薄, 梅花春意先。
盘桓松鹤外, 舒啸石羊边。
未暇窥龙洞, 何由访鹿田。
山人朝觅句, 羽人夜谈玄。

冰壶避暑
元·胡助

清景似冰壶, 葛衣风露入。
六月不知暑, 翠筠森玉立。
展席俯长流, 歌呼羽觞急。
探韵及冥搜, 醉墨题偏湿。

[ 本帖最后由 阿胡子 于 2009-5-31 23: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诗筒、茶筅的脂批看庚辰本之伪》文/鲁闽 摘自:艺苑论坛  内有引用元胡助(古愚公)的诗句

http://bbs.openow.net/showthread.php?p=1072151


竹制的诗筒作为邮寄诗的“信封”到了乾隆年间还在使用,此说明元春赐出的诗筒、茶筅都为时物。谜弟赠我《随园诗草》,诗主人边连宝(1700--1773)大儒与雪芹同时人,《诗草》中有一篇提到诗筒。请看:
闻王孔昭欲过访诗以促之
边连宝

落落孤村静人迹,萧萧篱壁动天风。
数椽茅屋似封茧,一卷杜诗如守宫。
过我空闻乘逸兴,迟君不至寄诗筒。
欲为访戴应须早,寂寞愁怀待尔攻。

(拿此诗与芹诗比,芹诗差远了,所以我怀疑作者出在嘉庆年间。)

“过我空闻乘逸兴,迟君不至寄诗筒。”翻译此联:孔昭先生啊,让我空闻您逸兴访我的消息,快快来啊,人不到,先把诗装进诗筒寄来也好。诗题用“以促之”三字就是督促王孔昭快来的意思,说明诗作于盼望之中,此联正言此焦急等待之心情。

1930年代的庚辰本离程本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晚清的屈辱史,在此期间诗筒退出历史舞台。诗筒最早出现于晚唐,白居易有“为向两川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宋朝还存在,林和靖有“若念故人兼久病,公馀无惜寄诗筒。”元朝也有,胡助 《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 庚辰批书人根本不知诗筒为啥物,看他胡唚一大滩:“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录暂收之,其归至窗前不致有忘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纯粹胡云,言布制大错,我们能相信他是乾隆时人吗?


茶筅始于宋朝,现在网上卖茶筅的多得是,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关于茶筅的古诗词多得也看不完。它是一种调茶工具,脂批却说它是一种洗查具的工具,胡云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道光年间浙江东阳县志 关于古愚公介绍 摘录



[ 本帖最后由 东阳东南湖胡 于 2009-6-3 11: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收馆藏的《纯白斋稿》片段



[ 本帖最后由 东阳东南湖胡 于 2009-6-3 11: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白斋类稿序

纯白斋者,吾宗古愚先生著书之所也。先生名助,字古愚,自号纯白老人。元至正间,授承信郎,官太常博士,归田时宦囊如洗。好读书,以文名,尤耽吟咏,自编其藁三十卷。明正德间,先生六世孙淮搜寻遗集,重梓于家,其存者诗赋杂文共二十卷,附录二卷,皆当时名士大夫投赠之作,仍以纯白斋类稿名之,非复先生手编之旧矣。嗟乎,吾郡当有元时,其讲明理学而兼工词翰者有许白云,原本经术而共推词宗者有吴立夫,他如黄文献、柳文肃无不笃守圣经,以文章著誉,先生皆引为文字交。其同以诗赋雄一时者,惟胡与陈。陈则鹿皮子,胡即先生也。鹿皮子集只四卷,不及先生十之二。先生诗文之美,蜀郡虞集、陵阳贡奎序中已详言之,余何敢复赘一辞。所幸先生世居东阳之东湖,离余家仅四十五里,又与余始祖同出安定。是书其裔孙于康熙朝已重锓之,阅今二百余年,犹不为劫灰所化,此殆先生呵护之灵也,抑亦子孙之能善守也。客秋宗廉回里,邮寄来鄂,余因亟付梓人,以广厥传。我胡氏子孙,诵先人之清芬,其尚知所法哉。同治十二年癸酉夏四月,永康后学胡凤丹谨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白斋类稿序

纯白斋者,元太常博士古愚胡先生之自号也。类稿者,先生之子瑜以诗文遗稿类而别之,以便传诵。总三十卷,岁久历经兵灾,残缺失次,且第二卷及后一连十三卷俱无存。今六世孙淮深痛惜之,廿余年间遍扣文献大家,求其遗墨,分入各类以补之,仍曰类稿。又以当时名公所赠诗文类于卷末,以为附录,凑二十二卷,将以刊梓于家,以勖后裔。录成,其从昆季子姓见之皆喜,各出工费,以助其成。间尝示余校正,且祈文以序篇端。余尝闻纯白先生,自幼天资警敏,勤学修行,长则宦游京国三十余年,尽友天下士以资丽泽,若马公祖常、危公素、虞公集、欧阳公玄、苏公天爵,以及吾乡之柳公贯、黄公溍,皆与之缔文字交。以故作为诗文,澹而文,质而丽,脱去绮靡浮薄之态,而自成雍容典雅之音。其长篇则充畅而条达,其诗律多精缜而华润。观其扈跸上都、出居庸、过云州、至滦河、赋李老谷、登李陵台。关河历览之雄,宫◆物仪之盛。目之所触,肆口成章。读之亹亹使人忘倦,诚吾乡之一代儒宗也。於乎!前人之有善不幸弗传,天下后世无自而知者众矣。先生之文,有子若瑜者纂修于前,尤复世有贤孙子绍述于后。今去百四十余年,即其书,想其人,尚犹一日也,何其幸哉。为之后者,尤当珍藏以传永久,以继承先志可也。先生姓胡,名助,字古愚,别号纯白老人,为东阳东湖之故家云。正德庚午春二月,同邑后学杜储公运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镌纯白斋类稿序

余观诗歌一道,上足以征治,下足以平情。是以古先哲王,奏二南于房中,俾里巷编氓,皆得歌吟而佩服之。今圣天子建极中和,治化洋溢,万几之暇,御制诗章,媲美南风之曲。学士大夫竞工韵学,以成一代之盛。而于臣工,亦时赐诗,以加奖励。且命诗臣汇辑唐诗,发帤金绣梓,风示天下,故凡受官莅土,莫不体此为兢兢。予令东阳,往往搜采遗文,期副上意。辛巳夏,公事过东湖之地,见其青峰环秀,碧涧涵澄,知其中必产名儒伟士,询之则元时编修胡先生之故居也。叩其遗书,谓代凡数易,兵灾频经,卷册散轶,无有存者,叹惜久之。今年冬,余以丁内忧出居寓楼。将行,先生之裔持重镌纯白斋类稿乞序于余。余发视之,乃知为先生集也。循讽再三,叹其诗力雄厚,上追古人。其理密而词醇,如白壁之无疵也;学博而气古,如宝鼎之有耀也;旷怀高奇,如流云之过空;忧世伤时,如暮猿之啼峡。视谈雕琢绮绘家奚啻泰岱培蝼之别,是诚有元一代之遗音,以征上治平不情,不迁徙于风气,杰然成一家言者。余固有发潜表隐之责,而搜采遗文,又予素志,虽匆匆行色,不辞数言以序其略云。
康熙丙戌仲冬,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东阳县事张愈奇书于吴宁寓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季时,吾邑之隐居著书者,类多闻人。精工诗赋,则陈公樵、胡公助其最著也。胡公号古愚,晚号纯白先生,性恬退不事声利,苦节自甘。平时为诗,雅好陶渊明、黄山谷二家,其行藏亦得相似,故一代名公巨儒,乐与为友。自居乡里以至应征史馆,凡所过名山大川风景之不齐,皆赋诗以志其事。及告归,孤吟联唱,胸次洒然,宜其诗之迥绝一时也。余去先生数百年于兹矣,慕其志节,久欲得其诗而读之,世远代迁,编残简缺。明时六世孙淮集其散亡,今鲜有存者。族之裔遍叩藏书旧家,复获残本,文多剥蚀,不无鲁鱼之谬,可正者正之,疑者阙之,重授诸梓。虽非初时全豹,固自蔚焉有光。余因得读其诗以想见其人,舂容高朗,则月明波清也;老苍华润,则松古云轻也;幽香自异,则如新菊之在篱;孤节独标,则如条筠之倚谷。先生慕渊明之为人,因慕其诗,先生之为人似渊明,而诗之雅逸亦似之。虽然,观其愤时嫉俗,寄托遥深,不又隐然杜少陵之风乎。夫诗心声也,惟先生之心,高乎流俗之上,故先生之诗,起乎世运之衰,人不敝而诗存,诗不亡而人如晤矣。时之称善诗者,胡与陈相为颉颃。陈之鹿皮子集,前年汇编于董广文,胡之纯白类稿,今年重梓于其孙。惟两先生之精光,足以不朽,宜其遗文复出,并垂有元一代之逸响欤。康熙岁在丙戌一阳月,南岑后学吴霖谨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胡古愚诗集序

昔故宋渡江,大臣世家从焉。若韩、吕、晁等氏,皆居东阳。而论学之懿,若朱、张、陆三子,又由吕氏会合,学者见闻,于斯为盛。文献之征,庶或在此乎?而二百余年矣,故老皆无在者,集又不得身至其处,常因郡人士以谘绪余。是以如胡君古愚之气韵清雅,集所以敬爱而不忘者。廿年前,尝以所著示集,又为言平日与清河复初、四明袁公伯长所讲说而告之,今二公往矣,乃独见古愚之文,譬如崑山之玉,质既美矣,雕琢而弥文;邓林之木,材既良矣,缔构而益固。方将以其淳古之器,舂容之音,以合奏乎咸章磐濩之间,不亦盛乎!噫!孰谓文献之邦,遗风故习之不远也。致和元年五月十日,蜀郡虞集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

余自少时从师讲道,至吕成公,知其乡为浙东之金华。因考其山川之胜,孕秀于人者,非偶然也。稍长因识乔文惠公诸子,知自穆陵以来,一时文物之盛。家公卢卿,杂以权谋声利,相望若背项然,最后交义乌朱氏兄弟,始得论学术文章,访问承平往事,则向之里第林园衣冠钟鼓之区,今皆散而为效墟田疃,莽然莫知所在矣,独成公之学,征而愈著,久而益彰,其必有属于仿而淑于后者。及来京师,得胡君古愚,质直明朗,能以辞气发其精密,而不立偏异以从时尚,有古人之风,又因以知有许益之者焉。于古愚为友,其人履道力学,耻于时取名,居环堵之室自乐也,其他俊士辈出,何其乡之多贤哉,夫山川之气有时乎盛衰,而其孕秀于人者,则未尝间断也。故其人之于道,犹川之于水,溯其源出于山者,演迤汪洋。画夜混混,以汇于海。其断沟绝涧,暴盈倏涸,亦岂异夫权谋声利之于一时也。余所谓属于今者,其不在二三子乎。古愚以永嘉郡文学,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需次暂归。凡朝之名胜,咸赋诗以赠,而嘱余序。余惧夫山川之胜,亦足以遂安致乐,而损其远遁之志,不然,处者固以其道自任,而仕者将以行于时,此古圣贤之所以不遑宁辙也。试持予言,质之乡之老人长者,其然乎?不其然乎?致和元年夏六月,陵阳贡奎仲彰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古愚诗集序

余读古人书,常思其人不得见,将求之今人之行有能如其书者,苟不得之,则其言之止乎礼义,莫诗若也。吾于金华胡君有得焉,君之诗也,温柔婉粹,不丽于俗,有志于古雅者也。故其号曰古愚,性迂直,不屑于世尚。客京师,峨冠博带,游王公大夫间,一言不及他,独好论诗文,常瞠目力争,于古今人毫不发贷。是故乐与之交,多好古博雅之士。余尝悲世之人于荒基野塚,得殽泉、断碑、蚀镜、破鼎以为古物,至疲精力以购之,何其蔽也。如君者非儒林之古物乎?何犹弃而莫之取?未几,执政者荐于上,擢为国史官,余喜其有得矣。方今太平百年,登歌郊庙,其职可以作为雅颂,称述功德,追复商、周、鲁之作,其古莫有加于此者。夫二雅之变,可复于正,及其终也,犹出于公卿大夫之为。君官于国史矣,而有志焉,孰不以是期。然山川风土人情物理之宜形于咏歌而载之此集者,亦足以达古诗人之旨矣,后将有考焉。时致和改元夏六月,陵阳贡奎仲彰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8: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