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的语言
早晨在一种熟悉的鸟叫声醒来,“白果果,白果果”声音稍稍粗一点,尾音拖得很长。我们当地人一直就叫这种鸟白果果。百度了一下,没有找到叫白果果的鸟,更不得知它的长相和生活习性了。我暗自猜想大概和布谷鸟差不多的形体和大小吧。农历五月初,这时候大约正是白果果叫得欢快的时候,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听到布谷鸟加入它们的合唱。
现在愈来愈喜欢自然界本来的声音,庄子成为天籁的东西。Thomas Nash在spring这一首诗歌中用Coockoo , Jug_jug ,pu-we, to-witta-woo这一些拟声词描写过春天的鸟鸣。第一声,是布谷鸟,第二声,好像是麻雀,第三声第四声一直搞不清是什么鸟叫声。这些原生态的语言,没有受过污染,我觉得是最美丽的语言。
听鸟叫,清晨是最好的时间。西谚有”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的说法。特别是在春天这一个季节,小鸟似乎都起得早。天刚刚亮,就开始远一声,近一声,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唤了,不知道它们住在哪里,总以为低声的在草窠里,高声的在树枝头。错落有致的,像个乐队,似乎有谁在指挥它们,一切声音和谐而有序,清晨醒来的时分,该是小鸟们最轻松快乐的时候吧。
中午偶尔听到鸟叫声。到了晚间,夕阳在山,鸟儿纷纷归巢,那是一种特别使人觉得安静的喧哗声,这时候,好像是乐曲的高潮。我们学校附近有一片较大的竹林,傍晚,隔着一条河,鸟声远远地传过来,忙乱中,也不由驻足细听。安谧是一种心境,有时候也可以由外向内传递到心灵深处。
不同的鸟的叫声,各不相同。同一种鸟叫声也不相同,成年的鸟声和幼鸟的声音区别很大。喜欢看百度视频中有关鸟的声音的片段,尤其喜欢没有处理过的,真切自然,像自己走到树丛中一样。有一个讲述清晨白头翁给三只幼鸟喂食的镜头,非常好玩,小白头翁的叫声唧唧喳喳的,有点像麻雀,与成年的白头翁的叫声一点也不像,白头翁几乎把嘴要伸进小鸟的食道。
记得苇岸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鸟叫声一天之内的声音是不一样,记得好像是说从声音的长短来区分早中晚的鸟鸣声,虽然觉得新鲜,因为我并不相信,所以那些句子没有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小鸟的叫声除了种类和个体的差别以外,还有情绪造成的差别。一切生命皆有灵性,包括植物、动物。年纪越大越相信它们亦皆有情感,甚至情绪。
大约是三年前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大雨刚停,我和儿子听到院子里一只麻雀惊恐的叫声,连忙去看,一只小麻雀被雨水淋湿了翅膀,在桂树底下挣扎,但是始终飞不起来。它太小了。儿子把它捉了,用一只篾子的篓子罩着,放在院子了,喂它米,小麻雀也不吃,只是一味惊恐的叫,后来,好不容易安静下来。一会儿,又听到鸟叫声,我们看到两只麻雀站在院墙上,并不飞到小鸟身边,叫声一声比一声焦躁凄切,不仅儿子肯定,我也深信是小鸟的爸爸妈妈来找他们在风雨中失散的孩子了。儿子放出小鸟,小鸟仍然飞不起来,一步一步在院子里走动,另外两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唤。
这是我唯一一次听懂鸟类的语言,很美丽的语言,爱培养了语言的美。三年过去了,这三口的麻雀之家是不是过得很好呢,忽然有一些记挂。我走在自己的院子里,好像走在路上一样,看着一朵云彩或迎面飞来的一声鸟鸣,我觉得自己的渺小,感到作为人的悲哀。
[ 本帖最后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5-29 22:1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