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46|回复: 10

三月同题作业(19,20,22,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真的,对于诗评我本来就持抗拒的态度。“诗歌作为特殊的运用语言,总给人以一种独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所以我更愿意以一个读者的心去听。这几个作品,个人还是不愿意从技巧和理论等等上去解读,而只是以一个读者的心去感受。如有不正,请见谅。同时欢迎批评指正。呵呵

   

   
    【19】号作品
     这是一组很不错的作品,我喜欢。相对来说,个人觉得最后一首写得最好。第二首差了一些。
    《站在云上的风》这本是一种想象力方向。19号作品耐人寻味而又不凡讽刺。短短十行,意思出来了,象征也出来了。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到的符号,等着读者用另外的词语去替代。如“废墟”“圆”或者“旋”等。
    《穿越城市》很自然的诗意,抛物线的意象在这里我融入不了诗中,似乎理解有误。但这一首结尾明显太急,急于靠题。
    《热浪》先从小鸟的角度来看。作者善于铺陈而又精于反讽。用小鸟的视角与内心的追索反讽而又相互印证。

《站在云上的风》

不是让自己否认,肯定的低头
是没有找到欢乐里的废墟,满足与失望
和期待无关,必须正视
假装修饰自己,坚持后悔
路开始斜着延伸,出发点一定是圆或者旋
提前预约的不知
无怪乎那些爱和苦难的回头
在行程的峰回路转,以驿站的诱惑
注入你的疲惫
恍惚中呼唤的本能,被站在云上的风轻视

《穿越城市》

情愿你嘈杂,离开母体的折返
拣拾被击碎的报恩,被传统预设的程序
欲罢不能,还有什么可以泯灭
抛物线越过或者紧贴地面,目的只有一个
像我们已知的历史和断代的黑色,还原
你的桥,桥面的脚步遗忘
第一个制造和第一个毁灭者,也许你就是
以逃离的方式而来,穿越街道
穿越墙上熟悉的眼睛
穿越路口红灯的调情
穿越自己那被神话的陌生

《热流》

这个下午,一顶破帽子扣在老房子头上
小鸟探出破口,看着出汗的远方
取掉默然的关心,脸确实红着,小鸟目次的距离
搬迁自己
揉碎关注
只剩欲望挑剔新居

沉下去的,不知在何时浮起
撕碎的旧日,挂不上新居的窗帘
我们比较,让多次的回头
模糊老房子的目光,只有小鸟兴奋的鸣叫
陪老房子安静躲避离别的热流
远方,看不透或者心知肚明

有一天,新居也会老去
从前构筑的,后被炫耀摧毁,种植庄稼
再竖立绿叶的招摇,这样的循环,让小鸟去完成
对营养的考古,像土地,一寸寸
并不像我们失血而突然死亡

     【20】号作品
      有人说诗的批判不是通过说,而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段。如暗喻、夸张、突降等等。个人觉得20号作品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穿越城市》诗的起句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充满意味的真实情境中。这诗的氛围其实是紧张的,一系列事件的背后,藏着一双眼睛……
再者,这诗把事件与内心的挣扎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内心的状态。这是我这个读者的感觉,但是诗就是要尽可能激发读者的感觉,让读者去寻找共知的点。从这一点来说这诗是成功的。
    《热浪》个人觉得诗里应用的修饰词太多了,给人感觉就有些突兀。如果自然一点,效果肯定更好。
    《站在云上的风》觉得作者偏题了。抛开题目来说,这首作品不凡深刻。


《穿越城市》

刚从现代诗中挣扎出来
就跌入了摩登城市
只好关闭所有感觉
等待冻僵在半路的梦
苏醒后,前来救援

陷入城市的人们
就像被现代诗收编的文字
深奥、抽象而又冷漠
城市扩张的速度
惊醒了楼兰姑娘
她又一次深藏了古国的琥珀
欲望膨胀的声音
在冰冷的肿块中穿行
寻找能蠕动出蝉变的快乐
钱的光芒让人眩晕
勾引得寒流一次次发情
这一刻,把人做得太有感觉了
其实 左边的乳房已经冰冻
在即将干枯的右乳上
寻找安慰和寄托

河流干涸了
鱼儿还有大海
树木砍伐了
鸟儿还有云天
而我 穿越城市后
在路的尽头
能长出鳃或翅膀吗?

《热流》

用我生命的成本
构筑你的爱的道路
很难把握它故乡的形势
却知道它要光临的国度
撬动时光的冰层
胶合经年的寂寞
一直把这条甬道修到人生深处
你曾经沧海后,不经意的回眸
不是一瞥
不是青睐
而是成为一生的眷顾
这时,我跌落的一道黄叶
会重返甬道旁的萧萧落木
这时,我的生命
会迸发出涓涓的热流
而你,得其所归
将成为热流上航行的小舟

《站在云上的风》

把表情隐藏
隐藏的原因,也隐藏
心情准备调整状态
感觉切换时遇到了故障
本应承接天华的沐浴
风却驭使在云背上
可怜此身非所欲
卷舒不出自己的姿势
云 唯有悲壮
一生的荣誉
被生和死平分
因天空绚烂而生存
为大地苍翠而死亡
躯体可以牵入缄默的歧途
思想绝不走向虚无的方向
请不要用云的品格
比照我人生模样



   
    【22】号作品
     22号的作品也是一组很不错的作品,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诗中隐现。
    《热浪》抽象的观念和具体的事物并列从中产生的张力把读者吸引。
    《穿越城市》语调安静而而又悠缓,仿佛把亲情拉长,把内心扩大。很有亲合力。呵呵,但对于写情的文字我一向不说什么的。因为情这东西,(不管是什么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珍宝,旁人很难感受得到,不如就安静的看。


热流

总想站在高处
听天簌的声音

时时关注时钟的滴哒
思想找不到开小差的机会
窗外  城市的摩天大楼挺直腰杆
占住一个绝对的高度  远眺
云之上的蓝天是怎样的诱人

目光所及  一定看不到森林
舒展的耳朵  从来听不到一声鸟鸣
哪怕南来北往的风
也只能拦腰折断  悄无声息而回
在千里之外的青山绿树之间
找到一处栖息的树枝

有人在清洗玻璃装饰的外墙
如火的阳光  烧烤从上而下的缆绳
坐在高级写字楼的人们  只看到有水
从清洗外墙人的身上  以及
空调的排水口  滴落

热流就在门口  等待趁虚而入
没有人愿意打开那扇虚掩的门
站在高处的人  在天簌之外
小心行走  期待平安到达地面

●穿越城市

来到城市  是因为儿时的梦想
离开城市  却是因为儿时的地方

——题记

(一)

狗尾巴草一直在疯长  爬在草从中
还能看到小草也能托举一个太阳

想起城市  就会有这样的想象
如果是钢筋水泥浇铸的高楼大厦
那托举的太阳将会是何种景象

(二)

背上母亲亲手收拾的行囊
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
走过亲人相送的村头
走出那绵绵不绝的大山
向曾经入梦的城市狂奔

一路的巅波  摇不醒拥抱城市的美梦
好而奇的目光  让一颗心兴奋异常
无尽的美好想象  模糊了故乡的影像
放飞的翅膀  一路乘风破浪

(三)

站在城市钢筋水泥浇铸的土地上
从山里走的娃啊  早已失去了方向

看繁华都市人来人往
土里土气的山里娃  只能学会流浪
城市的冷漠一点一点刺痛昨日的梦想

白天背着行囊  走街串巷希望能够找到
可以挥洒汗水的地方  夜晚拖着疲惫
找一处避风墙  希望在梦里能看到家乡

(四)

这是别人的城市  这不是山里娃能拥有的地方
漂起的根  无法深入钢筋水泥
而一根随风而舞的羽毛
能把根从一个城市带来另外一个城市

每个夜晚  那根就会在梦里疯长
一路向北  在那个亲人相送的村口
那根就会深深扎入泥土  并与村口
那株老槐树来一个不分彼此的盘根错节

●站在云上的风

一路之上  那些跋涉者们
把路边的树木抛在脑后
林中安息的鸟  总是被惊起
那静静流淌的河水  总在担心
那些远逝的翅影  是否能够找到
新的栖息地

山还在远处等候  前行的脚步
明白  不能失信与某个承诺
在天亮前  一定要到达
否则  那些被抛洒得不知去向的汗水
会渍痛留在身后的脚印

那些飘飘荡荡的云  动作太慢
挡不住冲出地平线的太阳
跋涉者  看到千万道霞光
从地平线冲天而起
站在前方的山顶  等候前进的脚印

没有人注意到  站在云上的风
却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高处  冷笑


    【23】号作品
     这一组作品几乎不用注释,有些即兴式,是自然而然的抒怀。初读的感觉不是很强烈,很容易就能融入了作者的情绪。
     个人觉得,如果隐一点可能会更好。
    《穿越城市》结尾提升了主题;
    《热浪》个人觉得这是这组中最好的一首,小诗不小。
    《站在云上的风》这一首急了些,就有些浅白了。


穿越城市

城市啊  你真伟大
我的生日  你是怎么打探得到
当我骑车一路颠簸而来
你竟和盘托上如此硕大的蛋糕
霓虹的裱花  灯光的奶油
哦这可叫我如何吞咽得了
我的破自行车已打起饱嗝
我也被你的香软甜腻得胃口大倒
还有街头插着如此多的人影蜡烛
(难道我的年事已高)
叫我一口气如何吹灭得掉

城市啊  你真让人难以下咽
我的心一阵阵在发恶
我实在享受不了你太多的灯红酒绿
也消化不了你太多的行尸走肉
虽然我的行囊依旧空空
我的肚子仍在咕咕直叫
但城市啊  你能不能给我
来点咸的来点硬的
免得我这一口痒得咯咯作响的尖牙
来将你的高楼马路啃咬

当人们正热血沸腾地投身于形而下的时候
城市啊  我只想把你冰冷的大理石柱紧抱

热流


当思念的镜头
逐    渐    拉    近
母亲的手
便虚幻成
一    片    霞    光
从    地平线的尽头
向    在异乡受寒的我
覆    来  

站在云上的风

深陷其中
而又  无力自拔
不如  擎一把火
一路小跑  奔上山巅
于猎猎西风
烧亮  整座天空
故乡啊
你  远在天边
又  近在眼前

[ 本帖最后由 木中巷 于 2009-4-20 12:24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的,对于诗评我本来就持抗拒的态度。“诗歌作为特殊的运用语言,总给人以一种独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所以我更愿意以一个读者的心去听。这几个作品,个人还是不愿意从技巧和理论等等上去解读,而只是以一个读者的心去感受。如有不正。

--------------------很赞成巷子对诗评的认识及见解,不错的评,学习诗歌及巷子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离不开感受,评也一样,欣赏您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问好老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诗与文。不愿写诗评,而能写成这样,木先生比我强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4-20 12:37 发表
说真的,对于诗评我本来就持抗拒的态度。“诗歌作为特殊的运用语言,总给人以一种独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所以我更愿意以一个读者的心去听。这几个作品,个人还是不愿意从技巧和理论等等上去解读,而只是以一个读者 ...

巷子胡言乱语呢,所以带着头盔等砖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乡巴 于 2009-4-20 18:28 发表
诗歌离不开感受,评也一样,欣赏您的评

谢谢乡巴鼓励
嗯,要多向你们学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溪高羽 于 2009-4-20 21:45 发表
欣赏,问好老乡。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4-21 10:15 发表
学习了诗与文。不愿写诗评,而能写成这样,木先生比我强多了。

方先生这一说,可让我汗颜了~
木木得多您学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木辛苦了,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点评很辛苦,要进入作者的脑海并翻出思路,是头很痛的,呵呵,问好中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