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11|回复: 16

重读经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日下午,在市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观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的"乐吾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会(清明篇),诵读会是由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开篇,分别诵读了<<春颂>><<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永生的和平鸽>><<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清明祭丹心>><<<少年中国说>><<仰望星空>>等经典诗文,里面有春到来的喜悦,有因清明将至而寄托的哀思,有向上的激昂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价值的感悟,整个场面,感人,格调高雅,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听着那些悭锵有力、声情并茂的诵读,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倾刻间,便唤起了我心中久违的激情与畅想,一种力量在我的心中升腾,我的思绪不停的在那些经典的诗文间穿行、弥漫,心尖上开出了梦幻的花,至真、至善、至美,我的诗兴、诗情被深深激发了,我是那样的爱我中华,爱我民族,我有着强烈的需要诉说的欲望。
              在当今这个太过复杂的、浮躁的世界,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逐渐淡漠的今天,重读经典,触摸黔首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意义重要而深远,令人豪情万丈,在那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雄浑的字里行间,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我的思想得到了滋养。
              从经典诗文的诵读过程中,我享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在品尝高质量的艺术享受的同时,我深深领悟着其中深厚的人文内涵,不由得被当中的优美意竟深深的吸引,感慨万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在我流光益彩,似水流年的人生旅途中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少女时代,我就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诗文,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时的我曾经痴迷的背诵过大量的唐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霜叶红于二月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绝妙千古名句,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赋予了我生命更加丰富的意义,我热爱这种文化,并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毫,古诗文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律美,提高了我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的文学修养我的思想和情操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也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已的世外桃源,我是那样的渴望,那样的要获得。
             有着诗兴情怀的女性一定是很优雅的,善良的,充满灵性的,有着渊博知识的女性,一定是具备着良好修养,有着博大胸怀的女性,因此,我坚持用诗文来充实我的人生,用诗文来提高我品味,用诗文来肆意抒情,也用诗文来赞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用诗文来记述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我感到幸福、感到荣幸、感到欣慰,我能够将这份坚持在我需要的时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因了一份情结,我始终无悔的爱着文学,爱着诗歌,并因爱而执着,因爱而努力,因爱而坚持,没有大的成就不是问题,只要我的人生之路上一直有文学这朵奇葩相伴,文字可以让我的情感在无边的想象空间里升华,我的文字不一定要盖世超群,只要忠实于我内心的感受,只要能够顺应着那情感的本能,趋向那温暖的去处,用情趣去演绎生活的本真。
             在我思想的底子里,始终纠结着纷繁的愁绪,这纷繁的愁绪令我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这愁绪里包含了知识,精神,进步,还有一点点的小资,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把灵魂当作是最自由的住所,茂盛生长的秘密与别人无关。
             读书,写作是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生活,读万卷书使人明智,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并深有体会,尽管我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一直引领我向更高境地迈进,翻开蛮荒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一代一代的传承,如不息的江河滔滔不绝。
             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古代的文人才子都以他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感召着我,我对于诗文的爱好是与日俱增,无怨无悔,哪怕一头的青丝不再,哪怕脸上布满了痛苦的皱纹,我都会遵循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爱与喜欢,而一直不停的用我的妙笔生出漫天的光艳夺目文字鲜花来。

[ 本帖最后由 朵儿 于 2009-4-16 13: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怎么了啊??重新编辑过都这样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帮我再补充一些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正文前加一题目试试,不行的话,转下一行,再加一作者名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6 14:34 发表
你在正文前加一题目试试,不行的话,转下一行,再加一作者名试试。



踏雪迎风你帮我把这稿改一下吧???再加点内容进去可以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根,浸润在历史的泥土里。

流传至今的经典,经历了多少的浪淘沙。

它们沉淀了好几代人的智慧,和苦心。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重读经典,回归从前感受那些古色古香的思想与文字,

是一种享受,也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

我喜欢古典的诗词,或许是因为时间坐轴上的距离感,

或许是因为文字表达上的立体感,

我为其着迷。

重读传统经典,在思想的碰撞里提升自己的人格与修养。

喜欢经典喜欢文学很好啊:)

相信你的文字能够编织出你美丽的心情和人生。

问候你,朵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谢谢星星小倩哦~~~说得真好~~我可以把你的话加到我的文章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帮我改改加些内容进去好吗??

要交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朵儿 于 2009-4-16 20:33 发表
你帮我改改加些内容进去好吗??

要交差呢~~

我晕倒~难不成你在凑字数,为何想再加呢?

文章嘛当然是越凝练越好,当然适当的也需要丰满。

呵呵,我写的东西瞎想瞎说的,

如果你需要,那就“资源共享”吧,呵呵。

不过文章不该这样去凑去丰满,个人觉得哦~

我要下了,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好意思~~说得对极了~~

只是我总觉得这稿写得不是很好~~

想通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来为此稿增点色~~

看到你的回复是相当的有那么一点味儿~~所以啊~就~~~

其实也随便了~~我自已再看看吧~~谢谢小倩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朵儿 于 2009-4-16 20:15 发表



踏雪迎风你帮我把这稿改一下吧???再加点内容进去可以吗??/谢谢!!~~~

我没有编辑的权限,要这里的版主才有权限……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复制到写字板去改,改好了发到我信箱吧>??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朵儿 于 2009-4-16 22:47 发表
你复制到写字板去改,改好了发到我信箱吧>??谢谢!!~~

我写不了这种文字,更改不了这种文字,恕我无能,抱歉……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6 22:56 发表

我写不了这种文字,更改不了这种文字,恕我无能,抱歉……问好。


别这样说啊~~我知道你写得很好的呀~~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个写字的风格和特色~~自已喜欢就好了~~

此文我已改过了~~没再发到这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朵儿 于 2009-4-16 20:47 发表
呵呵~~不好意思~~说得对极了~~

只是我总觉得这稿写得不是很好~~

想通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来为此稿增点色~~

看到你的回复是相当的有那么一点味儿~~所以啊~就~~~

其实也随便了~~我自已再看看吧~~谢谢小倩了啊 ...

恩,在敲打文字的时候,我们需要一遍一遍地修改。

这样子才能够让我们在真正抒情的时候,任文字自然地流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4: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