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40|回复: 4

杨花四月飞似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下午闲极无聊的时候,在网上看见西湖美术馆有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邀请展,便动了去看看的心思。
从我所租住的地方至西湖美术馆,需经曙光路至曲院风荷正门口,然后前行由岳庙对面越过苏堤入口,再沿湖前行经风雨亭武松墓苏小小墓而至西泠桥。过了西泠桥便是孤山路了,沿孤山一路,次第经过秋谨墓、西泠印社、楼外楼、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等景,便到了西湖美术馆。这一条道路,是我来杭后经常走的,然而和苏白两堤所稍异的是,孤山路靠孤山一侧所种植的乃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只有沿湖一侧方种植着婀娜多姿的杨柳,并非杨柳夹峙。
因对这一路景象早已见惯,所以我一路上并未做过多停留,而是骑着自行车直奔西湖美术馆而去。在过了秋谨墓而尚未至楼外楼的这段路上时,为了方便,我从道路右侧斜穿至道路左侧,并骑上石头铺就的人行道上。和平坦然而毫无生气的沥青路比起来,我更喜欢这样仿佛能看得见岁月之影的石板路。
这日天气异常得好,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正是芳菲四月的景象。柔和的阳光从树枝间漏下来,带着一股慵懒的气息;杨柳也早已绿成浓浓的一片,它们的枝条是那么的柔软,犹如是十六七的多情少女,即使是轻轻的微风,也能逗引得它们在风中曼妙起舞起来。
当我正在梧桐树下骑行的时候,感觉有些微尘似的东西扑面而来,然而打在脸上,却是柔软的,并不让人生厌。我抬起头,看见逆光的空气中,有一些雪花似的飞絮,被风吹得四处乱跑。难道,这便是久闻于心的柳絮了么,我想。我把车停下来,又穿过马路来到湖边的柳树下,看见那浓密的绿柳叶里,果真隐藏着一串一串的灰白色的柳絮,但凡有风吹过,便一朵一朵的随了风而去,倒像极了蒲公英。
这果真便是柳絮了,我想。
我的故乡,并不曾有哪里种得多少柳树,而以后所游历过的每一处,也从未遇见大片大片的柳林,对于柳絮,我竟是听得多见得少,像这般柳絮如雪纷飞的景象,实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我不由停下脚步,站在树下静静地看着它们随着风的翅膀、在树叶漏下的光中无所拘束地飞舞。而当风暂时停止,它们也便像舞累了似的,纷纷掉落下来,在地上做暂时的歇息。
在围着草坪的低矮的木栅栏边,这些舞累了的柳絮堆积在一起,一团一团的,像棉,更似雪,看上去是柔软的,似乎带着婉约低徊的眉目。我蹲下来,像个小孩子似的看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内心里生起浓浓的喜悦。这春光真美好,我对自己说。
自在飞花轻似梦,不由想起秦观的这句词。轻似梦,是多么贴切的形容,这濛濛扑人面的柳絮,看上去是那么的轻柔,的确唯有梦——这倏忽来去不可捉摸的事物——才能形容得尽它的轻,它的柔。
古人称柳,又做杨柳,《诗经.采薇》有句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见早在春秋之时便已有了将柳称作杨柳的说法。而柳絮又称作杨花,也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在古诗词里比比皆见。隋代无名氏之《送别》诗句云:“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其间杨柳、杨花、柳条等词混用,便足可作为杨花即柳花之证。
柳枝依约,随风摇曳,犹如不舍。对于柳,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开始拿它传达不舍离别之情了。而柳絮纷飞,欲坠还留,多情又似无情,无情却是多情,与柳枝也有异曲同工之意,故古往今来,写柳的诗词不计其数,写柳絮的诗词亦不少见,柳与这轻似人梦的柳花,都是文人墨客们所钟爱的极好入诗的意象。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这是南北朝时北周大诗人庾信的柳絮,是热闹的、带着新年喜悦气息的盛时春光。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这是王安石的柳絮,是生性自在的,不愿受拘束的精灵。或许这位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文学家兼大政治家,在面对杨花可以随风起舞的自由自在里,内心里充满着浓郁的羡慕和无奈,故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吧。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是张先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柳絮。张先以写“影”而著称,世称张三影,除此影外,另两影分别是“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三影俱为上佳之句,难分伯仲。
而说到杨花诗,一定绕不过北魏胡太后这位复杂的女子。胡太后系北魏宣武帝元恪妃,孝明帝元诩生母,据史书记载,胡太后牝鸡司晨,信用奸佞,内为朋党,肆乱淫情,杀子弑夫,恶名千古。可就是这位胡太后,却苦苦追恋一位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花。据说,杨白花青年才俊,又出身名门,胡太后一见不可忘,追逼不已,杨白花和其父身在朝堂,惧避不肯从。后来杨白花的父亲去世,杨白花见北魏政治统治混乱,一片风雨飘摇,再无可恋,决然改名杨华,拥部降了南朝梁,再也不回来了。胡太后思之不已,写了一首《杨白花歌》: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不管后人对胡太后的所作所为有怎样的诟病,然而这首词里所传达的哀婉动人的情思,若非不是无情物,又有几个人能不为之而动容呢。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古往今来,从先秦汉魏而至唐宋明清,关于柳絮的诗句,或悲或欢,或长或短,或清或艳,或雅或媚,不胜枚举。而这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认为不仅描尽柳絮之形,更写尽柳絮之神者,当是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了,其词曰: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而最末“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是备受后人推崇的千古名句。
你看,在这暮春的四月,杨花纷飞似雪,欲去还留,让人恍若身处于唐诗宋词的风光里,怎教人不因爱而生怜、又因怜而爱之呢?因着这飘飞的柳絮,这原本闲极无聊的周末的下午,竟是值得让人深深怀念。或许在很多年后,于同样的暮春时分,我会重新回忆起有这样一个阳光的午后,我曾与一些柳絮在西湖边相遇,并因此而收获了一份抹之不去的欣喜罢。
这份欣喜,尽管是淡淡的,想必却能永恒留存,陪伴此后或欢或悲的岁月。四月杨花飞似雪,散落天涯无处寻,在这人潮熙攘的西湖之畔,这初次相逢的似雪杨花,竟让我觉得它是我多年来的老友了。
发表于 2009-4-1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古诗词库存甚是惊人啊、

说到杨花。却让俺想起水性杨花这成语的来历。恳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在孤山里面的土坡上挖过古董。你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手枪 于 2009-4-14 16:39 发表
俺在孤山里面的土坡上挖过古董。你信吗?

要想富 盗古墓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咏絮词中的几句: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的均匀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