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色星辰

欣赏一下民国大师上课的精彩开场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全完了,向大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次就不说赞美的话了,因为你得请我吃饭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先入为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好铁是要回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色星辰 于 2009-5-6 11:52 发表
齐如山奇遇记:
1912年2月的一个晚上,商家云集的北京城东安门一带,突然枪声大作,人声喧嚷,向来还算安分的北洋大兵不知从哪儿一拥而出,一厢放枪,一厢乱抢东西。近代史上著名的北洋军曹锟第三师的北京兵变,自打 ...

呵,昨天回过的帖子怎么没有了?
再回一遍。
这一段非常精彩,颇有戏剧性,搬上舞台或银幕定然叫好,俺先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感老清的国学大师之话题) 最后的国学大师: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钱,7月30日;冯,12月4日),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随着三位世纪学人的相继归于道山,生于19世纪的民国一代国学大师,已全部隐入历史。中国近代史上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发扬光大的“国学”,由此衰颓不振。海内外知识界舆论一时哗然,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个儒家”,称钱穆为“最后的国学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聆听完您这堂文学课:美妙!风趣!精彩!呵呵.问好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们5个.最近真是太忙了,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0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铁可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人活得越来越矮了,要能钻到泥土里去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时忙,这时又有了些空,有机会就来了啊,应该不打扰你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足以跟《讨曹瞒檄》和《讨武曌檄》鼎足而三的檄文,读来有趣:
   
为出示晓谕事,本大臣奉命统率湘军五十余营,训练三月之久,现由山海关拔队东征。正、二两月中,必当与日本兵营决一胜负。本大臣讲求枪炮,素有准头,十五、十六两年所练兵勇,均以精枪快炮为前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能进不能退,能胜不能败。湘军子弟,忠义奋发,合数万人为一心。日本以久顿之兵,师老而劳,岂能当此生力军乎?惟本大臣以仁义之师,行忠信之德,素不嗜杀人为贵。念尔日本臣民,各有父母妻子,岂愿以血肉之躯,当吾枪炮之火?迫于将令,远涉重洋,暴怀在外。值此冰天雪地之中,饥寒亦所不免。生死在呼吸之间,昼夜无休息之候,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号泣而不闻。战胜则将之功,战败则兵之祸,拼千万人之性命,以博大岛圭介之喜快。今日本之贤大夫,未必以黩武穷兵为得计。本大臣欲救两国人民之命,自当开诚布公,剀切晓谕:两军交战之时,凡尔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枪刀,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入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所共鉴,决不食言,致伤阴德。若竟迷而不悟,拼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本大臣接战三次,胜负不难立见。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请鉴前车,毋贻后悔,特示。(大岛圭介为甲午战时的日本驻朝公使,当时中国舆论认为他是导致中日开战的一个阴谋家。)
   
这篇檄文出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湖南巡抚吴大瀓之手(很大的可能是他幕僚的手笔),时间是光绪二十年底(1895年)。当时,北洋水师已在困守刘公岛,离覆没不远。而陆军则从平壤一直退到海城。吴大瀓在晚清,也属于比较开明而且务实的“廉干人员”。在危难时率军出征,而且带的是武器装备以及训练都远不及淮军的湘军,居然能够发出如此气壮如牛的檄文,要在战场设立“投诚免死牌”,并要约日军“接战三次”,让人家“三战三北”,自己则可效诸葛亮,有七擒七纵之法。
   
当然,吴大瀓的部队,接战还是真的跟日军接战了,并没有说了不练,只是战绩跟淮军一样,打一仗败一仗,三战三北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他老人家自己。开战的时候,我估计什么“投诚免死牌”之类的也没有立起来,投降的日本人,一个都没有,一天管两顿饭,以及用轮船送回自然都谈不上了;倒是被围在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全体被俘,被人徒手装在一艘卸除了枪炮的训练舰上,送了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大瀓,字清卿,号恒轩。清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会办北洋事宜大臣,晚清大文字学家、大书法家、实业家、教育家。尤以书法闻名,顷毕生精力于鼎彝铭文研究,著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等重要古文字著作,其金文篆书,尤为当时所瞩目。革职后,贫甚,售书画、古铜器以自给,1902年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清风补续,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6 1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