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04|回复: 4

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7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原创)

《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看了前六级,之后又观部分至20级。略有小小的见解——
首先,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它虚拟了一个并不存在却是由屡经败阵的溃兵组成的新团队,这就有必要重申老兵与新兵甚至未历战阵者战场经验之不同。
多经兵战而残余,胆气丧失是可见的,但究竟是杀戮场上的生还者,神色、行止与新兵必不同。所谓说“老油条子”就多半指此类败而不亡者了,比如说那个老兽医。
其实呢,他们的眼中很干净,初几次遭遇战阵则完全按照旁白说言显得惊慌失措;这就未免使人生疑编导或演员们的思路究竟在哪里?
兵就是兵,无论战场外怎样的不羁,一旦遭遇战阵究竟要振作得多。
再说那个军需官,也就是自封的团长。到底是个军需官,然而看不出一丝军人的风范,又或如那个军官训练班以优异成绩毕业却没经历过战阵的少校,俗不知军人的气质如何一丝一毫未体现于他们身上,甚至于少校言语不清,又是如何能以优异成绩获得勋章的,他究竟学得了什么,学校又教导了些什么。
“团长”常很神经质动作、说和笑。纵然他不是个真团长,我瞧到底也和真军人有距离。
《团长》里的人常喊叫,但多在嗓子处屏气以嘶吼,总似乎声嘶力竭;可想是表现战事吃紧喊多了嗓子嘶哑不济事了。然人人如此喊,时时表现声嘶力竭,可见不太现实。人可尝试一吼之。
片中多次出现现代口语,这是不消说的了。那位小太爷出身不坏,学识亦高,片中行止却不敢恭维。
虽说乱兵散聚,究还见了阵仗,连营团三长各一人,且时集一处,无人统带所谓近千人的散兵游勇,如何又能得胜仗;眼见不过那三四十号人,一声呼喝足以命令,战时又不见各司其职,却也能安然无恙,无纪又无律,官长只三人,连长是团长的跟班,营长偶然握一次枪,这场戏简直如儿戏。
虽说官、兵之间无禁忌,实在太也没分寸,倒如菜市场里一群终日无所事事没有危机感的调笑汉,不实;
中缅作战选兵精良,这样一个炮灰团编制的素质似乎怎样挑拣也不当去,进山临时剿匪或可,可想编导别有用心了,于理,不合;
旁白似乎是那个自称“小太爷”的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瘸腿连长所述,声音很年轻,片中是以过来人的态度讲述的,声音应略带或已带苍老,其实无,且如平白之水,于情,不切;
片中老兵们各地人均有,可说南腔北调,如是迷龙,东北人,除一句“瘪犊子玩意”,其他口语音是东北腔,方言口语实在太少;其他人均似。
这样一部由一群丝毫军人气质不见,又打闹得跟闲散浪汉般,除团长偶尔命令一半声就再无组织无纪律的战争题材片实在看着无味;如何是好呢?
至于它的创作本意就难明了,作文中心以一群小人物撒泼打滚的“生动形象”又反映了什么呢?
这样部不符合时代原貌的剧作有什么可观赏性吗?
片中太过多的陈述一些似乎高深的道理应该是那群其实不该有什么文化的大兵们该唠叨的吗?背离了时代背景的主题怎么编排都不可能真正抓住人的心,我实在没必要为它盲目的叫好啊。

在很多军事类书籍和电影,以及由老人讲述中,日/本人很少被称呼为日/本人,多叫他们小鬼子/鬼子。可我的团长里却很不厌其烦的叫日/本人。真够客气的。孰不知那会恨得人人叫鬼子,偏到了团长里叫上日/本人了,鬼子飞机不叫鬼子飞机,叫日/本战斗机......

难道那会儿真有这么一群不太恨小鬼子的,真把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侵略者当人看了?!

2009-03-16 22:58 回复《团长》推荐者于北大荒论坛/注册名:烈火的轻云
迷龙是机枪手,战场最先受攻击的就是他,不受伤的几率是十亿分之一,他却居然什么事也没有,丝毫伤没有。
龙文章那个团长也是,老冲锋在前,也丝毫不挂彩~
个个白胖,真饿得俩眼跟铜铃似的?
爬完铁桶,晚上在篝火边上,那个大胡子的河南兵唱的是《花木兰》,那可是常香玉为了慰问抗美援朝士兵的时候才唱的剧本,陈宪章写。


[ 本帖最后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09-3-17 03: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3-1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 俺 看到二十集 就再没往下看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水作k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3-1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个见
一开始我觉得演得有些过,但是看着看着我觉得演员还是很真实的演绎了战争年代人性的扭曲的,我们以前看到的军旅题材的电视或者电影很多都是歌功颂德,团结意志,鼓舞士气,但是看了团的后半段我突然感悟到其实这才是那个特定环境下人人挣扎绝望的心态,面对战争的残酷死亡近在咫尺恣意弥漫,逃兵更是多了去了,那个时候说国难当头岂可坐视不管的都是觉悟很高的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不是被逼疯就是自我放弃了,所以我们看到演员演得每个人都透着股疯狂劲,那是种真实的心理发泄,他们需要坚持下去,但是心灵的负累实在太大了

问好烈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员没有脱离所存的时代背景,而进入到应进入的时代中去演绎好符合时代背景的角色;编、导们呢,拍出来的是符合什么时代背景的战争题材呢?
心理发泄甚至时代与时代都是不相同的;因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及行为方式;如果视这些于不顾,那么你就会看到团长剧与时代脱节的怪异。
仅仅用心理状态的表现来为一部有特定时代背景的剧本开脱种种不合理的借口,那么能说服的只有谁呢?孔子是准不会拿着手机传播他的思想吧,更不会用五十年代美军才采用的迷彩手法在脸上抹几道黑~因为他那个时代没有这些在当时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也就更不可能有人在剧中唱起豫剧《花木兰》来~

[ 本帖最后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09-3-17 19: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