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10|回复: 6

浅谈“写意空间”与“感觉运用”的完美结合(读竹林一闲《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7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写意空间”与“感觉运用”的完美结合



                                           ——读竹林一闲《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感想



                                                                       作者:沈彩初



       诗歌作为表现心灵的一种文学样式,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区别于其它意识范畴的学科,
才有其存在价值。任何艺术都不能复制这个世界,任何艺术的表现,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写实都是艺术
的天敌。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强化作者主体创造精神,使艺术超越现实而实现更高的审美目标。高踞人类艺
术塔顶的诗歌,对世界物质内容的“提取”尤甚。诗歌的“写意空间”把握与“感觉运用”的完美结合,
以其艺术表现上的个性特征恰恰反映了诗歌文本的规律性。诗歌的写意与意向、意境相比,“写意空间”
更具有整体性,这是从哲学意义的维度对诗歌表现基本特征的囊括。我们从主体创造的角度来看待诗意的
构成,必须把诗意的形态置放到读者接受的链条之中,只有达到这种双向交流,才能使诗意进入一种整体
状态,只有用文字的重组充分调动接受者在诗意场域中的想象,激发表现活性,才能使诗实现多维性的空
间运转。


       诗是分行的文字,而分行的文字不全是诗。而有些作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其主要症结所在就是没有
处理好写意空间的手法运用,没有把语言诗化。画家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为诗更是如此。成竹于胸,
就是物质被人感觉之后已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进入了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情”与“志”的组成部
分;“成竹”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竹”的原生态,而是人为创造的精神成果。能不能进入精神的范畴,能
不能具有创造性,这便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在表现形态上的主要尺码。“感觉运用”,就是对一幅图或物
像悉心观察于大脑中影像的折射。写诗,就要根据这种折射沟通知识积淀,用诗意的文字“画像”,把感
觉按在纸上。当然,其中也包括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使其更具鲜活,是诗而不是分行的文字。读竹林一
闲作品《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更会使我们有这样的感慨,诗人面对一幅图凝视,眼睛紧紧盯着自行车与
全图并能伸张想象羽翼,从自行车链条到车胎。又从车胎到铃铛,直至阴影。沟通知识所有沉积,把胸有
的“成竹”推向“写意空间”,把语言诗化:“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它的链条/常常被生活扯掉”并能将
“写意空间”与“感觉运用”巧妙结合,用“链条”暗喻生活繁复与理想、希望的冲突,“扯掉”二字的
运用看似平常却及其精妙。紧接着写“车胎”,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最怕胎扎与缺气,作者又极其巧妙
运用“加进一些勇气”来比拟,使人们最最担心境况虚化成一种希望与弹性鼓励,更让人惊叹的是,看似
极其平常的两句“才能让一路的灰尘/让出狭窄的道路”,把个人所思,社会复杂,人性沉沦被窄窄车胎
切割出一条生路。接着作者又把视线挪移到图片暗影,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一拎就起”一笔带过,使影子
有了重量,有了诗意。“铃铛嘶哑着嗓子/总有城市咳嗽出的红灯/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这三句中的
前两句运用拟人将“铃铛”与“城市”人性化,用“嘶哑”与“咳嗽”来形容,非常慰贴、形象与诗意。
而“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把作者情感与图上骑自行车的人紧密相扣,对生活在底层人生活进一步阐释
与深化,把美好希望用“隔在另一条路上”来表达,诗意内敛而有张力。末节作者又把眼睛挪到影子上,
用“它辗过一路紧紧跟随的阴影”来表述生活底层人的艰辛,但还是风风雨雨驶过了。尾三句“在日复一
日的旋转中/它的眩晕/逐渐成为城市的暗伤”,把底层人的无奈、艰辛与富庶相悖,展示淋漓。“暗伤”
二字的运用精妙与凝重非一般人可为之。

        看图作诗很难,不是来灵感而“临盆”,而是“受孕即生产”,这就需要作者有深厚的为诗底蕴。虽
说好的构思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但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构思最终得通过语言这唯一的媒介链条才能
呈现出来,而这恰恰是艺术创造中最费心力的所在,也是最能见出诗人功力和技巧的地方。通过诸多手法
的有机结合与巧妙运用把“诗意空间”与“感觉运用”完美结合,使诗富有张力,这对于克服立意的肤
浅、构思平庸和意向陈旧极其重要,也有助于克服结构的散文化和语言的老化。竹林一闲既属意于此道,
纵观全诗堪称“写意空间”与“感觉运用”的完美结合的典范,我祝他在未来的诗路上能精益求精。


附: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作者:竹林一闲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它的链条
常常被生活扯掉
两只轮子时常需要加进一些勇气
才能让一路的灰尘
让出狭窄的道路


骑自行车的人从光线中穿过
0.1克重的影子被风一拎就起
铃铛嘶哑着嗓子
总有城市咳嗽出的红灯
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它辗过一路紧紧跟随的阴影
在日复一日的旋转中
它的眩晕
逐渐成为城市的暗伤

发表于 2009-2-1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你的畅言

由对生活处境的深化和过渡颇为灵动的恳谈,及至对以劳作世界为精神事务的主体内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分行的文字,而分行的文字不全是诗。而有些作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其主要症结所在就是没有
处理好写意空间的手法运用,没有把语言诗化。画家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为诗更是如此。成竹于胸,
就是物质被人感觉之后已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进入了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情”与“志”的组成部
分;“成竹”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竹”的原生态,而是人为创造的精神成果。能不能进入精神的范畴,能
不能具有创造性,这便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在表现形态上的主要尺码。“感觉运用”,就是对一幅图或物
像悉心观察于大脑中影像的折射。写诗,就要根据这种折射沟通知识积淀,用诗意的文字“画像”,把感
觉按在纸上。当然,其中也包括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使其更具鲜活,是诗而不是分行的文字。读竹林一
闲作品《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更会使我们有这样的感慨,诗人面对一幅图凝视,眼睛紧紧盯着自行车与
全图并能伸张想象羽翼,从自行车链条到车胎。又从车胎到铃铛,直至阴影。沟通知识所有沉积,把胸有
的“成竹”推向“写意空间”,把语言诗化:“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它的链条/常常被生活扯掉”并能将
“写意空间”与“感觉运用”巧妙结合,用“链条”暗喻生活繁复与理想、希望的冲突,“扯掉”二字的
运用看似平常却及其精妙。紧接着写“车胎”,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最怕胎扎与缺气,作者又极其巧妙
运用“加进一些勇气”来比拟,使人们最最担心境况虚化成一种希望与弹性鼓励,更让人惊叹的是,看似
极其平常的两句“才能让一路的灰尘/让出狭窄的道路”,把个人所思,社会复杂,人性沉沦被窄窄车胎
切割出一条生路。接着作者又把视线挪移到图片暗影,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一拎就起”一笔带过,使影子
有了重量,有了诗意。“铃铛嘶哑着嗓子/总有城市咳嗽出的红灯/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这三句中的
前两句运用拟人将“铃铛”与“城市”人性化,用“嘶哑”与“咳嗽”来形容,非常慰贴、形象与诗意。
而“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把作者情感与图上骑自行车的人紧密相扣,对生活在底层人生活进一步阐释
与深化,把美好希望用“隔在另一条路上”来表达,诗意内敛而有张力。末节作者又把眼睛挪到影子上,
用“它辗过一路紧紧跟随的阴影”来表述生活底层人的艰辛,但还是风风雨雨驶过了。尾三句“在日复一
日的旋转中/它的眩晕/逐渐成为城市的暗伤”,把底层人的无奈、艰辛与富庶相悖,展示淋漓。“暗伤”
二字的运用精妙与凝重非一般人可为之。

-----------------------------------------------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作者:竹林一闲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它的链条
常常被生活扯掉
两只轮子时常需要加进一些勇气
才能让一路的灰尘
让出狭窄的道路

骑自行车的人从光线中穿过
0.1克重的影子被风一拎就起
铃铛嘶哑着嗓子
总有城市咳嗽出的红灯
把春天隔在另一条路上

行走在城市的自行车
它辗过一路紧紧跟随的阴影
在日复一日的旋转中
它的眩晕
逐渐成为城市的暗伤
----------------------------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邻海的河 于 2009-2-18 09:49 发表
由对生活处境的深化和过渡颇为灵动的恳谈,及至对以劳作世界为精神事务的主体内控

感谢邻海的河跟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诗来说,这很重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4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圈的转动是那么的无奈,又不想被抛弃,所以只能拼着老命行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