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桥临风飘香远
文/经天
青玉案·花桥临风飘香远
花桥临风飘香远。
"但目送芳尘去"。
流水依夕皆映红,
可怜金樽,滴滴浓浓眠雨梧桐路。
欲写尽人间凄苦,
谁可别少年凝眸?
暗波无丝长共愁,
一春浪游,忽忽醒来,残花不忍图!
-----------------------------------
这首词是我1996年上高四时候填的。
95年9月的时候,也就是复读的第一学期我发现了一个人,淡黄的头发,白皙的脸庞,她抱着书本默默进了自习课堂.班主任向大家介绍她是新来的同学。而我早知道她是谁,---她就是我上初中隔壁班级的女班长。那个时候她品学兼优很得老师的器重,美术和文字的工夫都很好,经常听说她在承德日报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很多男生的梦中QR。我那时没其他想法也很仰慕她,真的,是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现在好了,居然我们同班了。
过了两天我主动和她说话,她笑得灿烂。因为我把初中时候对她的好印象告诉了她。她说由于一次班级活动被无辜指责和班主任在教研室争吵了起来,很多老师都知道了,场面很激烈。当然,是以她的完胜而结束。后来理屈的班主任找了机会把她的班长撸了,并把成绩下滑的她单独换班到了3班。3班是慢班,1班2班是快班。1班的我因此看不见2班的她的身影了,因为3班距离太远。于是乎她的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偏科十分严重,数理化耳充不闻。上课画画写诗,下课独自无语。看来选学文科就是那时打的基础啊。
我们越聊越多,最多的话题是诗歌。她主攻现代诗歌偶尔写点古诗寄托情怀,而当时的我却相反,主要写的是古诗词。优势互补!相互翻看对方的诗歌笔记,相互鼓励和欣赏。那段时间真的是很美好。因为补习生都郁闷而自闭,能有共同语言交流实是不易。除了交流写作心得,后来她还在我每一首诗歌后面都配上了插图。有水笔画,有水粉画,有剪纸,还有漫画。真的是多才的女子。顿时我的枯燥诗行有了灵气。放学的时候我们一起走,很多同学以为我们在谈恋爱,其实我连她一个指头都没有碰过。那时的想法很简单:补习的时候能有个说心里话的朋友就很难得了,交“朋友”的想法谁都没有。太影响学习了。
1996年的春天,是4月的某天吧,教室改造,同学们都忙着把沉重的书本资料往宿舍里转移,我也在忙活。她突然跑到我身边小声说我她已经退学了,回北京!过一小时办好手续就离开!---这里插一句:她的父亲是北京知青,滞留在我的家乡这个塞北小城已经10多年了,4月的那时侯终于可以转回户口回北京了,据说家人的工作住房和孩子的学校都安排好了。事发突然,她也才听说---我当时很惊讶,我僵在原地不知所措。这时有人找她,她匆匆离开,叫我一会送她。
我脑袋空空机械地搬运着书本文具,忙得慌得不可开交。恰好文学社的哥们们找我商议新一期《尖尖角》的编辑事项,你一句我一语争论起来。等我摆平了以后,急忙看表:呀,过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书也不搬了,急忙奔向校长室,没有人;教研中心,没有人;宿舍楼,没有人。于是我往甬道上跑,老远就看见校门口的车棚有人骑车驶出去,是她!就是她!我边跑边喊她的名字,但是她似乎没有听见也没有回头看,也许是当天全校学生都在搬家的缘故吧,到处是喧哗的声音。我单薄的声音被淹没了。望着她的背景,我急得要命。当我终于到了校门口,已是无踪影!
熬了两个小时才盼到放学,我飞车去到她家。大门禁闭。一问邻居才知道她全家都在两个小时以前被北京来的车接走了。我错过了机会。失去了这样有共同爱好和语言的朋友我怎能不遗憾呢?!后来四处打听她的北京新学校,有的人说在中国林大,有的说在艺术学校学画画,终没有确切的地址。每每翻看她配图的我的诗册,我百感交集。于是某夜,失眠的经天写下了这个青玉案,以解心忧。
欲写尽人间凄苦,
谁可别少年凝眸?
(完)
[ 本帖最后由 温经天 于 2009-2-7 22: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