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午后的阳光是什么?当然可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与发挥,我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过了鼎盛青春期的“中年”,这一点与晓月兄弟不谋而合了,所以很容易进入他的意境中,他信手拈来的一系列意象因之变得人性化,诗人用温度、色彩、声音、触感等,逐一优美地展开来写,石头,花瓣,血斑,烟尘,鸟影,叹息,尖叫,无不栩栩如生,可与某种物体相对应起来看,从开头的“日头稍微低了些/脾气也好了些”开始,都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中年人的成熟过程及生存状态。最突出的就是那个阶段的性格与涵养的变化,那个时候,“阳光”已成了一种处世练达、机智锋锐、无畏深邃、甚至隐忍含蓄的象征。这样写来,甩得开、收得拢,一气呵成,读着不会使人陷入迷境。其中那一句“面对孩子咨询的笑脸,悄悄将答案扔给/脚前的夜”,把中年人面对孩子偶尔碰到的困惑或尴尬,作了具体而形象的交代,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读来忍不住掩卷而笑。最后用一句话提纲挈领,揭开隐喻的本体。 【简评】这首诗比较有趣。初恋的“变形果实”还封存在“天上”,志同道合的“鸟”只留下几片“羽毛”并“失声而去”,空荡荡的“网眼”需要修补,这样一份“影像”该多么的令人沮丧呢,诗人说那是“虚拟到真实”,已经承认了它的真实性。我猜想,这种遗憾也许正是诗人自己的一段经历。作者描写“无法抵达”的遗憾,用了鱼儿、渔夫、鸟、浪花等一些很常用的意象,并没引起我的太多的兴趣,然而,其中有一句话,却让我听出了弦外之音,一个隐藏着的、看似不经意的定语分明告诉我们“无法抵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暴露”恰恰是诗人的一个反省。你看,全怪那渔夫“只会敲键盘”或者“游向不定”,简直是“一击键而成千古恨”,想来诗人成熟之时已失去了太多的宝贝。可爱的自白,让我敬佩不已。渔夫啊,莫非你从前是个书呆子?这些,就是我读诗时产生的快感。 【简评】也许时间关系,诗人把第三首写得短小而意味深长。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句子之美。“一豆火/隔着打不破的玻璃/点燃一场绵绵不绝的雨”(火点燃雨),“用透明的诺言,煎熬彼此的影子”(诺言煎熬影子)……,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感情里却绝对可能,情到深处三分魔,用转借与通感的结合可以描绘心灵的一切。诗人在有限的篇幅里,处处用墨浓烈,与第一篇的娓娓道来形成一种反差,让三篇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完全没有因篇幅的短小而把感情的尺度裁短。最后那句“水淋淋的灰烬,一片空白”,是“猝不及防”造成的极度失望,所以留下一声呼叫,嘎然而止,生活中到处都是“美丽的悖论”,你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哲理高度浓缩在一个点上,是这篇的特点。 以上是匆忙的观点,不妥之处还望见谅。贴出去我就要下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