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368|回复: 21

打开天堂另一扇窗(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像大学的大学

        来到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我住在City,距离同在市中心的奥克兰大学步行不过10分钟。去奥克兰大学读书、上网或者散步,偶尔看一些表演,成为我生活中的经常性科目。
        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建于1883年,是新西兰规模最大,科系最多的大学。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校学生人数大约27,000人,其中1500名海外留学生,来自世界63个国家。奥克兰大学在全球院校排名中连续多年都在前30位。
        走进奥克兰大学,完全颠覆了我对大学的概念,这里不像学校,更像开放式的公园或者植物园。学校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有许多个面向不同街道的出口,不仅学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出入。所有的建筑都隐藏在绿树下或者花丛中。理工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法学院,每一座建筑都堪称精致,绝无雷同。其建筑造型、色彩、建筑材料的选择都别具匠心。
        由此让我想到门与围墙,隔绝的是什么?仅仅是外面街市的噪杂吗?是不是也隔绝了思想的自由?走进一座戒备森严的大门,就像走进一座围城,走进去的人在经过几年的圈养之后,一只狼也会变成羊,还会有锐气吗?
        开放的校园代表一种开放的心态,代表一种接纳和包容。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奥克兰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他们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在哪个教室讲课,学生就到哪个教室去听。各个学院都设有自己的咨询中心,学生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这里来咨询,会有专门的教师对你进行个别辅导。平时读书或者做作业则去电脑学习大厅或者图书馆。
        电脑学习大厅有三层,每层都有上百台电脑,有打印、复印、扫描等各种服务设施可以自己操作。大厅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开放。上百人的空间没有一点声音,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使用电脑免费,登录“奥大”局域网也免费,只有浏览其它网页才收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帐号,根据网络流量收费,周末和节假日打折,1个小时才0.1纽币。
        图书馆有8层,设有四部电梯,每天也是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开放,不仅对学生,也对社会开放。查找书籍有数十台电脑为读者服务。除了英文书籍,还有中文、日文、韩文等书籍,而且数量非常多,仅中文书籍就占了半层楼。我在这里看到了从1979年到2006年全套的《收获》、《十月》等杂志,还有十卷本的《毛/泽/东传记》。
        奥克兰大学的正面是绿草如茵的ALBERT公园,公园喷泉四周的长椅和草地上,是学生们享受阳光和午餐的地方。
        在这里还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有时还有家长)不同风格的表演,“岛人”(南太平洋岛国的人)、毛利人跳着热情奔放的舞蹈,你会被他们震撼,会不由自主地随他们一起叫喊,尽管你什么也听不懂。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是可以传染的。
        这是一所自由的、开放的、美丽的、安静的大学,不像大学而又最像大学的大学。

[ 本帖最后由 李薇 于 2008-10-23 19:32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2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子的长度是有限制的。这样吧。你把贴子以邮件的形式或者QQ的形式传给我。我帮你编辑试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先热烈地欢迎下。。。
发不了的问题,这大概是有某个网络管制的所谓敏感字符吧。真是讨厌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帖子弄好了,这个还是转站务区吧。欢迎李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黑子、囚雪版主,应该是老朋友了,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我:紫薇伊人,只是我在国外呆了很久,一直没有来论坛,现在奉青梧命令,必须给心情文字写一篇文章,呵呵,遵命却发不出来~也谢谢登山,不是长度问题。
回来后想不起来原来密码,只好重新注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薇 于 2008-10-23 16:45 发表
哈哈,黑子、囚雪版主,应该是老朋友了,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我:紫薇伊人,只是我在国外呆了很久,一直没有来论坛,现在奉青梧命令,必须给心情文字写一篇文章,呵呵,遵命却发不出来~也谢谢登山,不是长度问题。
...
紫薇好,已经发上了。大概是文里面含了“毛 泽 东”三个字,稍稍处理下就ok了。

若是想不起来密码,可以让管理员帮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一种生活,问候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比较的比较

    奥克兰特别喜欢下雨,几乎每天夜里都下,有时候飘来一片云就会下一阵雨,然后又是阳光灿烂。雨后的清晨空气里含满了水分子,成群的海鸟在阳台外面不停的叫,把我叫醒了,也把太阳叫出来了。望着阳台外面的大海,我就想,这场雨下到中国该多好啊!

    奥克兰的周末是年轻人的世界,他们几乎通宵达旦的在酒吧里玩,来放松一周工作的紧张。

    这个周末在咖啡馆,我和几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起聊天,聊到在新西兰这些日子的感受。他们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最大的感受是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大概要差50年。他们问我,中国哪些方面比新西兰好?我说:中国地大物博,物价低廉,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还有就是说话能够听懂。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

   其实我知道按照人均指标新西兰拥有的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新西兰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北京面积的16倍,其中森林占了30%,草场占了50%,仅仅一个陶波湖,面积就达616平方公里,全国几乎没有裸露的黄土地。而人口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物价现在也谈不上低廉,以人均收入做比较,我们的生活基本用品价格许多都要超过新西兰。但即使中国哪一点都不如新西兰,我依然热爱她,因为那是自己的国家,有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就像一个家与另一个家相比是没法比的,每个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会有差异,但家的温暖和爱是一样的,我们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

    他们也认为中国市场大,虽然竞争压力大,但机会也多。他们相信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这些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点从飞机上的公共用语就可以看出。过去主要是本国语言和英语,现在韩国所有的飞机播音都加上了汉语,不能不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夜晚的City,灯火辉煌,路边的树被灯光映照得通体金黄,从树枝到树叶,像被毕加索浓烈的颜料涂抹了一般,站在无数的星星之下预示着明天。

    一群又一群肤色各异,穿戴千奇百怪的青年男女在街头有唱有跳有玩有闹,望着女孩子们被晒成太阳色的脸庞洋溢着青春和朝气,我的心也开始年轻。

    教堂的钟声响了,我的祖国此时正安然入睡,准备迎接新的黎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6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文字,期待继续。问好李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里弥漫着浓浓的乡愁。也许离开了,才会怀念。在距离的作用下,我们的爱显得那么真切。

换一个视角,换一个环境审视我们以往所熟知的环境,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新西兰,因为一个诗人,令我记住了她。
再看紫薇的文字,开合有致,内心的感受结合客观描述描述,这一切令人向往,有着离开的冲动。

好文章,红上。。。。:hu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大海吞噬的小姑娘

      我特别喜欢晴天的奥克兰,因为天晴的时候云会在天空不停的变化,不仅形状,还有颜色,漂亮而且壮观,难怪毛利语称这个国家为“长白云的故乡”。云在这里,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奥克兰城市图书馆离我家更近,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奥克兰有许多图书馆,来到这里不久,我就迷恋上了图书馆。漫步在书的森林里,一步一景,曲径通幽。城市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比“奥大”还要好,有地毯,有沙发,阅读空间高大宽敞。
      在这里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小姑娘刘聪的文章,让我忍不住流泪。刘聪11岁跟着父亲从中国移民奥克兰。到这里后,因为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陌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12岁的时候她突然失踪,家人、学校还有社会多方寻找都没有音讯。半个月后人们在海边发现了她的尸体,已被海水浸泡的面目全非。   
      她为什么失踪?为什么走进大海?没有答案。她生前最爱她的妈妈,还说让妈妈等着,等她长大了把妈妈也接到新西兰来,给妈妈做导游。可是她为什么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人们猜测,她是去找她的妈妈了,她以为这里的海和故乡的海一样,走进大海就能见到远在故乡的妈妈,可大海带走了她还没有开放的生命。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应国外的生活,面对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文化冲击,很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少年?
      刘聪的妈妈来到了新西兰,却已经与女儿阴阳两隔!刘聪的死给华人群体以强烈的震撼,它揭示出许多移民家庭光鲜背后隐忍和痛苦的一面,同时也惩罚了因婚姻不和便带着孩子远走他乡的父亲或者母亲!
      我写下这些是因为有共性。据我了解,新西兰华人移民中许多青少年都是单亲家庭,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爱是缺失的。他们每个月都可以看见一次月圆,却没有办法享受阖家团圆!
      外面的阳光太灿烂了,白云一片一片的向东飞,我虽然是这里的一个路人,如同会飞的白云。但我还是想扯一些阳光送给刘聪,送给所有像她一样离开祖国的中国孩子,想对他们说,要学会“且把他乡当故乡”!同时也想对所有的父亲母亲说,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吧!既然你们将一个生命诞生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给他关怀和爱!

[ 本帖最后由 紫薇伊人 于 2008-11-4 14: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紫薇伊人的帖子,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了解异域风情以及海外华人的生活。

问好紫薇,期待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好的地方,若是无法融入,也是与己无关的。
为小姑娘惋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9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展现了海外风情和海外学子的生活

真实地反映了留学生的生活、情感及面临的挑战

从中了解到了很多新鲜的,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喜欢这样的文字,继续期待!

问候李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14: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