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799|回复: 4

差感时代——从老巢地震诗歌看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诗歌的普世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

抽完最后一根烟,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行字。错!这样的表述是失败的,是伪命题。就像几个80时代出生的人的一举一动成为80后的形象一样,在这场地震翻开的泥土里,我们一直在传说。如果我没有在奥运会即将开幕之刻去北京领取记者资格证,便不会有幸参加7.27的一次朗诵会。没有这个,我便不会赶大清早到达天安门广场,看一个国家在风中招展的模样。我在诗歌里是这样写的“在天安门:仿佛听见国悼日时候的呐喊/我肃立许久  然后泪流满面/在乡下  我的祖国就是旗杆/顶部的飞翔  我的祖国如是/抽象  在天安门  悄然显现”。从那一刻起我便深刻感觉到“我们一直再传说”,一直被词语迷惑,被假象迷惑,甚至开始怀疑真理。可是仍耐不住心情,还要传说下去。
马克思曾经这样表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那些所谓的1848年的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裂口和缝隙。但是他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壳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击得粉碎。”(马克思:《<人民宪章>的周年纪念讲话》)
曾经在西方应验的预言,在东方也成呈现。30多年前唐山地震的惨景又出现在汶川。这样的地震总是扣人心弦,令生灵焦虑难安。地震震颤的不仅是泥土、山石、房屋和家园,还震撼着灵魂、体制和文化规限。这是一个隐喻。这是一句诗歌。
没有一个转型(或转性)时代不是一个充满风暴的时代,这些风暴席卷着我们的心灵以及心灵的栖息之所。俨然是这样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国诗歌的地震时代,也同样是一个热带风暴时常出没的洋面。马克思说:“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感觉得到吗?”你感觉不到吗?你真的感觉不到吗?
前几日写过关于老巢《空着》的《倾巢》。刚刚又读到了他的《2008:词的联想》。这是地震以来,说完那句“他们都比我更应该活着”后写的第一首诗。老巢说。“雪和雪灾的逻辑关系在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回家过年的人和无家可归的人/以后现代的表情符号停顿在路上/在路上的文化气韵因家的缺席而旺盛/路,作为词被从脚下抽走//被抽走的负面影响/指认我们为被动的唯物主义者//从马克思,巴黎公社到切.格瓦拉/革命历史大踏步倒退/退回到一个天才诗人苍白的脸色/被诗句击毙的年代,死是一种飞翔//向死而生的诗意,对殉道者而言/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人类日益增加的体重和更多把椅子/瞬间颠覆有史以来的真理/并遵循古典戏剧原则圈定地点/以时间为前提,取消最后一线生机//与理性的余辉背道而驰/水的洪大叙事在堤岸外强势展开//黑云压城。强有力的血和欲望/临床表现为修辞的阴影大面积生成/闪电,是一个陈旧的隐喻/越陈旧越深入人心,越不可战胜//就像伦勃朗用一束天光照亮的空间/定时爆炸在毕加索手里//夏天,我的城市如临大敌”
还是狄更斯先生说的好啊:“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时代。”诗人老巢从诗人艾青先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引入我们的2008词语。我想老巢定是看见我们的时代与艾青先生所处的时代有着某种同质性。老巢一定也感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们的时代生产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工业和科学。然而却暴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史前野蛮的程度。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差感的时代,物质和精神的失衡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蔓延,它的指爪扣进每一个人的皮肤,鲜血的痕迹尚不得干,它又反复来撕扯。每一件事物都包含着毁灭自身的力量,就像每一件事物都在尽力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保护。工业带给我们绚烂的物质文明,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率的魔鬼力量,同时也制造了饥饿、疲劳、无家可归、背井离乡。财富的制造者转瞬成为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技术至上带来的实惠迫使艺术返祖(艺术曾经也是技术。)
不由得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堂恩的诗歌:“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朋友或自己的庄园被冲掉, /也是这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就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敲响。”
地震更多时候发生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从而引发外部的震荡和生命的消失。看看,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生命个体却愈益无法抛舍自身奴隶的身份,甚者成为行为卑劣的野兽。科学纯洁的光芒只能照耀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之上,善男信女们,都赤裸的奔跑在信息时代的高速路上,他们在自然与人杂交的社会中充满希望的行走,又心怀悲伤的凝望。飞起一座高楼,就丧失一片土地。收割一穗谷子,就掩埋一只白鸽。天人合一,此时此刻。无时无刻。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当下,我们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未来,哪有一刻不在地震,哪有一人不在差感。
我觉得差感便是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波德莱尔语)。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人合一,东方古老的智慧。这种动与不动,变与不变,岂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性”引起的,作用于生命,岂不是要引起“差感”。“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艺术成为时代差感的积极表现者,诗人们用诗歌的先锋,割破生活冲突的迷雾,获得灵魂上微薄的补偿。
地震时代的诗歌显然呈现时代诗歌精神,我们在巨大的死亡面前,变得多情和惊醒或者更高声无情的歌唱。我们高贵的灵魂正紧紧的抓破时代的脉管,让卑微的血在震波中流逝。地震诗歌时代就是差感诗歌时代,我们的时代宛如是方舟在海浪中颠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水手,男男女女,每一个人都是死者的陵寝。我们的声音就是先民声音,就是死者娱神的咒语和祭祀。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的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在这个差感时代,诗人对差感的表现就是其有效的人文关怀,诗歌对差感的补偿就是其普世的价值。
                                                                                                          2008年8月1日
                                                                                                                女贞子草
发表于 2008-8-2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那一刻起我便深刻感觉到“我们一直再传说”,一直被词语迷惑,被假象迷惑,甚至开始怀疑真理。可是仍耐不住心情,还要传说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好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