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29|回复: 1

只能叫好的名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街道上,看着这些川流不息的人流,感觉时间流失的让人绝望,有一种抓扯不住什么的心理。同多数人一样,每天都在为生计游走,在街道中,路边的建筑物,商店,民房熟视无睹,这中间所涵含着的文化信息却从没探究过,即便置身在代表这些文化的名胜古迹的盛名建筑群中,即便是居住在这代表文化的古建筑旁,自己又知道些什么呢?
在我的居处透过窗子,就可以看到那一切。心中只是一些地名,一些建筑名相上的了解,只能说明自己是本地人,知道这些街道、建筑的称谓。如果真要我对此说点什么,我会提到李白,唐代的大诗人,朋友们都知道。透过自家的窗子,我远远地看着立着李白所写的“壮观”二字的太白楼,在这个贺兰氏的酒楼里,李白与杜甫喝酒时的喧哗如果没大街上这些急驰的奔驰与现代,没有夜总会卡拉的OK的低吼,在这夜色里,定能听到他们醉意诗意的吟诵;回收视线,眼这一掠的这一条2里长的小巷就是能让济宁称为江北小苏州的竹杆巷;如果踩着小巷的青石板,对了,青石板已成了过去,现是柏油路至西向东,你会看到顺河的东大寺。东大寺!很平常的一个名,朱元璋,乾隆爷对它比我们还有些兴致。也就是有着近5000平米的清真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五十年代就专程来此参观,而在这夜色里,我心中能想到的也只有李白及这些帝王的名字,东大寺,太白楼,竹杆巷我也与别人一样的陌生。当然这并不防碍它们成为名胜古迹。
对这些名胜古迹,自己完全是处于一种单纯叫好的过程,好在什么地方,天知道;至少我每天游走的过程,只是感觉这都是些无用的建筑,空寂而清冷。比如东大寺那飞檐之上的盘龙、走兽、大殿顶上铺着的北京故宫才有的黄绿琉璃瓦,这雕梁画栋、斗拱承托的东大寺,还没有它院内的石碑上所刻的,由我单位的捐款记录吸引我的视线。
有时,读着李白、杜甫喝多时写的那诗句,也像古人一样,对他们也产生“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心”的感慨。
文化承载着历史,历史承载着文化。一种生生衰衰的过程中,如同这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作为运河的儿女,天天地叫着打造运河文化,我感觉我们在借历史说事,有一种浮燥在中间,也许就是一种商业的运作,为发展经济吧!就像先前运河的功用。
回头再看这些让我只能叫好的名胜古迹,处在运河岸上这些历史的遗迹,也是古人日常工作生活的场所,就是这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把济宁作为一个漕运的中转站,从这个大码头上每年就转运三十万担的粮食,而元朝当时每年由运河调往北方的“皇粮”也就一百万担。现在,想来,这是个什么概念。在这个不大的城市中每来会有多少南来的北往的人流从这座城市中穿越。
太白楼、竹杆巷、东大寺,想一下,当时它们与现在的王府井何异。满城的名贤雅士,商贾富豪,如不去生色歌舞那才怪呢!真正地游走在生计线上的人员,对建造出的这些类城市规划中的宏伟建筑又有什么感觉呢?这类建筑与预先设想到的申报的中华标志城是不一样的筹建理念。它们是一种生活中的必需。想一下,这万商往来,四海绵历的,用古人的话讲,“舟车……,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经济、交通中心和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这建筑就自然地长了出来。
从南方由运河而来的竹子,放在这个二里长的小巷里,在手工业发达的过去,这个得天独厚的小巷里的居民,不经营竹器,还能像现在路边摆个牌子的民工,问你一些,装修不,要不要水电工?当时,有多少市民需求他们精心加工编织的竹筐、竹篮,竹帘、竹床呀!在经济的利益的驱动下,在市场的大量需求中,家家户户经营竹器,从元到明,一路走来,这竹杆巷不出名能行吗?这些来此居住的回族同胞也是当时而来的民工潮。朱元璋出于对他的两位转战过济宁的回族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的敬重,建造的这座清真寺,当然也是出于对死难在济宁的众多回民兄弟地重视,对伊斯兰教的尊重,而这座能容纳二千多人的寺院,在当时则让那些在班克楼上造成多大的声势。而今,阿訇登楼宣读的《古兰经》已经被KTV包间的声音取代。
走在没有青石板的竹杆巷,走在只二三家的竹器店的竹杆巷;走进这只有鸟语,风声的东大寺,走进这宽宏幽深的悬有乾隆御笔钦敕保护回民的金字匾额的大殿中,只有感觉到的肃穆与庄严了。
古老的清真寺,悠长的竹杆巷,越过这几百年,见证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对这种自然形成的标志性建筑,曾蕴含了一种和谐,友好,团结,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一种文化的象征。我不会述写那一草一木所带来的文化气息,无法细写梁思成先生对这建筑的结构透彻了解之后的赞赏,我依然,只能没文化地叫声好。好到什么程度,就像我们依然背吟的李白的诗句,那风物人情都包涵在其中了。太白楼、竹杆巷、东大寺等等能让我信口说出的,这都是我们这儿的名胜。
发表于 2008-7-2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流传下来的必然有其实用性和价值,每人都有怀旧的情结,随着你的文字也认识了这些名胜古迹,只是还不曾见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10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