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02|回复: 0

含泪菩提 ——差感美学谈谈地震时代诗歌命运(初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6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含泪菩提
      ——差感美学谈谈地震时代诗歌命运(初稿)

在传播学里这些东西都变得吝啬和难堪
悲恸的人是无言的,我却无法沉默如整装
待发的一条条尸首集结在赤裸裸的塑料袋里
        ——选自《抢救版:性工作者日记》是为题记
引子:
        最初吸引我的是诗人“含泪菩提”这一名字,我想一定是这样的。女贞子因为喜欢思悟变喜欢沿读佛法,所以早便知道“菩提”是何物(百度知道):“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含泪菩提呢?我想或许其意在指介若是想获得大智慧必然要经历一番磨砺,一通辛酸,一生含泪。可见这个网名透露着一个诗人内心的苦难和想获得大智慧的希冀。
        之后我在诗人含泪菩提的博客找到了答案:“ 本人(含泪菩提),男,光荣的共和国民工(相当于),74年生人,唐山人在承德,面黄肌瘦,体近侏儒,生于迁安~~幼年不幸失父,未受年长雄性之熏陶。慈母呵护长大,继承一腔妇人之仁。以物喜,以己悲。苟活城市之一角,偷窥百态于凡世,理想中做识字耕田人,现实中乃势力小人。薪金微薄而不够糊口,梦想大成而不得其法,愤事嫉俗而身微言轻,心贪百万而期期买彩。子女有二膝前绕一,妻子有四劳燕飞三。上有慈母,不乏谆谆慈爱,边有兄嫂,难免嘱咐叮咛。无奈异乡谋事,身感孤苦伶仃。亦想广交博爱,奈何羞涩囊中。不喜庸脂俗粉,却有荒唐之行。也思家国天下,怎堪愚昧不灵,曾经呼号呐喊,自嫌沽誉钓名。人称才如椿枥,的确技只屠龙。老气横秋还在网络装嫩,写点东西肉麻煽情,言行不慎曾惹“众”怒,引来板砖至尽未停·····欢迎板砖横飞,欢迎口水批评。本人脸皮糙厚,千万不用留情~~”。如是生活履历,诗人若是觉悟、得大智慧了,显然是“含泪”的,此泪辛酸,获得此菩提代价不匪。一个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经历多少天灾人祸才能更智慧的佑护她的天下苍生呢?
       最终将我的思考引向一个时代的诗歌命运思考的是诗人含泪菩提的诗歌文本《汶川祭》一组。那日我与诗人含泪菩提在QQ里聊天,他将写好的一组诗歌《汶川祭》,发与我读。那时我正在思考地震“后坐”出的诗歌热即所谓的“地震诗潮”给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带来的是什么?那一刻,脑中就闪念:“含泪菩提”,或许就是那些饱含泪水的觉悟吧,苦难带来的智慧吧。
      文本:《汶川祭》


(一)<灵异>
如果珠峰的火炬不能温暖这个阴冷的五月
如果灵异的征兆和谶语被科学认定成谣言
如果天国的温床和祈祷能让灵魂安然睡去
如果这一切都是幻象和虚拟中坍塌的砖瓦
给我一瓢长江水,我诅咒余光中含泪的乡愁
包孕在人类之中的广袤,谁记得约翰·堂恩?
一个官僚的挥手终于为蝼蚁敲响了丧钟
一个百年的盛事,一个飞天的身影
一个民族的谵妄和梦境
之前
蟾蜍走过即将被岩浆挤压成嗜血的废墟
之后
这个阴冷的五月,开始在魔掌里撕心裂肺。
即使用所有的人性和泪水浇灌
孩子的眼睛还会张开吗?
即使拿全部的良心和法理拷问
汶川,绵阳,亡灵,父老,他们答应吗?
我注意到一个伟人的泪水和声音
我习惯性地看见绿军装,白大褂
我还看见伟人在摔下电话时说
"是人民在养育你们,你们看着办"
诗人说
灾难前,保重和安好成了四个最具分量的字。
“我还活着”则成了最抒情的诗篇。
而我说
佛祖啊,拜托了。

(二)<规则>
  
规则在游戏之上
写规则的墨汁是弱者的鲜血
  
红色,图腾一样狰狞
越是弱者
却越是心甘情愿的赞美它
      
国宝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据以前的报纸说
熊猫的宿舍,都是抗震的

<挺住>--------汶川祭(三)
妈妈,我不是听话的孩子
三天三夜我没有回家
我已经感觉不到疼了
只是很冷,很渴很饿,
这里虽然很黑
但是我能听见蛐蛐叫
妈妈,你不要哭
家里的小花猫还好吗?
你看见我扔出教室的书包了吗?
请你捎回家......


(四)<生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老子》
17号
伊沙在天涯里提醒我:
菩提,你的生日快乐吗?
"生日快乐!"
我对着凌晨两点的电视

电视里的废墟说.

                                 含泪菩提.16日.生日.

5.12中国汶川8.0大地震发生之后,伴随着大量的亲人的离开,以关怀地震为主题的诗歌(姑且叫作地震诗歌)潮水般的汹涌,出现在中国诗歌界,或者确恰的说是出现在中国人的灵魂上。诗人含泪菩提的《汶川祭》这四则诗歌:《灵异》、《规则》、《挺住》、《生日》以一种诗人的良知和使命感,所昭示出的差感(物质和精神的失衡导致的意识流动)几乎完整的纰漏出地震发生以来所有人的思考:话语间纠缠着悲恸和质疑、追问和反省、祝福和祈祷、死者安息即为往生。无疑佛诞日的地震成为这个伟大时代辉煌交响里的一个哑音,而作为和罹难者一样的血肉同族的我们却无法沉默音哑,不无反应。  
在搜索引擎上敲打下“地震、诗歌”四个关键字,你会发现近七十多页的相关信息。我不禁在脑海里呈现那些离开亲人的肉体,一条一条。那些无法安抚的灵魂,如果看见这么多的“地震诗歌”会是一种什么心情?会不会像我一样内心复杂呢?地震之后出现了“诗歌热”现象,无疑是不争的事实,各地纷纷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募捐和给予人文关怀。我所居住的承德也在前不久召开了“赈灾诗歌朗诵会”,我是没有参加的,一则是官方的,我没有资格去(我已嘱咐去参加的新潮文学社现负责人替我捐款),二则我个人认为诗歌在此灾难面前显得如是苍白无力。诗人的使命是启蒙和批判,是引领,是关怀。除了“呜呼哀哉”,更多的是对生命、对当下的反思。
5月17日,地震主震刚刚过去五天,余震尚未休止,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借“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及其个人使命——阎安、宗霆锋、阿库乌雾、余地诗歌创作恳谈会”之名,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聚集了三十余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德国等地的不同年龄阶段、有影响的诗评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诗人和哲学美学方面的专家,对“地震时代的诗歌命运”进行了争论。与会者认为,不管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些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讲都是或大或小的“地震”。面对生命的消亡,一退再退的时代价值底线再也无处可退,这种底线触底的本能反应便是抢救生命。在紧急的抢救之后,时代其实面对两种灾区和废墟。第一种是现实的四川灾区和废墟,另一种便是时代精神的灾区和废墟。后一种其实早已存在,只是我们的抢救和重建在接踵而至的时代“余震”中,显得异常孱弱。在这个地震时代,人们悲情地营救、抢救、自救,而一次强有力的“抢救”行动悄然展开,不同的是这次抢救的对象是时代精神废墟中的幸存者——现代诗。
随后垃圾派领军诗人徐乡愁以《地震诗潮使中国新诗遭受重创》予以回应,他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的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重创,那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市民和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前线去援救的战士们,将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对中国诗坛而言,诗人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闲暇之余写点地震诗也无可厚非,但作协和诗坛以及很多诗人和评论家非要把它弄成一个什么诗潮,什么运动,这简直是瞎扯!顶多也只能跟“大跃进诗歌运动”和“天安门诗歌运动”差不多,对诗的发展没有好处,恰恰相反,地震诗潮反而会使刚刚恢复元气的中国新诗遭受重创”。并且他还列举出了十条值得思考的理由。一向以垃圾为口号的徐乡愁在面对鲜活生命、美好家园顷刻转化成为“垃圾”(废墟)之时,他能够对地震给诗歌带来的巨大后坐力表示怀疑和焦虑,或许这是所有诗人应该有的良知吧。
以长诗《悲歌》构建生命与时间命题叙述的著名诗人大解在地震后期,回答《河北青年报》记者时也曾表示:“这次地震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死了那么多人,看了让人揪心。在电视前,我哭过多次,但我没有写出有关地震的诗来。我写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文章,都贴在我的博客里。我想不管是诗人是别的什么人,如果不能赶赴灾区救灾,那么眼下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捐款。在地震灾害面前,诗歌是无力的,因此,我即没有写诗,也没有成就感。”
以长诗《飞行》思考过生命与时间命题的诗人于坚在回答吴怀尧访谈时候,谈到地震时也表是:“我力所能及的,是捐点小钱,写点小文章,俗不可耐,很惭愧。”当吴怀尧问:“近来,许多与地震有关的诗歌相继问世,甚至有相关的诗集出版,诗人们以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你有没有写一首的打算?那些“地震诗歌”你是否看过,觉得它们水准如何?”。于坚说:“二十世纪以来,将诗作为抒情机器是中国现代诗的一个特色,文以载道嘛。诗人一到重大时刻就要“啊”,就要集体抒情。出乎预料者是先锋派诗人这次也抛弃“个人写作”,加入了大合唱,我才明白何谓之“道通为一”。这些震出来的抒情诗写得好坏并不重要,死者没法看了,幸存者恐怕也没有心情看,对着他们诗朗诵恐怕太做作。这些诗只是要表态、关心,表达诗人们的存在、良知和道德感。我很佩服诗人们出口成章的才情,激情。为自己在灾难面哑口无言、唯有心痛、垂泪而惭愧,惶恐。表达同情、关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我最佩服的是那些做各种实事的无名志愿者。历史上此类时刻,大家都写诗、论道,很少有做实事的,中国真正是进步了。”
在灾难降临初期及时的抢救生命和物质家园是当务之急,当时间一点点的将我们与那个可怕的时刻拉远之后,一个更为广泛深刻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更需要重建,甚至这是重建家园的最终旨要。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干预措施在实施,这是及时且必要的。对于那些劫后余生者痛苦将以记忆的形式铭刻在他们的一生当中。对于这个国家这些将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中国诗歌在这次历史性的自然事件发生之后给我们带来的震动,会促成一个什么诗歌局势,诚如上述诸多诗写者和批评者所谈及的一样充满矛盾和未知。任何利用灾难利用诗歌的举措都将是耻辱。用差感美学的理念思考这一问题,地震时代的诗歌,也是无数的物质与精神失衡性所导致的意识流动。地震最为震撼我们的是它直接毁损了我们的生命和家园,大量的地震诗歌也是指向这一人类最高级差感的。无不是在表现和补偿这种差感对我们作为人的部分或者心灵的胁迫。就像地震一样是整个大地在震动,不仅仅是中国汶川,中国诗歌一样在全球文化语境里震动,她无疑仍会一如继往的跟随整个全球文化现代性运动而动。“地震诗潮”也一定属于这一运动的一部分,她促成了更多人对当下、生命的思考和诊视,无论是否以分行的形式、压韵的形式、悲吟的形式、激愤的形式、个体话语的形式、集体抒情的形式。
但愿如诗人所述:中国要《挺住》,妈妈(祖国),我不是听话的孩子(天下、黎民)/妈妈,你不要哭!“生日快乐”,那些罹难的亲人可以“缘爱往生”!同时愿活着的人都能“含泪菩提”,忍住泪水获得觉悟、大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1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