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73|回复: 2

略论罗锡文散文诗语言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论罗锡文散文诗语言的特点
/ 山城子

与罗锡文这位青年作家、诗人素昧平生,却先后四次给我寄来他的著作:有长篇小说、散文集、短诗集和散文诗集。这一直令我十分地感动。近期接到的是他出版的第十本著作《时间的回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9月版)。这是一部散文诗集。我是极少阅读散文诗的。但这次翻翻,就被那些不分行排列的文字给抓住了。具体说抓住我的应当是他的散文诗的语言。
近年来浏览网上诗歌,一部分人的作品很有散文化的倾向,若是不分行,甚至还赶不上一般散文。而罗锡文的散文诗,则不然,倘若分分行,都是不错的抒情诗呢!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文本语言很有特色,浏览多了,就在脑际形成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是“喻拟行走,姿态万千”,二是“活用词类,灵气活现”,三是“哲思光芒,斑斓点点”。这样说自然有他的作品为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诗的语言吧!

1、喻拟行走,姿态万千。

比喻与比拟,是用得最广泛的传统修辞格。罗锡文笔下对这两格的运用,一如两个轮子的旋转,霍霍缤纷在他娴熟的行文里,美若款款而行的淑女,一路窈窕,姿态万千。
“月光一失足,就是满地枯叶。老根在仁慈和创伤的深处开口说话:…… / 是月光的叶,还是老根的伤口,成为一生的足印?”(《深秋意会》第1节)这是集子第1页开头的两句活。我们见过月亮被无数次地拟人,也见过树被无数次地拟人,但这里却是“月光”与“老根”被拟人了。诗人又不仅仅满足于创新了的拟人,还在拟人中变化出比喻来。这是后面的一个“叶”字,分明已经将月光比喻成植物了。末句的“一生的足印”,则又分明是将人比喻成了月光与老根了。
“风骨犹存的残碉,像一个淡青色的意会,饱含被石头击落的光阴,与自己的阴影应答。/ 在哨楼皮包骨头的形象里,我回归了这些一再怀孕绿色语汇的地方。尘埃照亮的高处,死亡的关节在绿色的眼光里冷漠地舞蹈。”(《深秋意会》第2节)诗人在这里的语言行进,先用“风骨犹存”把“残碉”拟人,再用“淡青色的意会”而比喻。这里拟喻的结合何其新颖别致呀?接下来写残碉上的“哨楼”先用“皮包骨头”而拟,再用“绿色语汇”喻其内涵,又连用“死亡的关节”、“绿色的眼光”和“冷漠地舞蹈”而拟。这样,这个历史的遗留,就被诗人简约得活生生的了,仿佛内里无数惨烈的故事,欲汹涌而出了。
“我的情商在迷宫里获得了马帮。在雪和银铃的彼此映衬中,生命不再有四季更替。”(《深秋意会》第10节)用“获得”拟人,用“马帮”比喻承载,用“不再有四季更替”喻恒。有了这样的喻拟,其对人生的探索,永恒执着的追求精神,就生动出来了。
恕不多举,因为在罗锡文的这本诗集里文本的喻拟行走,实在是举不胜举。

2、活用词类,灵气活现。

词类活用属于积极的修辞方法。它生长并成熟于先秦的文学作品中。而今的网络诗歌时代,无数有名无名的诗人和诗爱者,正将词类活用用到了更新的境界。罗锡文的散文诗,则更是把这一汉语修辞的奇葩用得比比皆是而出新出彩,以至使语言呈现着灵气活现的氛围。这成为他语言行走的另一个特色。
还是从《深秋意会》第一节的第二行说起。“老根在仁慈和创伤的深处开口说话:我以内心的宽容替你们壮美的憔悴开辟再生的空间。”这里的“宽容”和“憔悴”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了,也可以叫形容词的名词化用法。这样的用法,从作用上来说就是词语“资产”在句子中的重组,因其词性的变化等于句子结构变相的变化,就优化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再看前面举过的第二节诗中的“像一个淡青色的意会”。这里的“意会”是能愿动词,也给名词化了。这样用的好处在于成全了极为鲜嫩的以虚喻实的修辞功能。
再如:“无数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象形文字,从容地抵消了他青春孕育的失去。”(《深秋意会》第三节)“从此,作为静止者的芭蕉长地,成为机缘,也成为延留。”这里,前句中的“失去”,后句中的“延留”,也是动词用如名词。前者,其实是“失去的东西”的省简,功能在于精炼并新颖句子,也就是造成诗性的语言。
“内心的漂泊,永远在灵魂的最高处。/ 信仰的横截面,即使无梦的睡眠,也成为彻悟。”(《深秋意会》第八节)这里的“漂泊”和“彻悟”,都是动词用如名词,也就是动词的名词化用法。动词与形容词的名词化,可以使无形的意象变得有形,从而使诗文本更具有形象活泼的可视性。这样的词类活用,也是例子太多不必一一列举了。

3、哲思光芒,斑斓点点。

网上有名家批评当下诗歌放弃了哲学,但在罗锡文这里,却是很例外的。在《时间的回声》这本集子里,带有哲思的句子,不时地出现在文本的行走当中,从而使语境透出了斑斓点点的哲思光芒。下面还以《深秋意会》的文本为例来说。因为这样,才能看出罗锡文散文诗的语言特点,其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而并行的。请看:
“墓园,多么像被过量的智慧所灼伤的额。”(《深秋意会》第四节)
——“过量的智慧”何以“灼伤”呢?分明是“过犹不及”,折射的是“适度”的光芒。
“诗歌,即使在语言上游,也只是无边落木的附丽。”(《深秋意会》第六节)
——呵呵!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这里不是说运动的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而是暗示物质的决定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艺术毕竟属于第二性的意识。这样诗人在慨叹什么就不言自明了。
“文字如卵,即使黑暗,也是广,也是生命” (《深秋意会》第九节)
——这里的“文字”是“诗歌”的借代,喻为“卵”是为了说从“黑暗”变化出光明来。这样句子中既有了矛盾转化的原理,也有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是双料的哲思光芒了。
“我看到开垦疤痕的人类,拥有他们不灭的家园。”(《深秋意会》第十二节)
——这里强调的是诗人为之奉献的精神家园。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诗人则更是。
“善念,是善念者自身的回报。/ 善感,是善感者的最自由的赋予。”(《深秋意会》第十三节)
——这里说的是主观认知对个人主观精神的陶冶。
“今夜,有一种美来自秋水,它载不走边缘的渔火,而被传承者的蝉的余音,为他求得了共鸣。”(《深秋意会》第十七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诗歌现象乃至诗人个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呀!

解剖麻雀,可知鸟类的一般。《时间的回声》收入了46篇散文诗,我只以首篇为例说明其语言特点,这符合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理,同时也省俭了不必要的大篇幅。
最后祝福我这位不曾谋面的朋友罗锡文写出更多的作品来——盼望有新著源源寄来。
2008-4-28/29于黔中文化村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发表于 2008-4-3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

学习了并顶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0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李老师的评论

李老师,您好。
我是罗锡文,看到您为我的作品写的精彩评论(这一篇,以及“携美而行”的那一篇),我非常高兴,也很感动,谢谢您。
有空请到浙江来玩。
再次谢谢李老师对我作品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