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157|回复: 25

223期临屏诗赛亚军及季军作品浅评(请作者及诗友们斧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0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诗歌的评析老道总是有点顾虑的,诗评不是主观随意的指指点点,更不是自己情绪化语言的诠注!它需要用更深邃的眼光去洞悉作者的心灵并而走进他们的世界;它需要用平静、非情绪化的个人情感去诠释另一种思想和表达!对于我所不大熟悉的作者写浅评,老道心中是有歉意的,因为这样我会加入个人太多的情绪,这种个人情绪的表达在很多程度上对作者本意的创作上有出入,或者说有相悖之见。因为读诗本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里很自然的会引起读者心灵、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波动与欲望!
    这里我想说说关于“艺术审美力”与“艺术审美观”的问题!“艺术审美力”不等到同于“艺术审美观”,一个是理解能力,一个是对作品所持的“浅意识的观念”说真的,我不愿提及这个话题,因为对于诗人或者说诗歌的爱好与写作者而言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谢冕先生早就预见了困扰诗坛至今的“懂与不懂”的问题:“一首难以理解的诗,并不等同于不好的或失败的诗,除非它是不可感的。一些人在这些诗面前的焦躁,多半是由于他们的不能适应。他们习惯于一览无余的明白畅晓的抒写。他们的欣赏心理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并不了解,好的艺术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它们总是期待着欣赏者对于作品的加入。它们把自身未完成的开放式的(谢冕文作原注:而不是封闭式的)存在付与欣赏者。此即属于可谓‘未完成美学’的范畴。此类诗的创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最大可能地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欲望,吸引他们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的有一定规范性的自由活动。可惜不少诗歌的批评者和欣赏者,对此缺乏谅解。” 其实关于这点朱光潜先生说的更为明白一点“其实诗的好坏决难拿一个标准去衡量。我们说诗的最高理想在情境吻合,这也只能是大体统。诗本身中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心灵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这里“悟”是什么?便是审美力,至于“趣味”则含有审美观的成份。
    老道说诗很多时候有个人情绪在里边,之所以开堂也无非是与诗友们共交流而已,我本想产生出点火花,可是至今还是有点平静!其实意见的不同和争鸣是有利于诗歌和作者的,至少对一个刚入诗歌殿堂的我来说是这样!我不喜欢大吵大闹,就如凡尘《也批老道的诗二首》一样,在保留其意见的基础上作一说明与诗友们共讨该是好事,老道不是个人主义者,别人意见不同时更没必要的大吵在闹一番,安静的交流更好!这不只是一种态度和心境,更是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做诗先做人,做人先做事,做事先修身”,这是老道的人生与诗观!
亚军作品:10号
    个人和老汉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要老道评析老汉的作品个人是有点牵强的,为此先向老汉致歉意!老汉在诗的造诣和观点均在老道之上,老道之于诗歌是在路上的,或许连诗歌的大门也未曾踏进。在此作评自然欠妥,再表歉意!
《翅膀下的风》[固定题目诗]
/开心老汉
我在影子里寻找
一百年前的那一捆预言
大胆过滤掉
依然还蒙着脸的终点
寒意,从光滑的甜度里
分崩离析
野心,逃者,弯度
纷纷从大雪里,破茧而出
思想,蹩急了
连羞涩也在喊杀喊打
我看见山在晃动
飞,是什么
飞,是所有幸福指数当中
最浓最烫的一口
那么,就脱光衣服吧
让预言,夹紧裸体的翅膀
勇敢地进行我第一次
心灵走私

《兄弟》[意象诗/砖和玉]

城墙的颜色
夸张着
母亲超过两千年的肚子
让一吨深刻的字
怀上了金钟与瓦当的血统
你,稳重如龙
不研究火的温度
你涅磐于一个春天的黑巷子
然后,紧紧抱成
一个帝国
给你摸,给我也摸
晶莹剔透的兄弟
老得那么圆滑,那么好看
你曾在冬天
打开侏罗纪的胎教
却被奸商,用春风蒙蔽
铜臭千里的放大镜
一次次饶舌
不幸,把你解剖成了
一块谜语
[老道简评]:老汉的第一首《翅膀下的风》并未用明确的意象直言“风”,然而在诗行里我们却总能感受到风所具有的力度和生命的张弛力!其中也许有他之于生活的反抗和困惑,有他之于人性与人伦中的思索!在第二首《兄弟》中读者可以读到老汉强烈的情绪,这是现实的却更是心痛的,然而在个人的感觉中却觉得诗意的味道有点淡,没有深入,没有给读者以更深的心灵撞击与震憾!
    这不是老汉的最佳之作(我确信!)。由于时间限制修改的可能性便更小了!说实话老道读诗或是写诗总是喜欢在一首诗里赋于其思想的深度,这是一种浅意识的注入,有时候就连自己也不易感知!一首诗应有她的亲和力,诗是读者和作者的心境贴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在诗歌之中保持一种“亲和力”无疑是困难的。就我看来,当代诗歌的“亲和力”不是流于俗气,不是“下半身”和“快餐式”的写作,也不是诡异的表达和不知所云的“超意识”写作,在个人的意见中,这种亲和力意味有二:一是以优雅的姿态引起读者或者大众的欣赏与赞美。二是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及文化本身,引起读者的震动与共鸣。
     老道所说的当有不当之处,谨与诗友们共商榷!老道是真诚的!

——————————————————————————————————————————————————————————————————

季军作品:5号

   个人和湿伞兄弟的交流也不是很多,要老道评析依旧有点牵强的,为此特向兄弟表歉!


《翅膀下的风》[固定题目诗]
/湿伞
羽毛下,
铺开宽阔的温柔,
机缘,无垠的守候。
透明的身躯,
巩固遥远的行程,
忠实传导震撼。
飞翔的曲调,
在晶莹的空腔中,
和谐地共鸣。
《色彩》[以砖和玉为意象]
         

玉色,
很辉煌。
砖头,
好平淡。
玉件,
被收藏。
砖头,
砌墙一面。
看不到玉的晶莹,
广厦,都是墙的伟岸。
《潮湿的生日》[赏图诗]
     

生日好孤单,
就要关张的娱乐场,
遥望远处的高楼,
就像迷蒙的彼岸。
昔日这里很辉煌,
太阳总在中天。
熙攘的人群,
连成彩色的曲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彩灯只有一瓶老白干相伴。
长凳承担着空落,
美格网阐释初步履蹒跚。
那边,霞光无限,
这里,细雨绵绵。
莫非这是不可抗拒的天意,
兴衰总是交替循环。
潮湿的生日,
遇到缤纷的雨线。
霞光后的黑暗,
连接崛起的明天。
[老道简评]:对兄弟的这组老道还是要说老道个人浅见中的实话的,之于作品本身老道不多言,关于个人觉得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一简单的陈述,谨与兄弟共勉之!
    老道是拒绝无意义写作的!诗既然是人类心灵寻找到的与外界和他人互相感应理解的灵性或理性产物,那么诗歌作品的存在就有了意义,其写作也就有了意义。法国现代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曾说过,诗人是潜泳者,他潜入自己思想最隐秘的深处,去寻找那些崇高的因素,当诗人把它捧到阳光下的时候,它就结晶了。这段话说的就是诗人写作的意义所在。
所以,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审视诗歌所能带给人们的是什么。相信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他的作品也是健全的,带给人们的意义也是健康的。写作本来就是很私人化的东西,它基本上不需要太喧嚣的环境。安静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有了状态我就不会过分的谈论诸如意义之类的话题。
    一首诗歌的主题必须反映出相应的意义,而它的内容也必须是主题的合理性展开与收拢。诗人也许是因为个人的感悟而步入诗国,所写的都是个人的人生体会,具有年轻人的朝气,也具有年轻人的那种丰富的没有来由的混沌体验,甚至还包含一种无名的苦恼。不少诗里充满矛盾的体验,梦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内心与外在等等,大多少是在一种矛盾的诗语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有些诗甚至充满感伤、迷茫,方向不明,显得繁复,甚至驳杂。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为诗人的摸索期,甚至是迷茫期。他有创作的愿望,探索的意向,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还存在一些困惑。
其实在古诗或更大的说在古汉语里有我们值得学习和注意的地方,然而这一点却最被诗歌写作者忽视!学习古代诗人对于意象的提炼方法,从而丰富当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当代诗歌对于“意境”的重视明显不足,因此古典诗歌之中对于“意境”的强调无疑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古典诗歌在语法上面的灵活性,所以古典诗歌在语言上面体现出一种魔幻般的神奇力量。如何在这方面借鉴古典诗歌,让现代汉语变得更加富有活力,也是值得探讨的。
再表歉意!
——————————————————————————————————————————————————————————————————
   
季军作品:8号
     这是个人和作者的第一次会面(在诗歌里),作浅评便更是个人情绪化的东东了,老道更有歉意!兄弟谅解!老道依然是真诚的!

1、固定题目诗: 《翅膀下的风》
/~神话&戈多~



他载着课本试卷在高考路上冲刺
今年的夏天家里特意买空调了
以前的夏天母亲总默默在他身后
一把芭扇轻轻地拍打翅膀
他打了个喷嚏,关了空调
望着崭新的黑框照片
他仍感到翅膀在身后盘旋
2、意象诗:《生活》
我现在就坐在砖和水泥上
写这首诗。我的左手腕上有玉
脖子上也有玉
当我疲于生计后
回家吃饭、拉屎、沐浴
我把砖踩在脚下
它给了我生存的空间
蓦然发现,诗歌是玉
它在文学史上熠熠闪光
而在日常生活里
它不如砖真实
我一阵悲哀
许多人只有蹲在砖上拉屎时
才玩弄一下手中的玉
而我专心致志赏玉时
一块砖从空中飞来
砸在我盛满日子的碗里
3、赏图诗:《舞女的笑》
霓虹灯从酒吧和舞厅走出
挂在黄昏的楼群里
用媚眼招呼着
想在黑暗中遭遇激情的人们
我一直在想
是怎样的一根电线
让她们酸楚的媚笑
在蝙蝠和昏鸦的影子里
熠熠闪光
[老道简评]:这是一组更现实和生活的诗歌,第二首更多的有了“口语诗”的成份,诗中有作者的苦闷,有作者的反思,有作者的情感也有作者的迷茫与困惑!对于诗本身老道亦不多说些什么,一些个人浅见与兄弟及诗友们讨论!
一首在个人感觉上优秀的诗应该具有三个条件:1.创造力,不单单是形式和题材的改变;2.作品给读者再生之感;3.作品良好的兼容性。
  我不提倡口语诗的写作,因为这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更精,稍有不慎便易流于“口水”。然而口语诗的地位与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他用生活化的口语入诗,充分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语言;他以口语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以及处理低下经验,有一种直接的效果。他也避免诗歌过于抽象,流于形式。然而就是这种口语诗的尝试成为泛滥时,口语诗却致命地丢了诗歌本身质的东西(诗意和诗境)!
个人之见,与君共商榷!
——————————————————————————————————————————————
浅评自有不当之处,谨请作者及诗友们斧正


[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老道 于 2008-3-20 09:05 编辑 ]
发表于 2008-3-20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中肯,言之意切,可以精华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老道读诗或是写诗总是喜欢在一首诗里赋于其思想的深度,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注入,有时候就连自己也不易感知!一首诗应有她的亲和力,诗是读者和作者的心境贴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在诗歌之中保持一种“亲和力”无疑是困难的。就我看来,当代诗歌的“亲和力”不是流于俗气,不是“下半身”和“快餐式”的写作,也不是诡异的表达和不知所云的“超意识”写作,在个人的意见中,这种亲和力意味有二:一是以优雅的姿态引起读者或者大众的欣赏与赞美。二是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及文化本身,引起读者的震动与共鸣。

精辟!推荐精华。问好老道!多布点法,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道的一席话,包含了对写诗、读诗、赏诗的理论指导。收下!叩谢!

思想深度与亲和力,主旨与技巧,说的真好!容我慢慢体会和实践!

一年来,我在挑战者和年轻人一起玩诗,收获颇丰!实在是很开心!老道重新登场后带来的生机,带有很大的磁性,非常宝贵,我感觉要好好珍惜和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了,让大家来学一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本来就是很私人化的东西,它基本上不需要太喧嚣的环境。安静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有了状态我就不会过分的谈论诸如意义之类的话题。

颇受鼓励,谢谢老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精彩,真诚,博学,而又谦虚。
关于当下诗歌的方向,略有指出。特别是真诚,深深感染我们。对于诗歌的这份认真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搂主对诗的关注思考感人,难得。

谢谢真实深入的阐述。

感谢一介老道。

敬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咋感觉“道”风属实。“老”则未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各位!
老道个人浅见,谨请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诗评全面细致。既有个性化的破析,又有一般规律的揭示,应当精华。向勤奋的老道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诗真切的评点
丰富的理论内涵
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精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道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5 1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