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687|回复: 15

《农村的抒情》修改稿(请大家再捉刀!狠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村的抒情》
我深爱着山村,关于农村的抒情是我之于自然\之于农人的另一种释怀……



                  1
这宁穆的乡村,鸽群散步着
介于诱人的松林间,茫茫的旷野
一群牛羊的优闲溜过草地,清晨
清晨静谧的呼吸里一轮红日旭升


坐定一缕清逸的幽静,之后
当长久睇视神明的安详!

                 
2
朝霞漫过天际,山那头
一声清啼来自农家旧院

时光叠映,我爱一种清新的歌唱:
吟啼清香——幻梦时阳光普照
醉人的山村,一种幻梦叫作憨淳

                     
3
瑰宝。自然神的朴素殿堂
我看见一群祖辈们虔诚的祈祷:


几亩良田,希望隐隐见于心中
蹙眉之梦    瓦蓝的天空下
我惊魂那古朴的目光如电
古铜色的脸辉映染亮黄土
那该是千金楼宇的屋顶,这山岗!

                 
4
登攀时光的山峦,我已习惯
用最抒情的方式怀念古老


周围是我渴望山的眼神
那朴素的辉光洒上原野
一如我祗舔生命崇敬的默拜
散布成一片祥和宁静的灵气


冲破云霄,一种感动源于自然

                       
5
俨然一座古老的殿堂,你会想起
晨光里一缕轻烟漫舞的步履
化无形塑铸我至上的敬意


我会在宁静的山头静听:
蓝天白云下黄土绿地的灵魂歌吟
诉谛一种伟岸,是我青春的奉献

                     
6
请许我以语言的呼吸亲吻你
美的山,善的山,真的山


我醉心于这清幽实在的地方
我的影子飘过喧嚣……
要我迷恋,恋迷这轻微——
太阳永不离去:纯净且浅红!

                        
7
来到此地,我为我的出生而自喜
生命浩渺,该沉静于空明
春蚕的嘶声润过干旱
仰望天空我不懂得何种混乱


有一种自然是我对生命的漠然释怀
古朴即伟岸,心灵即清明!

              
  8
让灵魂暴露于清明的墓地
我敬你,这堂堂正正,这微不足道!

我信奉你在原始的地位:
瞧瞧你!……温柔敦厚


包容一半阴郁的暗影。光明
是我对土地的默拜,坚定且从容

                     
9
归我一人,我独自庆幸,有点自负!
在心之岸,在梦之旅,在诗之源

在虚无和真实的影子之间
我听到内心原始的回音……




           10
你知否?叶丛间

一滴清露润泽泥土的唇香

是谁的梦幻布入我梦境的寝室
是谁的牵恋扯动我生活的脊梁


竟还有那么多的细节使我一再感动
竟还有那么多的事物使我感到流泪的幸福





[ 本帖最后由 一介老道 于 2008-3-18 19: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3-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有致

另外,喜欢这几句,尤其是最后那一句

时光叠映,我爱一种清新的歌唱:
吟啼清香——幻梦时阳光普照
醉人的山村,一种幻梦叫作憨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形容词用的过多,显得大而虚。读起来是直抒情胸意,但个人情调多了点。实话实话,我讨厌用灵魂这个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过江湖 于 2008-3-17 22:24 发表
我觉得形容词用的过多,显得大而虚。读起来是直抒情胸意,但个人情调多了点。实话实话,我讨厌用灵魂这个词。

谢谢你的批阅!
对于诗歌中词语的运用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布罗茨基曾说:“名词具有不朽的魅力。”掌握词语相当于掌握了开启诗歌的钥匙。我喜欢运用形容词和非形容词(名、动)来创作。
灵魂是一个精神向度和宗教性的概念,我总是自然或不自然地运用灵魂一词,看过我签名的都会注意到,我依然是用了这个词的!
老道再表谢意,请多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观点不相同呵。我认为在传统的方式上找到必须放弃的东西,回避唯美进入冷抒情。华丽的句子并不可靠,有时候显得很虚,很做作,不自然,没有真实感。尤其是修饰过多的诗句,一旦缠绕起来反而加重了阅读的负担,变得矫情而文噪。一个词语就是一个诗歌符号,符号多了,符号串着符号,符号套着符号,句子就会负重,每个句子都重了,诗歌就真的读不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过江湖 于 2008-3-17 22:47 发表
我们的观点不相同呵。我认为在传统的方式上找到必须放弃的东西,回避唯美进入冷抒情。华丽的句子并不可靠,有时候显得很虚,很做作,不自然,没有真实感。尤其是修饰过多的诗句,一旦缠绕起来反而加重了阅读的负担, ...

谢谢你的评阅!,意见老道收下!
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样式。对诗体建设的看重是成功诗人在艺术上的基本表征之一。新诗诗体远没有成熟,散文化、非诗化倾向相当严重。所以在上个世纪末期,吕进教授就提出了“新诗诗体重建”的诗学命题,主张在完善自由诗、倡导(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等几个方面为新诗诗体的重建寻找路向;去年,他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二次革命的逻辑起点是“三大重建”:新诗的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传播媒介重建。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支持,在海内外诗学界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安静的诗歌——不是“下半身”,不是流水账,不是无病呻吟,不是大而无当,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功名利禄,不是随波逐流,而只能是——安静。诗歌语言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是诗人对语言的匮乏和迟钝,一方面是词语的泛滥使用。诗歌语言是与每个诗人生命节奏相联独一无二的自然“呼吸”。对,自然的呼吸。我崇尚诗歌语言的“自然”,象“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如果我们忽然对诗歌语言的节制问题产生兴趣,那么肯定是诗歌自然的“呼吸”出现了问题。
再表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一介老道的此一组,我同意鱼过江湖的观点。这样来说,一介老道目前可能依旧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他的这种诗歌倾向是好的。就目前而言,语言是最最重要的。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内在的思想抒发。
——建议一介老道在语言上多多下功夫。就此一组而言,语言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语言种东西又是微妙的。非我等可以明示。鱼过江湖说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三界 于 2008-3-18 11:17 发表
关于一介老道的此一组,我同意鱼过江湖的观点。这样来说,一介老道目前可能依旧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他的这种诗歌倾向是好的。就目前而言,语言是最最重要的。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内在的思想抒发。
——建议一介老道 ...

谢谢三界!收下!
语言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该注意的问题,再表谢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小节 构思紧凑
有闪亮的句子  问好老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竹 于 2008-3-18 19:03 发表
每一小节 构思紧凑
有闪亮的句子  问好老道

谢雨竹评阅!
已作修改,请再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容词是诗歌语言中最有色彩感和直观性的表达词体,然而她也是节制的语言,形容词的滥用有无病呻吟之嫌!当然,词性的不同往往取决于写者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以及对一首诗旨意的应变能力的大小。
老道之于诗歌是刚入门的上路者,自然有不少的毛病。还请多批!
老道是真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闹得欢!
当思绪如涌泉,从心灵的深处澎湃而出,在山涧激荡,在平原奔涌,在深涧婉鸣.我们能体会诗人如歌如诉的心声.紧随诗歌的旋律,我在一片恬静,祥和中漫步于乡村的山峦,看炊烟袅袅,听鸡犬和鸣.品味父辈的艰辛,感悟生活的恩泽.
老道这样的诗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竹 于 2008-3-18 19:03 发表
每一小节 构思紧凑
有闪亮的句子  问好老道

再表谢意!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德宁 于 2008-3-18 19:46 发表
这里闹得欢!
当思绪如涌泉,从心灵的深处澎湃而出,在山涧激荡,在平原奔涌,在深涧婉鸣.我们能体会诗人如歌如诉的心声.紧随诗歌的旋律,我在一片恬静,祥和中漫步于乡村的山峦,看炊烟袅袅,听鸡犬和鸣.品味父辈的艰辛,感悟 ...

谢谢先生评阅!多提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8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诗中的大气,也同意鱼过江湖的观点。
尤其这首乡村的诗,或许朴实更易打动人。问好老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5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