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68|回复: 6

非史系列之 司马光与包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史系列之

                            司马光和包拯

    司马光首先是作为一个童星登上历史舞台的,不管是不是他自己的意愿。他的事迹被绘成《小儿砸缸图》供教育宋朝小孩子用:他在花园里与同伴们游玩,有小同伴掉进盛水的大缸里。那些愚儿瞬间里慌了大神,张牙舞爪,没了主张。独这位公子镇定自若,指挥(或者亲自动手)一干人等砸开大缸,使溺水者准时得救。让后九百多年我们这些读者砰砰心跳,发出很多记录片中为突出被救助者命大而让医生们都说过的话:再晚几分钟,肯定没救!这样看来,司马光早聪早慧,是大人从小看好的人物,家庭教育也没走型,避免了伤仲永的凤头鸡尾的败局。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暗示了我们,有时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利好的历史:假如司马光寂寂无名,像多如草芥的平头百姓一样,就算他砸破一万个缸,也难登大雅之堂。我甚至怀疑他这事是杜撰的,最起码也该是他门人或要好的史官为了某种需要玩命收罗,为其藻饰;凭司马光的秉性,是不会拿这事夸夸其谈!这情形见多了,与“帝母寐,梦白龙复至,交头并颈。忽电掣风止,醒,后孕,乃生帝”如出一辙。但这委实怪不得司马光,正笔裨史中都嗅不到他的怪味,他表里如一,口碑相当不错。
    与司马光老生相似,包大人年幼时也相当阳光。据他合肥乡亲口口相传:公年少时就与众不同,鹤立鸡群,胸怀济国安邦之志,上要为朝廷分忧,下欲解黎民于水深火热。有事迹为证:包拯曾经带领一帮小毛伢,将某员外的肥胖儿子整得叫天不应,叫地不灵,那个计策可谓精妙绝伦,要不是笔者实实在在忘了这个计谋,否则非写下来与诸位分享不可!与司马光略微不同,包拯的好人好事稍稍草莽一些,但更具侠味,深得普通百姓欣赏口味。从宏观上看,包拯名气比司马光大,但基本属于演义派,有宋以来,包拯的故事神乎其神,还给老人家额上按上个月牙,匪夷所思。在合肥乡下打听,乡亲们诚恳地说:哪的确是太神话了!后来台湾的包公片又染上巫,将包大人与妖魔鬼魂打成一片,连看惯包公片的家母也不禁啧舌:这也太假了吧!?司马光可就没此番大名堂,他应当属于学术或者学究,因为他有一本《资治通鉴》,足够了!而包拯“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的进士文也辗转遗留下来,另外除单薄的《包拯集》存世之外,鲜有遗迹。但前者已经看出他经世纬民的政治家气魄,且一语中的,同时显示了他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的渊博知识(因为这两句概括出了生物链和辩证法),才情当不在司马光之下。问题是,二人在历史传扬上为什么一个形而上,一个走的是群众路线?
    与司马光比,包拯进仕是很迟的了。他二十八岁才中进士,期间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只得“乐处乡里,不欲远行”,上司感念其孝,把他调到离家很近的和州,他也托辞不去;直至双亲逝世,又来个“居丧毁脊甚,庐墓终制”,三十八岁才赴外地做官。他从各个方面都不如同期其他名人,似乎影响力却更大。奇怪的是,包大人为何在隐仕的那十年,也没有一些美文见诸于报端和当时的时尚媒体呢?司马光稍稍好些,当世即有名,但以在下愚见,与欧阳修苏轼比起来,也差一截。司马光官比包拯做的大,时间长,是四朝元老,在当代定然也比后者更有气势和威力,可谓一呼百应,真正是魁首,这与欧阳修在伯仲之间。在这点上,包拯与司马光没得比!包拯为官二十七载,做过许多地方官,诚然,古文官虽不是政教合一、两位一体的集权者,但绝对是某一方说一不二的主宰,既是当地最高行政首长,也是大法官。恰恰是这么些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包拯阅历许多,获取了大量民间第一手资料,了解了下层百姓的疾苦,加上出生平民和天生的刚正不阿的脾性,使他非常适合做老百姓的代言人,为日后逐步成为包青天打下很好的基础。包拯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不胜枚举,他那三口传说的铡刀斩过佞臣和皇亲,也斩过地痞流氓小混混。他其实做了官吏本就该做的事情,但在古代人权和律法相当缺失的状况下,包拯正好弥补了制度上的不足,填充了古百姓精神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失衡。没有哪一个古代清官形象离百姓是那么近,且影响深远,百代不衰!这又是司马光所不能比,哪怕司马光曾经就是一个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的民生工作者,他的正统官僚形象使他与百姓的距离拉长,或者说,司马光天生就比包拯更像个官!
    包拯是俗文化和唱本文艺中的明星,尽管他本身不俗;司马光先天的优雅也不见得就被钉上阶级的烙印,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里必然反映,也是人性中闪光的一面。他们都被首肯为当朝进步势力的强势却是事实,笃定地很!司马光在谏言仁宗皇帝无子立储的问题上可谓是决绝执著,毫不妥协,1056年大年初一即上《请建储副或选用宗室第一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立太子事关国家社稷,已经拖了半载,还要拖到何久?此事如彼事,万物有始有形,他日国不可一日无君!奏折奉呈后如泥牛入海,八个月无话。想来触到仁宗痛处,堂堂九五之尊,连个皇子也造不出,真正奇耻大辱不是?八月初一,第二状接踵而至,仍无果!九月初三,司马光不再客气,上第三状,坦言:立国储此等大事,您对我的谏言不置可否,为什么?难道嫌我官位低下?言辞恳切中似乎夹杂着怨愤,简直是要找皇帝理论争吵才好!无独有偶,包拯在弹劾仁宗的老丈人张尧佐的事情上也是一奏三折,不遗余力,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硬生生把张尧佐从三司使职务上拉将下来后,听说皇帝又将其安在比三司使职位更高的宣徽南使的位置上,当即拍案而起,连连上奏。包拯其时不过是个谏官(这官司马光也做过),却敢与皇帝当面对质,慷慨陈词,口若悬河,语词犀利,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其情绪激动可见一斑。以往的套话是仁官的义举还是变形的忠君思想作祟,试问:谁敢不要命?到底还是在于他们出于仁心!人性有恶有善,自古有之,不可胡乱套用阶级论。
    司马光,包拯,个性鲜明,曲折有致,却又殊途同归,关键在于他们先天的高贵气质和居安思危的前瞻性。他们是实干家,由此想起实干家是没有时间光风霁月、柔情蜜意的,他们是处庙堂之远则忧其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他们都曾在外任调动时被当地老百姓堵过去路,十里长亭,依依不舍。这不仅是老百姓对他们任上政绩的肯定,综观二公作为,当是预料之中的。因为忙,他们文章大都做在奏折和公文上,这大约就是包拯文名不如人名,见不到才美外见的主要缘故(那《资治通鉴》不也是司马大人奉敕编撰的?)即便如此,这些俗眼中的冗文案牍也字字珠玑,读来迅速解我等心中块垒。而多为作官者戒,每每读,汗流浃背,并不是无端的。
    包拯过世,司马光赞:“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假如司马光先包拯去世,包拯会怎么评说他呢?

后一篇:王安石与司马光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全鼎子 于 2008-2-25 15: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2-25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

包拯之名或因寄托了太多的期盼吧.而这一点不是才华之士所能企及的.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里.人制似乎要远远多于法制..而一旦遭受冤屈,也就只能盼望青天大老爷的出现了..

正所云..可恨世无分身术.奸盗横行黑青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如所言!问候蓝色手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让人明理哈,不错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史非史,让飞雪见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这个学习帖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篇还请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0 1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