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51|回复: 14

《碎言碎语》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一本好书,真可果腹,原因是你会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想来读书之乐乃天下之真乐、大乐也。多少人忘情其中,或拍案叫绝;或高声吟咏;或沉醉不醒;或心领神会;或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书中何止颜如玉?书中何止黄金屋?书中的世界,是一个让你忘情、忘忧、忘时、忘食、忘寝的美妙仙境。我愿悠然长醉其中,两耳不闻世事风雨。若得一好书,如同得一灵魂之伴侣。有些书常读常新,有些书必读莫弃,深入浅出是好书。书和人同行,人和书交融,更是旅途上品之闲趣。

32)中国文言和白话,脐带相连,血脉连通。白话中保留了许多耐人寻味、追根求源的文言。两者之间,有可分有不可分。如“自然”二字,原是道家之语。简单翻译为不虚伪,不做作。自然又称之为“真”,儒家称之为“诚”。想中国文字之象形生意,那么一个伪字若拆开看为人和为,人为是“伪”,与自然相背离之。真是耐人寻味。其二“自由”,从“自然”继承而来。是说一切由自己,便是自然如此。所以中国人重视自然,亦重视自由。儒家所讲的一切道理,都称天命之性。每个人自然如此,即是由他自己。正所谓“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

好玩之处,我之领会是在于世人对“自由自在”的误读和分裂。自由分内外,向外是索求,向内是自取。真正的自由自在,是向内而自求,非向外索取。于是各自之自由,可以解释为各人内在的心性。所以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学等,都注重心性之修养。这里所言的自由,是在于向内自求的心性。但现在之人,知其奥秘者,少之又少。为名为利,争取外在的一己之“自由”。

内在修养,换而言之谓为“人格”,人格若失,还有何自由可言呢?!由此想去,中国文字的由来,实在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自得”,得之由己,无论得到是好是坏,都是你自己的得。得里有不得,自里有不自,相互依存。比如“自讨没趣”和“自求多福”,“自讨没趣”讨于人,所以不得,“自求多福”求于己,所以可得。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成”和“取”,则属自得,是患难境遇里的大节操、大自由。再有“自谴自责”“自悔自新”等,是说人能自我检讨,悔过“自新”,人若能自新,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也是大自由。

总而言之:自由、自在、自得,全由自己,不关他人也。

33)清代周济论词,曾提出“自在”与“当行”之说。当行是要写得出色、精彩;“自在”是要写得轻松、松快也。两者必要结合,相反相成,不可分离或对立。若自在不当行容易流于肤浅,若当行不自在容易变成叫嚣。都非真正的“自在”和“当行”。
由此联想到:“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伟大的思想产生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又为伟大的思想服务。这个过程我的理解可以用四个字概况“深入浅出”。前者深入,也即“当行”(精彩出色),后者浅出,也就是自在(举重若轻)。
再由此想到:好的诗歌,同样是“深入浅出”的,自在又当行。复杂的思想、深刻的体验,却要用最质朴、简单的语言说出,才是诗中的上品。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啊。

34)诗之凝练、含蓄,是指向诗的内容而言,非仅仅是词汇。要在有限的诗行里,蕴藏丰富的生活内涵。最大限度地增加诗歌的容量和弹性。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由此看,诗歌的确需要修剪、润色、增删和提纯。诗的凝练和含蓄,需要删繁就简,还原诗的质朴和单纯。枝节繁茂、修饰过浓,会将诗意掩盖和淹没。这依然回到了“深入浅出”的领悟。

35)诗的凝练和含蓄是抒情诗、也是象征诗的主要特点之一。诗可象征、可虚实相见,可大幅度地跳跃,可在结尾之句里,韵外有韵,句外有句。但这所有都必须合理地构筑在诗作的整体结构和内容里。

36)诗到语言为止,可见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好的语言入诗,是诗成败的前提之一,引申而下,“诗是最好的文字(语言)的最佳排列”。语言文字是诗的细胞,诗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的血肉整体。如果一个诗人的语言贫乏,是致命的。好的构思,是需要好语言呈现的。语言要和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水乳交融。其中在诗歌的写作中,最忌讳的一点:是用理性压倒形象,本末倒置。诗歌不是说理,是传情和意会。所以诗的传神,是在于其语言表现的形象,是生动可感的,是活物也。

37)各类艺术中,音乐和绘画和诗歌走得最近。比如我们在诗歌赏析中,常常会用到“节奏”“旋律”“力度”“色彩”“意境”“写意”等音乐和绘画的术语和概念。那么音乐、绘画和诗歌,其艺术目的和理想,都是想创造出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存在于作品内在结构的整体性里。所以诗人在创作中,一首诗的整体性思维尤为重要。推而论之:诗应当对内在节奏和韵律的把握适当,整体和谐、浑然一体,是“有声有色”的思想。

这三门艺术的共通之处:都讲究和谐,只是所使用的道具不同,承载之物不同而已。音乐用音符,绘画用色彩,诗歌用语言,三者之间呈现的情境可互通,又各有不同的属性。就诗而言,诗人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调遣,控制情绪的高低、强弱,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诗歌中有旋律、有节奏、有色彩、有明暗,整体则要求和谐,连冲突本身也是和谐的另一种体现。

在诗的整体中,创造出境界,即诗的意境。它是诗人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契合后,形成的艺术境界。诗的意象之美,有时也如音乐,有着“不可言传”之美。诗之节奏,好比生命的脉搏,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情境。

现在的许多诗人,用呼吸的节奏,安排诗行的长短,形成诗的节奏感。愤怒时,呼吸短促,字数少;恬静时,呼吸舒缓,句可长。诗的韵律和节奏,呈现诗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和内容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代诗里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不能存在于内容之外。诗的节奏和内容是有机地存在于诗行的整体之中的。不同内容的诗,总有其内在最佳的节奏感。重复和间歇,都是节奏的必要因素,其中的度,就需要诗人从语言的调遣、意象的整体、结构的完整上,进行把握了。

总之,诗是有声有色的思想,与音乐和绘画相通。

38)意象是我们写诗之人,近年来一再提到的词语。想到意象,必然要说及意象派诗歌。意象派产生于20世纪之初,先从美国,再到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由庞德和埃米罗维尔为首的诗人提出。意象一词本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撷取的。庞德说意象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是理性和感性瞬间的综合。换而言之,就是为思想找到血肉之躯。意象是包含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象派诗歌,不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用意象本身约束主观情感,是“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它追求的是诗人的主观和客观,在诗歌中的紧密结合,凝结成意象。这样的诗,意象便是诗的灵魂和肉体的聚会,不是诗的外衣。意象不是文章中的修辞,可有可无,它是诗中完整的有机体,不可肢解。由于意象派的诗,是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意象又被称之为“呼吸着的思想,思想着的身体”,这就让意象本身,充满了感性的魅惑和理性的光芒。

意象的形成,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出发,寻找有特征的形象,注入情感,形成诗的意象,而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和概念出发,去构思诗篇。意象派的诗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初级阶段。它本身的一些戒条束缚了自己,使得它过分强调不抒发主观感受,不触及现实,因此它缺乏博大精深的生活内涵。它是种子,却在象征诗歌里,开花结果。


2008年1月15日随笔录
发表于 2008-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云流水般运笔,心若止水样思考。漫在诗意情怀,飘于书香深处。宁静尘世里,花开自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行是要写得出色、精彩
是说要写得恰当吧

意象派产生于20世纪之初
而中国的古体诗都是意象派的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象的形成,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要从生活中出发,寻找有特征的形象,注入情感,形成诗的意象……
============================
这个概念是否有点模糊啊?尤其是“寻找”。嘿嘿,请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问好zlg。郑敏谈意象派诗歌,举了诗人佛灵特的《天鹅》,最后一节是:

天鹅游向桥洞的深处
游向我的悲哀深处的暗洞
它带来一朵白玫瑰,一团白火焰。

其中的天鹅和桥洞,就是全诗的主要意象。他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觉,而是通过这两个意象把,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蕴含在其中。在诗人的眼中,天鹅是“白玫瑰”“白火焰”,有光亮,有热力。而桥洞是河上的桥洞,也是心灵中的暗洞,阴暗之中深处的悲哀,被玫瑰和火焰照亮,并温暖。这意象是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所以诗人,在选择意象的过程之中,是需要一种直觉的寻找。如此可否一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有收益,谢妹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这让我想起中国的写意山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08-1-15 21:05 发表
……这意象是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
------------------------------
上下矛盾了不是?嘿嘿,矫情一下,穗穗勿怪哦!问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穗穗不仅是爱诗懂诗能写好诗的诗人,更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

这些思想的华彩如一颗颗珍珠散发着独有的光芒。

欣赏穗穗的才情,支持你!祝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分内外,向外是索求,向内是自取。真正的自由自在,是向内而自求,非向外索取。于是各自之自由,可以解释为各人内在的心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思想产生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又为伟大的思想服务。这个过程我的理解可以用四个字概况“深入浅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深刻的思考!喜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08-1-15 22:59 发表

……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理性……
------------------------------
上下矛盾了不是?嘿嘿,矫情一下,穗穗勿怪哦!问好也


不矛盾,你自己好好看看原文:)直觉是一种获取的途径,意象是最终得出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紫穗穗的思考走啊走,我都快跟不上了!

尤其喜欢:
中国文言和白话,脐带相连,血脉连通。白话中保留了许多耐人寻味、追根求源的文言。两者之间,有可分有不可分。如“自然”二字,原是道家之语。简单翻译为不虚伪,不做作。自然又称之为“真”,儒家称之为“诚”。想中国文字之象形生意,那么一个伪字若拆开看为人和为,人为是“伪”,与自然相背离之。真是耐人寻味。其二“自由”,从“自然”继承而来。是说一切由自己,便是自然如此。所以中国人重视自然,亦重视自由。儒家所讲的一切道理,都称天命之性。每个人自然如此,即是由他自己。正所谓“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流浪之丑丑 于 2008-1-15 20:33 发表
行云流水般运笔,心若止水样思考。漫在诗意情怀,飘于书香深处。宁静尘世里,花开自在中。
谢谢丑丑,本回复收入“青梧评说——新年元月之说长道短”。并问好穗穗,一路学习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0 1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