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63|回复: 0

当代女性诗歌史系列写作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新做一个诗人”与王小妮的诗歌

相对于80年代女性诗歌以及诗歌整体辉煌的场景,90年代女性诗歌在整体上是沉潜而边缘的,在这种社会转型和诗歌探索的交汇点上,女性诗歌也期待写作姿态、想象方式和阅读期待中的调整问题。正因为如此,在80年代就引人瞩目的诗人王小妮[1],才会在诗歌和文章中反复提出要“重新做一个诗人”,而这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和“重新做一个读者”[2]一道共同构成命名90年代诗歌本身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对于早期朴素而真诚和清新的诗风,80年代中期的“意外事件”无疑是诗人诗风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大致于1985年迁居深圳前后,王小妮真挚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疑惑与隐约的激愤,写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爱情》、《车站》、《家》、《告别冬夜》等,都含有切肤般的疼痛以及在重压下坚强而不屈服的灵魂。迁居深圳之后,王小妮虽然可以以游离者的身份进行超然的创作,但是,“放逐深圳”的境遇还是使诗人在一段时期内选择了“歇笔”。1993年,在沉默数年之后,王小妮首先是以沉郁、感伤的长诗《看望朋友》继续她的写作。在这首历时一年之久,共由13首短诗组成的系列作品中,王小妮分别以北京、深圳为诗歌的“现场”,通过描述久别故都之后,再度探望时的感慨与心境,而透过抒情主人公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对话,更多要表达的却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似的生命体验。当然,复出之后的王小妮无论就心态还是诗艺上都趋于成熟和完善,在此之后,王小妮笔下流出的诗作均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白纸的内部》、《悬空而挂》、《看到土豆》、《一块布的背叛》、《重新做一个诗人》等作品都闪烁着诗人“自然与超然”的光芒,上述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可以被视为“重新”确立“一个诗人位置”的标志性行为。
组诗《重新做一个诗人》最初包括短诗《工作》、《晴朗》二首,完成于1995年深圳[3]。后在发表于1997年《天涯》3期时包括《工作》、《台风正在登陆》、《给我行进的音乐》共三首,其中,《工作》一首文字也经过了很大的修改,但其主旨却更显明确——

在一个世纪最短的末尾
气流阻断了出路
我让我的意义
只发生在四壁的静想之中。

我不动,四壁永远不动。
淘洗白米的时候
米浆把奶形滴在纸上。
对于我
空气和桌面都是纯白的好纸。
我走动在家里
四壁随我起伏
我永远在我的峭壁里写字。

太阳停在微紫的早上
有人说这里面
住了一个不工作的人。
我的工作是望着墙壁
    直到它透明。

我看见世界
在玻璃之间自燃红色的火比蝴蝶受到扑打还要灵活。
而海从来不为别人工作
它只是呼吸和想。

不用眼睛
不用手。  不用耳朵。
那些被炎热扑打的人
将再摸不到我
细密如柞丝的暗光。

我在光亮穿透的地方
预知了四周
最微小的风吹草动。
那是没人描述过的世界
我正在那里
无声地做一个诗人。

毫无疑问,王小妮在诗中呈现了“寂静中坚持”的写作态度。这一点,一旦联系到诗人自身曾经居家写作的现实,则更为清楚的表达了“无声地做一个诗人”的意义。怀着“在诗换不到一抹银子粉末的时候,它还不能获取自由吗?”[4]的疑问,王小妮期待“在一个世纪最短的末尾/气流阻断了出路/我让我的意义只发生在四壁的静想之中”;对于90年代诗歌而言,世纪末的气息曾经使多少诗人放弃写作,这种写作意义上的“困境”不但是女性诗人可以感知到的,事实上,它还包括整整一代诗人反思与自省后做出何种选择的生动写照。在此基础上,将诗人的“而海从来不为别人工作/它只是呼吸和想”与同题随笔中的

没有人能够命令谁去寻找灵魂,没有谁能引导劝诱谁在今天写诗。在撒落了的诗的粉末里,绝多的人必然失望,他收敛不到任何东西……应当有另外的人,只为自己的心情去做一个诗人,他要另外去劳动才能不饥饿,他要打一盆水才能除掉灰尘。他是最平凡的人。他可以写字,也可以不写。他只是在那些被锁定了的生活之中,感觉空隙,在空隙中发现光芒,时限极短,光活泛起来,生动起来。他在那会儿遭遇到另外一个飞掠而过的世界。[5]

两相比照后,“重新做一个诗人”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诗歌写作只有在作为内心需要时,才能重新检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在告别以往之后以诗的光芒照亮时代。
    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的实践使其在90年代呈现出一种极具历史与现实融合之后的成熟意义。在王小妮身上,特别是在她那种融合自然与超然于一体的诗歌作品当中,读者正可以由此领略某种独特的人格意蕴,以及外部环境几经变迁后,一个诗人最终走向成熟的写作历程。相对于新时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而言,王小妮诗歌生命不断焕发光彩以及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诗人和读者所认可,正说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和持续产生的潜在影响。
    而具体到诗歌艺术上,王小妮的诗歌则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和“超然”融合的状态。正如诗人早年就曾经强调“写诗,我总希望让人们立刻就感到我的原始冲动和情绪。而这就对诗的形式有多方面的要求。总的两个字就是‘自然’” [6],“自然”是贯穿王小妮诗歌写作始终的风格特点之一,而她在90年代所提及的“透明的诗,容量无限”和“活着之核,也就是诗的本质” [7]则是诗人历经创作沉积之后更为深刻的“自然”观念。王小妮总是将“自然追求”与心境上日趋“超然”的状态结合起来,从而在一种近乎“无技巧”的状态下进行叙述:没有惯常的隐喻,也没有因技术至上而出现的抽象,王小妮总是能够以平凡的文字写出震撼人心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因此,在王小妮的诗歌世界里,诗歌的艺术性并不在于其技巧和语言上的过分雕琢,而只在于真情源自内心、见于笔端。
除上述作品外,王小妮在90年代较为引人瞩目的作品还有《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在诸如“到今天还不认识的人/就远远地敬着他。/三十年中/我的朋友和敌人都足够了。//行人一缕缕地经过/揣着简单明白的感情。/向东向西/他们都是无辜。/我要留着我的今后。/以我的方式/专心地去爱他们。//谁也不注视我。/行人不会看一眼我的表情。/望着四面八方。/他们生来/就不是单独的一个/注定向东向西地走。//一个人掏出自己的心/扔进人群/实在太真实太幼稚。//从今以后/崇高的容器都空着。/比如我/比如我荡来荡去的/后一半生命”的叙述中,王小妮充分展示了一个“行路者”的真实心态和从全部经历之中“超拔”出来后的思想结晶。同样地,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主动放弃了对女性性别人称的使用,也王小妮追求更为广阔写作空间以及90年代女性诗歌本身接受时代影响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注释:
[1]王小妮,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少年时代曾经随父母插队,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创作。1980年参加首届“青春诗会”,1985年迁居深圳至今。曾先后出版编选诗集《我的诗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以及小说、散文集、随笔集多部。
[2]见唐晓渡:《重新做一个读者》,《天涯》,1997年3期。
[3]见王小妮:《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5]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随笔),《作家》,1996年6月号。
[6]王小妮:《我写诗》,《诗探索》,1980年1期。
[7]王小妮:《活着之核》,收入王小妮诗集《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