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14|回复: 17

[讨论] 【 我这样以为 】——————关于写诗这件事的偶感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我这样以为 】
           ——————关于写诗这件事的偶感笔记

                        文/弄月之喵

       当文字被组合成为诗歌之后,某种意义上应该更类似桥梁,指向作者的一些思想的点。而这些点,读者是不是愿意去,则取决于这些文字对于他是否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技巧的缘由。

       而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兴趣,或者说来将那座桥修得更加让人愿意通过,就成了写诗者需要不断琢磨的问题。不断的寻求不一样的切入,寻求通感和空间感;或者落于文字的质感——空灵,厚重,绚美,华丽,干净,简洁等等的风格也会成为这座桥是否诱人的因素;再或者是桥本身的指向——诗歌所通往的那个点——符合基本受众的审美取向,与受众的思想有很好的契合度,进而足以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歌都会成为受到读者(受众)认可的文字。很自然的,这样的诗歌也就成为了一些诗者写作的一个标准。

       不可否认,这样的标准会对沟通“写”与“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这样的标准若成为诗者的习惯,或者说这样的标准已经进入了诗者的潜意识,那么结果将是事与愿违的——它会在一定意义上扭曲“桥梁”所指向的那个思想点,使之出现某种不应该献媚状,破坏了“写”与“读”之间的平衡。 而这种平衡被打破后,诗歌必然成为最早的殉葬品,失去了其作为诗歌存在的意义(当然,在这里我并不能否认这样的诗歌依然可以有其他的存在意义,而这样存在的诗歌却更多的体现了它的工具属性,而并非作为文艺作品存在的生命属性)。

        说到这里,话题自然会被引入一个对那个标准的“度”的把握中来。
        
我以为,这个“度”会更多取决于诗者注入文字的生命因素,诸如“我语言”、“我思考”、“我情绪”等成为最贴近心灵的文字,诗歌也因为这些个性化和不可复制化而呈现出更自然、更多样、更耐品咂的光华。
发表于 2007-10-2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单菲 于 2007-10-29 11:00 发表
拜读,


弄月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一下女公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风筝每次欢迎都来的好好好晚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再来看 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弄月之喵 于 2007-11-1 17:12 发表
哈,风筝每次欢迎都来的好好好晚哦

呵呵,猫猫,好象你也没欢迎俺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谷风 于 2007-11-1 17:21 发表
晚上再来看 下了


谷风大哥,晚上了哦
嘻嘻
说说您的看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水而居 于 2007-11-1 21:40 发表
帮你提


嘻嘻 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7-11-1 21:41 发表

呵呵,猫猫,好象你也没欢迎俺嘛


破风筝!!!!
你是这儿元老啊
俺只有拜山的份儿,哪儿有欢迎的机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歌你总比俺早吧,嘿嘿,没看冷雨桑刚拉了俺壮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弄月之喵 于 2007-10-29 10:02 发表
【 我这样以为 】
           ——————关于写诗这件事的偶感笔记

                        文/弄月之喵

     我以为,这个“度”会更多取决于诗者注入文字的生命因素,诸如“我语言”、“我思考”、“我情绪”等成为最贴近心灵的文字,诗歌也因为这些个性化和不可复制化而呈现出更自然、更多样、更耐品咂的光华。


趋同这个观点。个人认为,诗应该个性化,并以个性化的东西来呈现大众化的东西,在一种个人化的语境里让人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更自然、更有味,因而也更持久。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7-11-3 22:01 发表
中国诗歌你总比俺早吧,嘿嘿,没看冷雨桑刚拉了俺壮丁?


原来这风筝记仇了啊
嘎嘎
中诗我们同级啊,俺要是那时候哪根筋抽错了,硬挂个首席自然是要还原您喽
嘻嘻  
一会儿发转贴欢迎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19 2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