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73|回复: 3

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这条路叫做白颐路,或者再延伸到西颐路(西直门—颐和园)。这是民间的加法,像铁路命名那样,取首尾两条路的名字。现在,她的地图名字叫中关村南大街、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北大街、颐和园路、海淀南路,此前,她还有不同的叫法,现在都在人们的口头上流传。从白石桥到颐和园,这条路成为很多北京人、外地人记忆中的重要元素。她浓缩了百年历史的厚重,白颐路,作为一条百年老路,她见证了“大中关村”的产生与发展,如同她的前世今生,令人念想,让人品味。

前世难忘:由此来往人间天上

白颐路全长9300多米,是沟通市中心与京西北郊的重要干道。由原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颐和园路组成(文革时期的地图标示的就是这三条路,只不过白石桥路改名为文革路,,而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就是当年的海淀路)。白石桥、黄庄(科学城)、海淀镇、颐和园,便成了这条万米长道的联结点。白石桥是“龙头”,颐和园便是“凤尾”,首尾都不是简单的呼号,首尾相接便是宏大气象,便是清野气息。

历史上的白颐路是石板铺就,垂柳送荫。想象一下一阵春雨过后,马车行使在石板路上,车轮声马蹄声夹杂了欢声笑语,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史书记载,这条道在清朝还是皇家御道,出西直门,水陆皆可到达西郊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皇宫与御苑,由此来往往人间天上。

半生多事:灰色、大屋顶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白颐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地区开始旧貌变新颜,可谓半生多事。1953年白颐路上的石板便成了沥青,垂柳也换成了六排高大的杨树。杨树两排一组,共三组,道路中间一组,两侧各一组。从此这道崭新的风景便成了人们心中的一道记忆线。道路变宽了,单线改双线,使道路状况大为改善。从此一道春天便是满天杨絮飞舞。

路的改善大,建筑的改善更大。五十年代初,一批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白颐路两旁相继建立,改变了这一带荒凉的历史。白颐路一带也出现了众多大使的作品,比如梁思成,比如张开济;比如中央民族学院校园,比如西郊专家招待所(今友谊宾馆),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但很快就找到“复古”“浪费”的批判。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建筑多是中国传统样式的“大屋顶”,但现在存留下来的越来越少,北大南门,以及许多的大屋顶,都能让人回味良久。而到80年代,白颐路地区的建筑似乎也想复古挺进,但已是改良的“复古”,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这不能不让人更怀念那些青砖灰瓦的“老家伙”。

今生金光:一代新屋换旧屋

“中关村:改变了海淀,改变了北京,也改变了这条百年老路。现在她的名字就证明这一历史巨变的速度的神奇。”中关村“,这个谁也说不清的名称,在历史上重新给白颐路定位,”科技“味道取代古典味道,一代新物换旧屋,避免不了些许伤感遗憾。

1996年,有人提案说这条路狭隘落后,与中关村地区发展及不适应。所以这条路便因此而再次改头换面。杨树便成了银杏树,明沟改暗沟,车道拓宽到现在的6车道,而地铁也将在沿线重要节点设置车站。路过的建筑也更新换代,大师的作品旁边普遍树立着各种现代建筑,形状千奇百怪,颜色五光十色。那些灰色的“老家伙“,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什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屋换旧屋。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还是不可阻挡的遗憾?

从白石桥一路走到,颐和园,不知谁还有这样的勇气,看一眼百年老路的发展轨迹。
发表于 2007-8-30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认识一段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文与题目不匹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说明文记述的感觉,呵呵,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9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