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03|回复: 21

[原创] 把后井通顺在诗先锋上一些精彩的点评贴来红颜大家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评?】文字,如果我读懂了你


文/后井通顺


○ 拐
作者:咪咪

宿松路往右拐
是望江路
再拐.金寨路,黄山路
再拐,又到宿松路
今就不拐了
撑把伞在宿松路上看雨
雨有时下有时不下
换一个地方站一下
也一样

不管宿松路在哪里,现在,我在这路上。我的心中回响着一位先哲声音:你从哪里来?来干什么?你向何处去?(大意)
这条路正因为它也能从其它的路到来,所以,它也能通往其它的路。生活就是这样,你无论怎样去拐,总是停止在自己最熟悉的行走上(路)。芸芸世界,陌路纵横,你能够熟悉“这条路”周围的路,那么再外面再外面的路呢?“今就不拐了”,与其说是一种悟醒,不如说是一种心境。撑把伞,看雨,(保护好自己不被“雨”淋湿就好了),只要还在“这条路”上,它应该下雨时还是有雨的,就像没有下雨时就不应该有雨。关键的是,对生活“哲理”的那种领会,我更喜欢,“身境”其中,保持着那种“看雨”的好心态。
在这条路上行走和看雨,我的心绪也是忽直忽曲,心情也是忽干忽湿,总觉得要顶着头上的那片天空(下不下雨,都有点沉);总觉得自己(个体)这个很小的身躯,“再拐,又到宿松路”,路(世界)总是那么窄小——有一种很逼人的迷惘。诗中充溢着对现代人(?)现在世界(?)精神或其他(?)的走向,既迷茫而无奈又平静的心态。我更愿意说,这种平静,是作者在文字中赋予她自己和别人的超然和寄托。
一直以为,诗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最佳捷径,当然,首先是你要懂得这样地去“拐”。


○ 遗言
作者:晓钟

我叫皮诺丘
我在麦田种下了三颗金币
我的父亲在鲸鱼的腹部
我因为撒谎鼻子很长

以上是我能够记起的内容
而,不能记起的是

我叫晓钟
我的心中有三枚硬币
我很喜欢柔软的鱼
我总是用一个谎言掩盖
另一个谎言

来世,我将成为纯粹的木头
并学会说话

这个遗言让我疼痛不已。
先不说它的痛吧。很长一段时间,不怎么喜欢诗歌去借助“他物(比如历史啊神话啊人物和其他)”来述怀,总觉得有“投机取巧”的嫌疑。这首,改变了我的偏见。作者成功地做了一条时光邃道,那一种“沧然”而畅然的内息(气息),有一种沧桑感,使我无法在“道”上停止前行。也许,作者前世就是皮诺丘,要不然他怎么如此理解皮诺曹,理解一根我们都需要的——能够让这个世界的谎言留下“印记”的木头。因理解而能够也愿意“记起”前世,前世(过去的心中憧憬的世界啊,人们),仅仅“因为撒谎(就会)鼻子很长”;不能也不愿“记起”今生,今生(现在的世界啊,人们),“总是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这首诗的力量,决不是仅仅因此而在。
三颗金币,三枚硬币,前世,今生,来世;或者,父亲,我,“皮诺丘”;或者,以前,现在,未来(理想),或者,其它…这并不重要,也许金币和硬币的区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扔出它“诚”字的一面,哪怕只是“卦象”,我们盼望着仍然能够诺守和抵达。
读着,我忍不住想说“我叫后井/我是因为鼻子长/才撒谎”。
现在,我们来看“来世,我将成为纯粹的木头/并学会说话”。这个皮诺丘,他的愿望(遗言),还是要成为木头,纯粹的木头。盼望他和作者都能如愿,不单单是“我”,而是大家,都成为那根木头,要不然还真只有一个理想中的“皮诺丘”了。
以为,本诗对“谎”,或者说借着抨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谎言”,而来暴露和抨击这个世界的“弊病”,因其“渗透”着作者的愿望,而显得格外地入木三分。更是看好作者的冷静,是透彻心地的那种冷到“烈”的笔力,用许多的“我”浓起了语调和“自我在,而大我存”的氛围。有时,我们是多么需要诗歌,能够用这么“想当然”地去剖开胸膛,用心灵去述怀去象征去意象……要是诗歌,自己都迟钝和疑惑,又如何给予文字和读者锋利和明白,意味和启示?!


○ 关于名字
作者:沁渺

故事在发生。有人更名换姓
有人在林间代发修行
小佛珠一颗一粒从台阶上
蹦蹦跳跳。我们偶尔也活泼
说真话。比橡皮可爱
我们的名字腌制久远了
谁也不记得谁
我爱陌生。爱黑黑的法号

还有一种来世的愿望,是寄托在“名字”里。
名字,只是一种符号,就像石头可以名叫水,影子可以名叫墙……可爱的是露珠名叫“念经”,“小佛珠一颗一粒从台阶上”,这,闪烁出了禅意。(因为作者的语言和用意,我很愿意在这里出现的“橡皮”里,“恍惚”一下,回到童年,把名字写错了,能擦掉…)。
在一个“故事”里“修行”,不管“带”不“代”发,这样的“修行法”,能够把头发,修成树林,也能够把林木,修成头发;还能够把“林间”露珠的名字,修成“台阶”上佛珠这法号。突然就想起,本身不赋“生命”的“药”,也可以“修行”,把自己修成“名医”,虽不“悬壶”,却能“济世”。作为读者,这是我恍惚到这“名字”能够“济世”出的另一种“禅”意,或是“愿”吧。
“爱黑黑的法号”,法号,可爱之极!


○ 钟声
作者:过客匆匆

黑暗过于漫长,睡不着的时候
我就数着钟声,在静寂里
布下的千重灰
万念都落到了灰上,我落在钟声里

这个钟声,我愿意把它听成过客。这个过客匆匆,使人很愿意去感觉他的语言。有时候读他的文字,就像是遇到一个内功很高强的武林高手,他甚至于高到不凸出“太阳穴”。但你又如何知道他内功高强呢?
来看看他这次在黑暗中发功吧。隔着老远的,他能够用在心中默念钟声的“功力”,用另一种声音,把响起来的钟声压静,静得让很轻的“灰”都能落在上面,让很重的“万念”都能停在“灰”里。这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他能够在无形的钟声上走着,衣袂飘飘,神采奕奕……
我之所以把钟声当成过客(在人生不管光明还是黑暗旅途中,总是有许多过客的),只是因为,有一个人在钟声上走着,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在响起来的、还是静下来的钟声上落下脚来(躯体?灵魂?我喜欢的是这落的姿势),所以我愿意也在这钟声里住片刻,“看守”钟声里的“我”,“我”外面的“灰”,“灰”外面的“万念”,“万念”外面的“寂静”,“寂静”外面的“黑暗”。黑暗外面,要是还能响起(听到)钟声,那又有“我”了。
诗的语境,我常想起,高僧念经的声音,那祈求,你能听得到心灵的“平静”“安祥”。这诗人,这诗歌,他要是写下“虫二”,我愿意去想“风月无边”,因为他的语言,我很想在里面晒一下“月光”。当然,你更了不起,你能比我悟到好得多的东西。


○ 城隍庙
作者:尼布甲尼撒

某人 斯时天暗
坐于一城垣的贩卖正中
屋子内面,还有横梁把屋顶架高
青面庞的下午
宾客跟僧人斤斤计较生意,尔后
他在一口钟里住下来,讲好了
价钱
钟声就飘然而至

这是一口已经有人住进去的钟。介于两个分界并不明显的世界,宾客和僧人(其实是都在这个俗世中),在此找诗意的契合点,入诗入到了这一种“俗”意,不容易。
这“俗”意的“味道”在于,宾客跟僧人在做一笔“生意”,这生意是“他们”要做法事?祈福?哪怕就是买卖一口钟?只要能讲好“价钱”,没有什么不可以;“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是说“鬼”,偶就不说了。偶更愿意把它弄“实”一点,“宾客”要“在一口钟里住下来”,就像我们去寺庙烧香求神拜佛,总觉得是那么难以接触到“真神”,做一张平安符什么的,都要经过“僧人”,不过这没关系,心里有“神明”就可以了;这个“宾客”,就说他要在钟里还一个心愿吧,只要和僧人“讲好了价钱”,“钟声就飘然而至”,心中就有了却这个“心愿”的钟声,不必在乎“真正”的“现实”的钟声“悠扬”了没有,响起来了没有。
城隍庙,应该是离我们栖居的“城”最近的寺庙,离俗世更近,“人”与“僧人”,都在借助“神”“信仰?”,才更有买卖可讲。其实,世上许多事,又何尝不是一场“生意”呢?
似乎这个“某人”,“形象”有点不明晰,可能跟“斯时天暗”有关系。语言上,可以看出作者对“古意”的追求,简洁凝练。前面,读得有点“障碍”,似乎有其可以再推敲的地方,偶“浑沌”,那就留给明白人去琢磨去“圆融”吧。


○ 一根骨头
作者:少鼠

绝不把你啃碎
在落入一张虎口前
我要你
从这张瓷盘子里,长出肉来
长出血管和头脚
丰满如最初的样子
然后逃离充满撕裂声音的房间
不回头,不转身
向着最密的林子,和最乱的高岗
潜下心去,修炼五百年
你们的敌人有个致命弱点:爱美人胜过江山

刀很快,麻不乱,更显出那种“切”力。这首诗,它砍的东西,可能有多种的指向性,但它立出的“核”,让我喜欢。
我先是愿意把这根骨头,当成对“爱情”的“看法”。就算是五百年前吧,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君王,总是把“爱”当成“肋骨”,而不是“江山”这根“脊梁”,当两肋插着“美人”这把尖刀时,我们悟到的是失却江山的“痛”(君王才不“痛”呢!)。当然,这总是有一根骨头——自己的“爱”;现在,还有根“骨头”,为一已之欲念,失大好之“江山”。都说这是弱点,我却以为是“肋骨”和“脊梁骨”的区别(肋骨是用来插刀的,“脊梁骨”呢,是用来弯曲的?)。用得好了,就像用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弱点也会是优势之母,敌人又何尝不能是朋友之母呢?教训乎?
每一种故事都会有重演的可能。就像月亮,圆了就亏,损了就满,这是周而复始的“演义”,仿佛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我最后还是喜欢把这根骨头当成“爱情”,就像喜欢用硬若“铮骨”来说壮士,用柔若“无骨”来说女子,用有“光亮”的“照鉴”的“月亮”,把它形容成是“爱情”的一根“骨头”。


○ 铁匠铺
作者:紫穗穗

水火,不断路过
除了哭,我更爱笑

你尽管来,拉锔不够
加些辣椒。咳嗽不够
再加点砒霜

面对衰老和黑白
伤感的灵魂无处不在

你千万次,路过
一定能听见骨折的声响

再来看一下怎样磨练或者打造“骨头”吧。
“水火,不断路过/除了哭,我更爱笑”,开头两句,一下子把“我”这个人物立了起来,而且是“立”在这么不相溶的“水火”中,一下子抓紧我的心。接下来,我听到了打“铁”的声音,那是在失望中打造一根“骨头”,可以在火中,也可以在水中“永生”的“骨头”。更“烈”一点,甚至让这根骨头“再加一点砒霜”,用绝望(甚至是死亡)对抗和“面对衰老和黑白”,这是一种灵魂的伤感,更是用绝望去代替,或者去唤醒另一种希望:你,“一定能听见骨折的声响”。虽然“骨折”了,但“骨头”还是打成了——这里,有一种“反差”,我觉得它直接抵达“文字”的疼痛感里面去了。
有时,“骨头”里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要是听不到“骨折”的声响,你还会以为它只是一根粘在“情绪”里的肉呢!这是一根谋篇和点晴都很好的“骨头”。


○ 说得多了,自己都有点“疲”,那就再选一首很喜欢的诗来提一下神吧!如果说,读了好诗又乱评了,是享受,那么,读了好诗而不评,那就是享福了。享福一下。看官,这首,您来评吧!

○ 蛀空的部分
作者:陌

在一条豆荚的第七个小孔里,
有我早年的自画像。
偏瘦的脸:
唇,年轻的眼睑。
紫色花穗子,寂静再次滋生的
傍晚。
劳作中休息时,鼻梁饱满的孤独,与我的
父亲一模一样,
月光下,它再也不会消逝。


○ 最后备注一下:对诗,偶真是说不好,所以偶一直都在谛听着你们。如果有“楼下”的话,偶一一拥抱在此留下足迹的兄弟姐妹。谢谢大家。

地址:http://xfpoe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07-8-13 12: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评?】我谛听着,这时花开……


○ 盛夏
◎   作者:袜子 
 
      七月的广场
  不断从袋子掏出
  虚弱的喘
  抱紧太阳曝晒
  就这个光! 就这个光!
  有时我们笑
  呵呵它的固执
  有时我们哭
  嘿嘿它的柔软
  ㄚ就是一颗石头呀
  秋风和落叶像是不织布
  还是会笼罩下来
  我还是愿意
  把毛孔打开
  灌些水让它滚动
  咕噜
  像上帝的骰子

无论是对哪一种渴望,这首诗,我读到的是淋漓和尽致。可以借助“盛夏”,让“渴望”来得更“猛烈”一些;就像我们有了强健的翅膀,就常说“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吧!”。这诗,远不是就停止在这个借助的“现场”。
岁月不管是悲,还是欢,她的这一时,总是会流到下一刻。关键的是,我们以怎样的心境面对“这一时”。就说这一时是“盛夏”吧(嘿嘿,生活在这个夏天“袋子”里,总是让人闷热得有点“喘”),那就干脆“抱紧太阳曝晒”,要的是“就这个光! 就这个光!”;这心境,真明亮。“附应”人生境况里的“盛夏”,我们暂且不管“游戏”得来,仰或“游戏”不来,应该来的事,总是会来的,就像要过去的事,终究会过去。
最重要的是,如何“释放”这一时的“渴望”。“把毛孔打开/灌些水让它滚动/咕噜/像上帝的骰子”,于“诗艺”而言,这真是“上帝之笔”,神来之笔,让“水”去“释怀”“盛夏”,常见;把进入“我”心里面的“水”,诗成是上帝扔出的骰子,咕噜,你要几点就是几点,那又有什么“渴望”,又有什么愿望能不被满足呢?!
相信,作者在这炎热的盛夏,写到这“盛夏”的尾巴,不单单是指尖翻寻出“凉意”,心中一定像偶读完这诗一样,是无比的凉爽。贼喜欢这诗,喜欢得既无言又罗嗦。


○ 维生素
◎ 作者:天然

每天吃着,直到
与你们混为一体

我的白色长裙,我的黑色长发
绞啊绞,成为圆圆的地球

他们一定认识,熟悉的蓝色
星座,曾经有一个人

喜欢说不
喜欢偏着头,保留一把小尺子打开的角度

诗歌是孤独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主观成份”,始终主宰着“其他成份”。一个人能孤独得多久,就能在诗歌上走得多远。
维生素,可以简单到直接指桑思想,甚至是“一个人”的“思想”。有言说,“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但不思索,无疑是行尸走肉。这思索,不仅自己个人每天都“要有”(每天吃着),而且,要大家每天都与思想同在(与你们混为一体)。这思想,也只能寄托于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寄托在“人”的本身,你要为这个人做一个“脑袋”,让“人”,有眼有鼻有嘴(有灵有肉);更要让“人”,认识和保持心中的“晴朗(熟悉的蓝色)”,辨识出思索的“正确性(星座)”。
这,也许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自己的思索保持疑问(喜欢说不);更要紧的是,对自己“思索”完后,要说出来的,在这“上面”,要有一把衡量其“对”和“错”的尺子(保留一把小尺子打开的角度)。(嘿嘿,古人有一名言,就两字:慎言。)
这维生素,维系着一种做人的准则。让人惊醒的是,诗歌这么“使意”,甚至于这么“主观”的“角度”和“触点”,让我们看到了这“准则”,并不是单纯地把它降低到“理性的语言”上来说,而是很感性地“凝聚”到“一个人”。因为作者的“笔墨”,我们看到,“曾经有一个人”,这样孤独,这样孤独地被“安”上了“脑袋”。你说,能不思索吗?不能,“思想”可是“维生素”啊!


○ 黑暗
◎ 作者:紫穗穗

天空换了一身皮衣
只有你,亮着

我的身子,开始轻盈起来
我的头越来越小,手脚开始细长
两片宽大的蝉翼
脱壳而出

有时,诗歌写什么,甚至想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这种“浑然天成”。
这首诗,“指意”简单而纯粹,纯粹到可以是对一种“理想”的向往,仰或对一种“爱情”的看法。因为外面的天空有一个“你”“亮着”,在黑暗中的“我”,就有了向往,“开始轻盈起来”;并且有了飞向“你”的渴望,“两片宽大的蝉翼/脱壳而出”。
让人动容的是,它用力在“亮”的“点”上,“天空”那么浩大,却“只有你,亮着”;包裹在黑暗中的“我”,因为对“亮”的向往,就要“脱壳而出”,或许能成为另一个和“你”一起的“亮”。在这“亮”与“暗”的互相“折射”中,仰或仅仅在这纯粹是“暗”对“亮”的渴望时,在这一气呵成里面,有一种很“沉郁”的气息,也正是这种沉郁,把诗意展现得格外有效果,格外有力量。这是这种纯粹(纯诗)的力量,并不限于意象的本质内涵,而是强烈地延伸其“暗喻(暗示)”——要读者给诗补充点什么,而不是告诉读者到底补充什么(到“脱壳而出”就戛然而止,给你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构成诗的纯粹,或者说“纯诗”,有两个要素:一是语言风格;一是形象。如果说“纯诗”,是寓在文字某种特定(特殊性)因素中的“事物”之本质,那么,我在这里翻寻到的是,排除想像“实现”过程那些“无谓”的解释,排除那种“买椟还珠”的“弊病”,直接把握和达意到“纯净”之内涵,之境界。


○ 自然不是树木
◎ 作者:女孩

出嫁的时候
需要有人来扶
并且
向着东面的大墙
发射心里的导弹

和无花草问安、告别
树上的鸟聚着
不着急
就很好
看时不时地有蜜蜂哭

还有一种纯粹,是对传统诗歌“框架(观念等)”的颠覆,甚至于不要有什么框架,在语言表现上尤其能够淋漓地体现和追求一种“自由”。无意识或超意识地提供给读者并不是技巧和语言的“癖性”,而是语言剥去“壳”后的“奥秘”,更自然的“状态”(也可能还不是,但这并不要紧)。这首诗,远不是作者“颠覆”得最烈,也远不是作者写得最好的。之所以把它放在这里学习,是因为其坚持让语言充满“活力”的同时,仍然,更是,有一种“奇妙”的力量,比较“自然”地打破常规,打破主观与客观存在、想像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是因为其仍然,有一种可寻的“迹象”,有一扇内视的“窗户”,窥见思维的功能(不管是不是被动的)。自然不是树木,比树木大得多,能够涵盖树木,也不管这个“自然”存不存在,仍然有“树木”在那里生根发芽,“出嫁”什么的,“发射心里的导弹”什么的,仍然有鸟在枝上,有蜜蜂在为也“存在”“枯败”的花哭泣。总之,能够丢开理性并在意识中唤起和隐藏的思维表征,都能找到其表现:此时,对无意识,重要的是征服“意识”,又与“意识”融为一体。有时,就觉得那么陌生和遥远的词碰撞在一起,意象的光芒就被撞了出来,给人感觉这种自动的碰撞和流泄,对创造意象之美特别有效;可以确立完全不落俗套的一种“隐蔽射线”。当然,自然,也可以是口语上“本来”的意思,本来就不是树木嘛,是什么?是作者内心触到或创造的“自然”界——创造出一种意境,并以此超越所处的这时“世界”。
有时,我就想起达利的画,他所创造的多重意象,一个“客体”无需做“表面”的变动就能同时再现另一个“客体”。
就此打住,说实在的,女孩的诗是偶最怕说的。实在是说不好。


○ 蔓莉
◎ 作者:骆疼疼

在外滩我见过的一个人,很像她
鼻梁小小,眉眼轻悄
走路的姿势散漫,摇来晃去,像一只


而我的蔓莉,脚步咚咚 
木楼梯一路落灰尘.她喜欢这样爬上来
预知我她正走在
爱我的路上

上面一首的“世界”是比较“虚”的,这首,是比较“实”的。看来,在“实”的世界同样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大有诗歌可为。关键是在于你对“事物”,有没有诗的那种敏锐的触觉。
这首诗的灵动在于它一种很自然的“跃升”。在外滩见到一个人,因为她“像一只鸟”,所以也可以是“虚幻”的“情景”;于此就能想到“现实”中的“蔓莉”。“幻想的世界”常常是看得到(想得到),但无法和不能触摸,它是“轻”的,是不可捉摸的(摇来晃去,像一只/鸟),甚至于可以说她能让你“惆怅”,却不会在你心里留下“负担”;“现实的世界”是“重”的,只要“她正走在/爱我的路上”,你就会听得到“脚步咚咚/木楼梯一路落灰尘”,听得到那种沉重的声音。这是对生活之“累”(不管是“爱”,还是正在路上的“理想”),一种很沉重的期待;所幸福的是,我们也听得到“幸福”来临的声音。
也可以这样读,“在外滩我见过的一个人,很像她”,因为见过,这是“现实的世界”;让“我”
想像出另一个“她”,“我的蔓莉”,“正走在/爱我的路上”,因为还没见到,这是“虚幻的世界”。在虚幻中对爱仰或理想的期待,“脚步咚咚”在心里,我们也听到了那种“期待”的沉重和“正要到来”的幸福。
不管怎样说,这种“虚实交织”,而且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很容易就把诗意的“场景”(更“震荡”人的是那些“声音”),印记到我们的脑海,让人喜爱不已。


○ 情书
◎ 作者:零落香

俗套、陈词滥调
桃花下,总有那么一种不安
怀孕,流产,或伪装
天生就吞噬了害羞的果子
她轻轻摘了一片叶子,放在嘴里
念念有词

这首诗,也不是作者自己最近在诗先锋上出现的最好的,但它体现在文本上的简洁和“把握力”,让我喜欢。
在一些“具象”上,既“写意”又关联密切,虽然“隔”着作者“附和”的想法,仍然做到呼应,不囿于意象的“联系”,有一种“句断意连”的气息,让人感觉走的进去,也出的来。
说过类似的话,诗因简单而纯粹,因纯粹而更“有效”。情书,只是把“情理”赋在“桃树”上,看似简单,可以说花是果子的“情书”,也可以说果子是花的“情书”,这是“陈词”了吧,“她”却“轻轻摘了一片叶子,放在嘴里”,一点也不落俗套,尤其是“……叶子,放在嘴里/念念有词”,这意境“跳跃”得,这语言“脱壳”得,多么亲切而又舒服啊!至于“她”在“念念”什么,“怀孕,流产,或伪装”,这是作者赋予“事物(哪怕就是桃树)”生命的存在,消失,或隐藏?仰或“念”到“吞噬了害羞的果子”,这是对成长的“不安”?就像上面说的,是作者与所述“事物”的一种呼应的想法,对于读者,你完全可以有另一方面的“析”,但她所凸显的“笔力”和指向(诗歌通常都有多种指向性),已跃然纸上。


○ 题外:如果没猜错的话,上面最近在诗先锋出现的诗,作者都是女诗人。谨此,谛听一下花开的声音,向不让须眉的巾帼致敬,向写字的心灵致敬!

地址:http://xfpoe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07/08/12/夜深时翻寻诗先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下来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后井的诗评,也对我有所启迪。穗穗评诗,多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比较传统的方式解读。而后井的评语言恣意,独具一格。他目光如炬。

贴来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给我们评诗以借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又见一高人。

[ 本帖最后由 又一村 于 2007-8-13 20: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拐
作者:咪咪

宿松路往右拐
是望江路
再拐.金寨路,黄山路
再拐,又到宿松路
今就不拐了
撑把伞在宿松路上看雨
雨有时下有时不下
换一个地方站一下
也一样

这一个实在没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垂天 于 2007-8-14 09:50 发表
○ 拐
作者:咪咪

宿松路往右拐
是望江路
再拐.金寨路,黄山路
再拐,又到宿松路
今就不拐了
撑把伞在宿松路上看雨
雨有时下有时不下
换一个地方站一下
也一样

这一个实在没有意思.


作者选诗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但是也有些道理。有时意在诗外,我们也许会解读到,也许会忽略,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喜欢和欣赏的角度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07-8-14 22:56 发表


作者选诗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但是也有些道理。有时意在诗外,我们也许会解读到,也许会忽略,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喜欢和欣赏的角度也不同。

走火入魔,故弄玄虚之作罢了.唉...)

[ 本帖最后由 云垂天 于 2007-8-15 08: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垂天 于 2007-8-15 07:13 发表

走火入魔,故弄玄虚之作罢了.唉...)


呵呵,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有时并不勉强别人一定要喜欢。我看重的是作者解析的角度。:),给大家提供解读诗歌的新手法。

比如你的观点,故弄玄虚不也是一种观点,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深刻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精华之作!我推了。谁来操作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暂时还是我来吧。如有不妥处请上级领导及时补正为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绿衣,我代后井收了这个精华也~~诗先锋上也精华了。他很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07-8-16 23:10 发表
呵呵,谢谢绿衣,我代后井收了这个精华也~~诗先锋上也精华了。他很用心:))


犯规了。。。。~~我自动辞职吧!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07-8-17 09: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9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