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解读胡月的《心中的谷地》一文
这是一篇参悟佛性、寻找智慧的文字。“心中的谷地”--何为“谷地”?本人觉应为心中的佛性—觉悟性或说智慧明灯。即众生心中本来就有的可以燃烧放光的智慧体。有了这样的智慧体,才可以破执断惑,心轻神安,“是达智慧彼岸行”。但这种智慧非能自然放光,而是需要学习知识,以达开悟见性智慧,即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以此大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是彼岸?---“是梦中的圣地,我们一直憧憬的地方。"一个与世俗此岸相对的超世极乐佛地。而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却有一条平常情况下无法跨越的大海---“人生是苦海”,要想跨越这风浪险阻的大海,则需要途径获得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否则会浑身伤痕或葬身大海。要到达这样一种智慧的境地,更需要长期的修炼体验,克服苦海途中的各种困惑与困难.可是求索的路途漫漫,未知的变数,何以定方向?。“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淌/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逝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到达的路线,在你我的心中铺设。”--- “众生皆可成佛” ,即任何人通过修炼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有始以来的执识执真的知识障破除掉,使思想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和智慧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获得般若智慧,到达彼岸。
然而,“这条路在你我面前打开,并不像你我设想的那么平坦。”人的一生道路不平。人身上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长期形成的恶习熏染,要修行便要立善德、破色相。所谓“理性佛无相”。要把“得、失、利、害、爱、恨”等带来诸多烦恼的观念(相)破除,以达无想、无相、心如虚空、归于宁静的智慧心门,就得进行思想修养、智慧修养和道德修养。这种修行非靠画饼充饥。念十万遍经,不如做一件好事。可是,这种苦行僧的“跌跌揰揰的身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已是“离你我越快越远”。“人,是一棵会思索的芦苇”,如摒弃智慧,人和芦苇之有异者几稀?可是,在我们践踏着先行者的脚印,开辟新的征程,用智慧的明灯引领我们摸索着渡过慢慢长夜时,追求智慧的路程又是如此未知的艰涩和充满迷途。“前面一片漆黑,偶尔露出的一点星光,也无法照亮你我的行程。”
“守旧老人走了出来。在阴暗中说:‘回来吧,孩子。’”守旧老人---隐分在我们心中相当顽固的执念,思想上的相(想),比如“钱”“权”“爱”等名色之相,就会给我们带来前行的羁绊和停滞。想到这些可爱的利益,我们若不能从这些利害关系中跳出来,继续前进,“我们不知道,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喂,你,想要跨越这道门槛的你,你可知道等着你的是什么?”
“知道,”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蔑、侮辱、监狱、疾病、以至于死亡?”
“知道。”
“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知道。……我有准备。我能经受一切苦难,一切打击。”
“不仅来自敌人方面,——而且来自亲人,来自朋友?”
“是的……也来自亲人,来自朋友。”
“好吧,你情愿去牺牲?”
“情愿。”
“去作不留姓名的牺牲?你灭亡了,无人得知,……就连应该纪念谁,也不会有人知道!……”(《门槛》屠格涅夫)
路到底该怎么走?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目的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在苦海中颠簸的船像瞎子射箭,陷入黑夜与困顿。“这条路通向哪里?森林还是谷地?河床还是海岸?没有人能说清。”
“正当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一个遥远的声音传来:山谷是我们的,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你们没有能力到达这里,就是能够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来到。我们也会把你们抛入深谷。”苦海无边,精神肉体正在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我们也仿佛要如西西弗的故事一样: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但西西弗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眼看目的就达到了,但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人类追寻智慧的道路应该也是如此吧?因为我们偷窥到了神的秘密从而觉醒,百折不回的是我们的意志,哪怕是看似无益的抗争,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彼岸充满希望 ——“你我对视了一眼,咬咬牙,就有一丝微风掠过,我们只能前行,没有退路。” 只要我们坚忍的走着,哪怕是遭遇恐吓与神罚,就着岸边悬崖一盏昏暗的智慧之灯,咬牙经受种种苦难,才可攀崖见“见性圣”,到达莲花散香的佛的最后境界,获得菩提般若智慧,以清净无为的无相看俗世,才可得到人生永恒的快乐,即达彼岸世界。---“翻过这座悬崖,我们就能看到莲花盛开。”
琼枝撒下的甘露,有远古漫漫修行者的苦泪与歌声,人类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智慧的成就。只有智慧才能克服一切愚昧下的苦难和罪恶,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改造我们的世界。这才是佛中修慧修性的目的。----“雨水在我们身上寻找答案。先行的漫游者的歌声,远远传来:苍劲中带着悲凉;喜悦中带着伤痛。
我们知道他的散发,是成功的迹象。”
“春去冬来,我们把躯体交给了陌生,把心交给了上帝。”亘古以前就有了的,自打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寻找智慧的征途便在我们面前展开来,千万年了,人类从未放弃对智慧的求索,你能想象一个无智无趣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智慧将懵懂中的人类照亮。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和造物有关,人类探索谷地之路也还在继续。
胡月的探索谷地之路也由葱笼的五月而过度到飞雪的严冬,“远方。雪花翻飞,山摇地动,一群高原狼急奔而来。”彼岸无岸,心止即岸,文字至此开始越发激越张扬起来,写来感觉十足,简直是神来妙笔,意象优美而冷冽,红狐和高原狼的景象一近一远,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又隐含哲理和玄机。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非逻辑性的,文中所使用的语言也非描述事实的“记述性语言”,而是抒发情感的“表情语言”,也就是说,与“真”无多大关联,尤其是文学与宗教相结合的时候,现实的真与文学的美是分开的,它只是用象征而夸张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杂糅进去。很难再成为高原陆地的“兰枝”,而很可能就是卑湿淤泥中的“白莲”了。所谓“文以载道”是为此也。
附原文:
心中的谷地 文/胡月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流淌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逝在未来的沼泽
1
五月,荆棘被许多回答拉起腰身。郁郁葱葱的大地,开始展露久违的森林。
森林的前面,就是理想的谷地。这条到达的路线,在你我的心中铺设。
2
这条路在你我面前打开,并不像你我设想的那么平坦。先于你我前行的人们,脚上缠绕着破布,脸庞和双手都是伤痕。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他跌跌揰揰的身影,离你我越快越远。
前面一片漆黑,偶尔露出的一点星光,也无法照亮你我的行程。
3
守旧老人走了出来.在阴暗中说:“回来吧,孩子。”
我们只是稍微停顿,就又趁着一丝微弱的光亮前行。我们不知道,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身后,老人摇着头,口中念念有词。
这条路通向哪里?森林还是谷地?河床还是海岸?没有人能说清。
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我们还没有到达的领域。是梦中的圣地,我们一直憧憬的地方。
4
正当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一个遥远的声音传来:山谷是我们的,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你们没有能力到达这里,就是能够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来到。我们也会把你们抛入深谷。你我对视了一眼,咬咬牙,就有一丝微风掠过,我们只能前行,没有退路。
一座小屋,在崖沿上亮着一盏昏灯。这是幽深的路途上的坐标,是希望之火。疲惫不堪的身体已经到达了它的脚下,翻过这座悬崖,我们就能看到莲花盛开。
5
雨水在我们身上寻找答案。先行的漫游者的歌声,远远传来:苍劲中带着悲凉;喜悦中带着伤痛。
我们知道他的散发,是成功的迹象。
6
春去冬来,我们把躯体交给了陌生,把心交给了上帝。也许,有很多人已在路上倒下。成了野兽的食物,阳光下的尸骨熠熠生光。
我们也要在丛林和荒野,开辟新的征程。
7
冬雪的原野,我们看到二只红狐在雪地上寻觅。
远方。雪花翻飞,山摇地动,一群高原狼急奔而来。
[ 本帖最后由 落草风起 于 2007-7-14 12:2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