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心灵颤动(上)
在文学的圣殿面前,我只是一个门外汉。在门外,我透过门缝看见了门内的喧闹和宏大。我喜欢热闹,象我喜欢宁静一种,都倾注着某种执著的成分。好奇之心拖着我的肉身凡胎急切地在门外蹒跚,让我忆起《围城》,我想——且十二分想冲进去,并鼓励自己:进去了,就别出来,把围城的局面重新捣腾一下。
与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权威相比,我仅仅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幼童稚子,连起码的遣词造句都有失火候。论理,关于文学的严肃话题本不该我来饶舌,更不够资格评头论足。自知之明告诉我:小伙子,就你那点儿道行,给别人提鞋还矮了人家的身份呢,何苦自讨没趣?
我脸皮不厚,心脏的承载能力也较差,讨了没趣肯定将直接影响我起居饮食,甚至在梦里都会被自己的浅薄折腾虚脱。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原来,梦魇之中一直缠绕我脖颈的,居然就是对文学一往情深的爱恋——潜意识的恋情。读书、写作,就象恋爱、婚姻一样,如此自然,又如此耽于尘世的种种,开始心浮气燥了。因此,我才格外想拯救自己,同时梳理出一套拯救之策,当然,我只在乎自己的心理思考,只着眼于跟文学相关的那点东西,满腔勇气,一只秃笔,半点墨水,自在游走,想象一个理想的氛围,真实自己,至于思想的浅薄,文字的粗陋,随它去吧!笑是他们的笑,而我是很认真的。
我一直有一种观点:文学不是交易!文学不是玩物!特别是中国文学,几千年的文化(文明)瑰宝,绵延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今天,我们读外国作品,讴歌他人的思想,可外国人看我们的文学,除了耻笑,还有嘲讽。中国作家有人病了,中国的文坛就开始蔓延着瘟疫,我,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说话了!不过,别人说的叫名言,我只是胡言乱语。
第一章 文学的整合
闪烁着无尽智慧的古代文化,偕带沧桑沉浮的印痕,滋生了一代代圣贤先哲,并以或温或火、或曲或直的内涵影响着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及人们的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一般,为中国文学在某一历史时刻定下一个灿烂的印记,诸如:原始巫术、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么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啊!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诠释,诸多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几百、几千年前的经典文字,触动的仍然是我们现实的心律。在炎黄的土地上,秉承龙的光芒,我们也将被更后来的人称作“前人”,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值得传诵的文学样式或者文学作品让后来引以为豪呢?
西学东渐,一石激起千层浪。老祖宗的容颜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把我们传承了若干年且支撑我们血液流动动力的文化视如草芥,顶礼膜拜奥林匹斯的诸神,各种声音充斥整个中国大地。那些默默守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志之士,那些苦苦为文学的出路竭尽所能而呼号,我不以异类的思想对这样的现象作出评价,我不对左右我们民族思想的根本属性作出裁决,我只是想说:只有浪打在身上,我们才能得知水的冷暖。
不管怎样,中西文学的宝库之中,都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营养。我们在这样一个和平盛世,文学的百花齐放或许才是最能体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水平。文学是时代的折射,歌颂美好,鞭笞丑恶,是文学不变的宗旨。作家用自我的见识,创造出各种与时代脉搏共生息的人物或思想,并通过这些人物、思想去影响他人。在写作中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不欺人,不自欺,明确一种责任,并为这份责任追求不懈,奋斗不止。
文学是不是人学,作家是不是思想家,这个问题本来不能成为一个疑惑,为什么还会有长久的争论与探讨,这是一个怪现象!之所以怪,原因在于人本身,在于作品本身。人总是先带上了一种先验的想法,然后,再到作品中去取证符合自己观念、喜好的东西,怪现象就出现了。这里,我有一点混淆了文化与文学的差别,我想要说明的文化,限定于文学范畴,除非另有明确标注。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思维和情感接近古人,以怎样的风骨和态度剖析外国文学。我们总想标新立异孕育一种不同与传统、不同于世界一切文学的崭新的文学,具有振聋发聩、石破天惊之功效,我们尽管可以这么想,但我们的起点、作品应有的思想却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背离传统。接受前人的思想,直面现实的动荡,然后创作,然后创新,这才是正途。
我们耳濡目染的大千世界,万象众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转换特别迅速,如果没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即涵养中国人温柔敦厚的情感世界和高古雅远的艺术心灵、铸造中国人乐观进取、成人成物的传统理念,又包容世界先进文化的核心精髓,整合出有中国特色的既具统摄性又兼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文化,一切的振兴又谈何容易!新文化离不开传统的文化支援,接受西方文化离不开对本位文化“生命”的再塑,演绎在文学作品之中,就需要作家驾轻就熟的文化功底和真知灼见。
我不太赞成按出生年代把作家按年龄划分为什么“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尽管这样的区分确实反映了一定的创作规律(我将在第四章有所交代)和认识角度。文学必须是一种延续,不可能从某一断面分裂开来。年轻一代,可以狂言几句,可以挑战传统,但他们不是——至少现在不是文学的中坚!他们大多不具备历史的责任感和现实的客观性,有些人甚至连简单的历史知识都不具备,虽然他们凭借自身的锐气和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行走于文坛,可谁能指望他们眼下肩负起文学的责任呢?于是,我提出对文学的整合,在我看来,整合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所谓整合,我想,应该是作家思想触角与中国传统、世界人文及所有进步的文化有一种高度的协调、统一和合作,包涵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普天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国文化是哲学的文化,是道德的文化,是伦理的文化,我们只有坚持了解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我们的写作品才能是中国的,中国文学,从来就是文、史与哲的统一体,具有向后看的特性。这个后,是前人的优秀思想,是前人的创作匠心,有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今天,我们的当代文学要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作家对于历史、对于传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准是关键;改革开放,我们目睹了新中国飞速发展的历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有了一系列的变化,我要提醒我们的作家,身为作家,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判断事物的特殊技巧。
第二:中国与世界的整合。
中国的总设计师融会了马列主义的精华,高瞻远瞩地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大刀阔斧推进了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大手笔的整合。我们的文学十分缺乏这样的整合,显得小家子气,显得畏畏缩缩。我觉得,外国文学的长处在于它的民族性,也在于它的深刻,所谓深刻,是指作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把自己置于本国、本民族的舞台,用富有其自身特色的眼光勾勒现实;当然,世界的灿烂文化必须经过我们作家的审慎过滤才能融入我们民族的元素。我们的思想要么不够解放,要么解放得过了头,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文学的创作。
第三:精神与物欲的整合。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应更加充实。可实际上,我发现,很多人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飘飘然起来,慵懒起来,脱离着整个国情的奢望。每一位作家在创作时,肯定都会一种理想境界,无论是对各种社会制度,还是对百味人生,毕竟,我们社会发展还不均衡,作家应牢记自己的责任,在时世的变化之中把那颗心固定得更加结实,不可须臾动摇。
需要我们整合的还很多,如自然与社会等,我不具备彻底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想到那里说到那里,没什么章法,就不赘言了。
[ 本帖最后由 黑子 于 2007-3-17 17:2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