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个人都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

第一期的诗歌报争议作品探讨已经结束了,此次活动应该能称得上是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在此,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朋友们!要相信,就凭着我们一如既往对于诗歌的热爱,终究会看到诗歌在文学的大花园里,成为最璀璨的奇葩!
以下摘选的一些朋友在此次探讨活动中的言语(且作为对这次活动的总结吧),不一定都是经典,也不一定都是真理,但对于我们,对于诗歌,一定都是财富:
1、郁雪说:这首诗也很简单啊,就是一种暗喻。但理解的意思可以有多种。一个大款开车到一个农家院买一个14岁的处女,包养三年,替他生个儿子,然后走人。这是真事,我在东北时亲眼见过这个样的小车。另一种理解:就是大款开小车嫖雏鸡。俺怎没往高尚的地方想啊?
2、红山说:
潮湿的空气
把安静和光影分开——大环境的描写
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进入具体环境,后面的院落看不见,即很深。很深是因围墙之故。也可以喻人性深处看不见。
一辆黑色的小车停泊已久——写实。注意:小轿车与童贞的雏菊,有什么联系呢?小轿车象征财富,喻物质世界。
它锃亮的身子使时间打滑——好句子!使时间打滑,就是使时间不正常了,年龄不正常了。
一个人影飘离过来——人物出场了
按我个人的解读,可以有两个指向,这两个指向都是现实题材。
3、黑子说:当诗歌成为了单个词语的分解,那这么的单个词语是隐含在其中还是被迫消失呢?我们在追求意向的奇特的同时,是否早已经忘记了读者的感知。如果诗歌成为了真正的小众化的产物,我估计离死亡不远了 。
4、zlg说:我的意见,大家不要瞎猜其中有什么微言大义,还什么隐喻?把很简单的事物看得很复杂,好像是很多人的惯性。咱们都是写诗歌的,都知道从理论上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后面的意义,只用语言写一种感觉的诗歌古今中外都有,我们自己也写过这样的诗歌。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就是属于这种诗歌类型。如果拿这类诗歌去从中挑什么微言大义,那么其结果除了挑者自己累以外,还要累及不懂诗歌的读者,这种无益的傻事咱们最好不要做!
5、萧青说:语言有灵动之美。但于诗题的意义,不是很好进入。“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这句本身不是跳跃的问题,感觉不顺。
6、郁汀说:作者用暗喻的手法,这点能够感觉到,但是,喻的是什么。费思量,从这点看,作品趋于蒙胧化,在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很好的是诗歌了。说老实话,我最怕朦胧,特别是让人不着边际的朦胧,个人认为,诗歌还是要能够让人读懂,因此,拒绝 隐讳
7、雨竹说:听到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隐的很深” 这个深是指的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意象?我觉得有的人写的诗,就是叫我去猜迷语一样的去猜想,为什么要写这句?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而不是叫我去看 他或她的这首诗的整体用意是什么, 和要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猜来猜去的诗我不喜欢。
8、一树碧无情说:汪抒的诗,我在诗生活读过一些,这首诗的标题之所以令人费解,并非有什么深义,而是缘于诗人内心"先入为主"的一种假设,误把雏菊定性为某种大家可能苟同的隐喻的喻体, 不妨直接说是轻薄之人(女),然后在诗中构筑了一种神秘但不难想像的情况,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不一但趋同的想象空间.
9、炉子说:汪抒的诗我读过不少,他的诗有着独特的个性。一是短,俱在15行之内。二是色彩淡,近乎水粉与铅笔 ,三是意境朦胧、冲淡。四是意蕴隐,不仔细地研读,几乎难以读出意义来。但是汪诗比一般隐晦的诗又有着鲜明的区别。一是他的诗绝不违反正常的语法,很少变形。二是他的诗意象并不重重叠叠,感觉通篇互通,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索解。三是汪诗的意境是明晰的,追求陶渊明与孟浩然之冲淡一格。
10、天涯孤鹰说:两年前我看这首诗歌一定很不喜欢。但现在确实偏好这类能够咀嚼的文字。诗歌是用象征的手法写成。象征诗歌已经不再象传统的诗歌去描写呈现事物的外部,而是深入事物的内核去描写。使简单的意象精神化,神秘化,寻找具体物象心灵的语言。这具体物象的心灵也是诗者心灵的共鸣体系。
这首诗歌的缺点在于“安静”一词用的不够透贴。“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这里转折处有点问题。其它的无论意境和主题的营造都很巧妙。
11、水牛说:一首诗,能有如此多的解读.说明它是成功的,呵,这样的诗,细读是行不通的.就象余怒的诗歌,所有的解读都是在做无用功.也许它本身就是不可解的.诗就在那里,路标也许有一个,也许什么都没有,怎么走,是读者的自由.雏菊,有所指吗?我说有也行,说没有也可以.有人同意吗?
12、郭全华说:读诗歌,不太明白就不明白;不想让读者明白,读者肯定走人.反正可看的多呢.我还是一句话,让多数人明白和快乐,是诗歌的责任.不是对少数人
13、尹子说:现在很多"诗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用复杂的手段来表现,我觉得这就是摧残读者的大脑,玩弄读者的感情,浪费读者的时间.其实,诗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复杂的事情和思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才会更吸引人去靠近它.
14、天涯孤鹰说:官方认可的诗歌大多是正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而这些诗歌相对于已经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自由体西方诗歌而言,确实是处于幼稚阶段,而国人大多只受着这类诗歌的陶冶,也已经习惯于这类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也自觉的奉这类诗歌为经典。大多三十岁向上的人已经看不惯其它语境的诗歌和其它流派的诗歌表达方式。并且嗤之以鼻!这其实就是教育的悲哀!就是泱泱五千年诗歌大国文化的悲哀。
15、小白角说:不算上乘作品。但出手一看就知道了,相对来说是自然的写法。这种针对静态而发动的诗,已经做到力求不单一了。
附原诗:
《雏菊》
潮湿的空气
把安静和光影分开
围墙,但后面的院落看不见
一辆黑色的小车停泊已久
它锃亮的身子使时间打滑
一个人影飘离过来
[ 本帖最后由 蓝枫 于 2007-2-25 15: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