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77|回复: 3

也谈诗之今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谈诗之今天

文/漂之雨

  拜读《海上诗刊》(2006年10月18日 第四期)党永庵先生的大作《小谈诗之今天》后颇感费解的是:“诗歌创作能压韵的尽量压韵”。众所周知:古风律绝赋词等之所以朗朗上口流传至今与其声律韵律等绝对是不可分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韵学在传统诗歌中的根本地位。中华民族也因此以“东方神韵”闻名于世界诗坛。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是文学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
  然而,时至今日的现代诗早已因为韵律的约束而摆脱了其形式的压抑。将近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有过辉煌也有过摸索,虽然还没有系统的全面的权威理论出世。但是,作为现代诗创作的羁绊——传统意义上的形式韵律却已经遭到了淘汰。所以,当代新潮的迭起令传统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无不摇头叹息。或曰“诗之何存也”!
  但是,只要细细观察一番,便很容易地发现如下的移情之说:宋词因唐诗的颠峰无法突破而转战词牌,词牌的辉煌又因为无法复制而元曲绵绵。等等,所有这些不可逆转的文学发展至少说明了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就是说,文学创作需要符合所处的背景,否则就将死水一潭。当我们清楚认识到传统的美很可能成为现代美的羁绊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尽量地保持传统的风韵?在此基础上如果再作进一步的分析,那么:“诗歌创作能压韵的尽量压韵”之见就纯粹是“黄婆卖瓜”“刻舟求剑”的“以身试法”了。
        固然,东方神韵是华夏的精神宝贵财富,切不可于我们后人的吟诵中颓废。但这种神韵绝不是流于表象或形式,而是诗作内部的蕴涵的深刻意境。这种意境包容了多个方面。比如节奏的顺畅、语感的抑扬、意象的传神与情感隽永的契合等等。因此当我们提倡韵美的同时切不可用形式的表现涵盖其内在的意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至于朗诵诗因为其特有的语言美感而符合再度创作的审美需要。
  上述观点乃个人针对现代诗创作的愚见而已。既不敢为敌诗界更无意于个人之纷争!作为诗歌的虔诚者,诚挚地期待着前辈老师们和广大的诗友们特别是诗人党永庵先生的谅解和商榷!
  2007-1-26
发表于 2007-1-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歌应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也就是人们说的新体诗吧,其特点就要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学习,问好漂之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清楚认识到传统的美很可能成为现代美的羁绊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尽量地保持传统的风韵?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种神韵绝不是流于表象或形式,而是诗作内部的蕴涵的深刻意境。这种意境包容了多个方面。比如节奏的顺畅、语感的抑扬、意象的传神与情感隽永的契合等等。因此当我们提倡韵美的同时切不可用形式的表现涵盖其内在的意韵。
--------个人比较赞成这个。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19: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