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之所围绕者,无外乎大道,道者,古有论与路之意.论,即思考哲学观(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得出评判标准,
如真善美的评判标准.路有行,用,通向之引伸义.两者结合即用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重点工作在前者还是后者?可能
你会认为道理我都懂只要会用就行,实为大谬.
<<庄子.篇.天道第十三.恒公读书>>一文中轮扁认为恒公所读之书皆糟粕也,他从自身职业经验出发论证,认
为自己知道如何斫轮然而他的儿子并不能领会.讲到这你可能认为是他儿子太笨的缘故,当然该篇是用夸大的手法来体现
一种内涵:教育只是一种引导,不可能是完全"复制",无论你是否学会,都只有通过自身加工吸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道
",否,则汝心中无真道焉指道路而行?则眼前无真路也.
即无真路,那么所行的则是条教义式的被迫之路,如何铺条属于你自己的路我认为需先客观后主观.即关键在教
育者的引导,再则是学生的领会.当然这并不是说教育者比学生要对当今教育的弊端负更大的责任,这只是一个先
后顺序而已.
教育的失败在于所教的所谓真理,在教授学生时传授了一种无法使他们从内心明白的超出他们生活经验
所能体会的语言.故,教育当以他们所能明白并振动的语言方式,一种在他们生活经验范围内的语言.一个人所讲
他本人所能明白的语言时必是他人也能知的.然而并非像粘贴一般接受而是加工吸收的.那么原本便是残缺接收又
经过狭隘的生活经验的加工.结果得出的只能是公式般的"真理",而非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并证实最后得到对
真理的"感",这也可以说是因为”感”总是私人的而语言是公用的,如何用公用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私人的感才是教师
的宗旨所在
既然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感,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学生所做的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积极的被动.
鄙人识浅只能谈谈"道"在传播过程中的弊端,不能真正表达如何用共用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私感.言即已此,封笔
示敬.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07-1-27 15:0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