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73|回复: 5

滇池咏叹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6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滇池咏叹调》

  "在我故乡,人们把滇池叫做海"(于坚《滇池》)

  滇池,一个高原湖泊。几亿年前这里是海,到了地质运动时期,大海退去,沟壑中留下了滇池,沉默的卧在昆明城的南方。“池”,多取池塘之意。但是在高原上,滇池不仅作为一个湖而存在着,她是镶嵌在这片红土地之上的一颗永恒的宝石。我希望她是永恒的,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滇池在童年的记忆中是一笔带过的。在九十年代,滇池已经被污染。一些我们理应经历的事情,却没有办法经历。比如说,“年轻人常常成群结伙坐在岸边\弹着吉他\唱‘深深的海洋’(《滇池》)”。比如说可以拉起裤脚,捡些五彩斑斓的石头。然后把它们带回家,放在水槽里,清洗干净,然后找一个某某罐头剩下的玻璃瓶,把标签撕去,加入水,把捡回的石头放进去,摆在书桌前面,效果立刻就出来了。可以抓些永远叫人兴奋而又成就感倍增的鱼,把它们放在瓶子里养着,想像它们从大海中来到的这片小境地,然后不知所终……可惜啊,这些经验我都是从别处得来的,却从未从滇池得来。一切都不存在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声音一直在告诉我滇池死了。它已经不像其他城市的城边湖泊来的那么亲切,它不像西湖,不像太湖。在我的印象中,滇池轮到我的童年就已经被人言说为遥远、神秘、恶臭、肮脏、有毒、不可触摸、不可靠近、长满水葫芦、被人唾弃,被人怀念的代名词。

  虽然如此,我对滇池依旧憧憬不已。小到连大院门口都不能出去的童年是这样,到现在可以“为所欲为”了也是如此。在昆明人眼中,滇池即使被污染,人们也不会对它视而不见,至多不会变为周末行程的首选。但是对于一个居住在有湖泊临近的城市的人,在童年时期他是应该去经历一次的。记忆中,在小时候我去过两次,一次是父母带我在大观楼乘坐出海的轮船,一次是去海埂。之所以还能记起,是因为有照片为证。而我也只能找到这两次和滇池有关的照片,也许还存在更多次,只是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而已。那个时候约莫四五岁左右,父母带我去大观楼,那个时候出海在大观楼坐船,坐那种锈迹斑斑,由电动机发动,有个两层的样子,窗户玻璃是茶褐色的那种,船头还有一个“某某号”的游艇。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在城内的大观河里见到这样的船(一条从城里通向滇池的河道,因为大观楼而得名)。只是不知道它是否还在航行,重复的承载着自己的童年经历。在高原上乘船,只有可能是航行在高原湖泊中,所以那次在滇池的航行变成了我的首航。虽然如此,我记不清第一次面对“大海”,想了什么正经事,记不清面对海天一色有没有心生忧郁,记不清那天的天气,应该是风和日丽吧,记不清那次航行的目的地,记不清……那次只有一个印象是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当时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我在哭。大人们却开始照相,外出都要照合影。所有一起去的成员,找一个能够高度概括此次旅行的背景,一起“茄子”。那一次却完全没有顾及我的感受,父母围着我说:“照相了,照相了,不要哭啦,不然照出来就丑掉了。”但是我依然哭丧个脸,当然不会再死皮赖脸的放声大哭,那样是一件失面子的事。在照相机面前,还是需要一个颇为正式的动静。再者,这是在滇池上,没有什么事根本不会常去,所以我是知道好歹的。我的父亲那个时候还很清瘦,他穿着现在每次看必被后辈嘲笑的行头出现在滇池上,没有什么风度。去滇池当然要穿成这样,西装革履,有领带,有皮鞋,头发要烫过的,眼镜要擦亮的。在那个时候,这些都是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我的父亲穿着在那个时代普遍被视为正式的装束坐在我的右边。我母亲的装束却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她的茶色墨镜却是近年来较为时髦的款式。当时我的母亲就戴着这样一副眼镜,坐在我的左边。只是后来到了九十年中后期,这样的眼镜被视为“土”,戴出去是要被人家笑的。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船尾的甲板上。船的尽头是船桅,那里放着几把折叠椅,大概就是供游客照相的。那个背景拥有大众的普遍审美,适于作为一个总结性的合影出现。有轮船了,有山了,有海了,有远处的一片莽苍了,有隐隐约约的西山睡美人的头了,还要什么?船开到那个地方,人们英雄所见略同的依次上去合影留念。海风把头发吹乱,不论是谁,到了那个位置都默认自己正在漂泊于海上。那些内心中和“漂泊”有关的画面开始浮现,样子也就会变得沧桑起来。然而我依旧一脸的委屈不从,而两个大人搂着我,笑容灿烂。

  还有一次年龄就要稍微大一些,约莫七八岁的样子吧。内心已经有了一些成人意识,其中之一就是面对“海”脑海中开始闪烁一些光芒,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但是我是有的,只是不可能说出来。那一次是父亲带着我和他单位上的人一起来到海埂边,海埂就是滇池的一片离市区不远的岸。去干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小时候,能够出远门,或者到相对城郊公园较远的地方,除了跟着一大家子,那就是跟着长辈的其中一位,单位公费外出。这种外出方式是童年一种重要的外出方式,跟着他们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并且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几乎每个大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小孩。记得那个时候已经是深秋了吧,因为父亲穿着一件灰色的风衣,这样的装束出现在海边是非常合适宜的,相比几年前又要“洋”了一些。想像一个中年男子的风衣和头发被海风吹起,杂乱无章。手中握着的烟蒂来回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啊!典型的诗人形象,马上面对大海又要抒起情来。海岸边长着高大的桉树,这种树在过去被广泛的种植于昆明各处。我不知道它是否原来就存在,还是后来才种上的。在童年,树的印象就是这种树。它异常的高大,甚至令人感觉阴森,粗大的树干,上面有大大小小的圆。枝干乱插,没有什么美感。树叶是窄长形的,上面布满了油脂,呈墨绿色。不知道这是它的原色,还是因为油脂的原因。这种墨绿色是一种八十年代的颜色,我就是这么想的。因为现在这种树已经很少存在了,它被广泛的更加翠绿的茂密的清新的树种所替代。除了一些欠发展的市区还有这种树存在,譬如滇池边,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看到它,看到它我就似乎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难于记忆的童年。一块延伸到离岸十米远的水泥平台是供人们观沧海的地方,尽头有铁栏杆。那天风浪极大,我分不清梦与现实,总觉得一个浪打上来,出现了许多贝壳与鱼类。从小就对这些美丽的生物充满好奇和占有心,对于被冲上来的东西兴奋不已。一个浪打上来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什么东西,只是我当时双手巴在栏杆上。一个小小的躯体,看着远方,浪打上来也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听见大人在叫快过来这边,然后裤脚和鞋子都湿透。我开始往回跑,躲开这种汹涌,回到温暖和熟悉中,远离这种被广袤和未知吞噬的危险。

  在火红的年代,滇池被“围海造田”围去相当大的一片水域。没有被完全添掉的,剩下的那个缺口的水域被称为草海,后来草海变为滇池污染最为严重的水域。过去几年,草海里布满水葫芦,水质被高度的富营养化。后来水葫芦被除去,留下了绿色的水,波浪翻滚到岸边时激起的片片绿色聚集,充满泡沫。昆明的下水道和各条臭水河都流向了滇池。滇池承载了这个时代所生产的废弃液体,我们因为滇池而存在,现在又亲手杀死了她。现在这片被填掉的水域变成了富人区,别墅林立,完全不顾自己生活在滇池之上,地基是不牢固的。后来这种说法被广泛的流传,一小排在大堤前的别墅,现在已经荒草丛生,铁栏杆铝合金窗生锈,无人问津多年。叙述这些是没有意义的,描述她是如何死亡的,这显然也是多余的。太多的学者、诗人、散文家、环保人士、渔夫、农民、祖母、父亲已经向人们描述过了。面对滇池我该咏些什么,又该叹些什么。“出了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我赞美的一切 忽然间无影无踪?”“我的美学的大本营 我信仰的大教堂 已成为一间阴暗的停尸房?” “哦 千年的湖泊之王!\大地上 一具享年最长的尸体啊”(于坚《哀滇池》)我们这群“干燥的新一代”(于坚语)依旧渴望滇池。生长在高原上,我们渴望海的广大和莽苍,渴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渴望一场风花雪月之事在那里发生。我们开始无所谓她的肮脏,她的腐臭,她的破败。我们只在乎她的存在,哪怕作为一具尸体存在着。我们依旧把青春期毫不犹豫的交给了她,我们依旧在她的旁边忧郁,痛苦,欢乐,调笑,坚定,信誓旦旦着一些事情。虽然如此,我们却无时不刻在期盼着她的复活,我们希望让滇池给“走!去滇池边放风筝去!”这句话能够真正的频添诗意。我们希望在滇池边摸黑夜谈时,不再因为坐了一会儿就“太臭了,受不了了!”拍拍屁股走掉。我们希望能在滇池里泛舟,在岸边踩水。对于出生在高原的孩子,一切将会好起来。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将站在这块永恒的大地上,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无数个诗人又会赞美永恒,赞美大地。

2006-9-21


[ 本帖最后由 飞狐子 于 2006-12-17 08:56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16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是人们污染破坏了美丽的滇池,期盼滇池生态的改善和复活,站在时代的高度为滇池呐喊.
红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又是环境问题。我们“叙述这些是没有意义的,描述她是如何死亡的,这显然也是多余的。”

的确,我们在毁灭自己的道路上加速前进而不刹车。无奈的悲叹,绝不仅仅来自滇池!
----------------------------------
在火红的年代,滇池被“围海造田”围去相当大的一片水域。没有被完全添(填)掉填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批,为滇池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的滇池依旧是美的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得"人文环保"才谈得上"环境环保"啊!
站在时代的高度为滇池环保而呐喊,赞!!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8 04: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