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尹培芳 于 2006-11-21 20:48 发表
谢穗穗.第二个,诗\诗人\诗的阅读者之间的关系?朋友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迅捷地让阅读者产生共鸣?
呵呵,感觉像考试,偏偏穗穗理论的东西最为薄弱也,也就勉强为之,将自己一些皮毛感受搜肠刮肚地寻来了。
关于你提到诗、诗人、诗歌的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记得在某一本诗学理论书上曾提到文学发生有四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即:宇宙(世界、存在)、作家或诗人、作品(诗歌)、读者,四者里——语言也就是诗歌在每个环节上与这四个要素发生关系。因此作为诗歌来说,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一切人类都是靠语言来沟通掌握世界、创造世界。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在的房屋“,语言作为存在的显现首先表现为诗,诗是最纯粹的语言,诗唤醒了梦境世界,诗把存在带进了语言,使得语言成为存在的家,所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诗人借助诗歌的语言和读者来形成与世界的沟通,两者互为影响,也就是说诗人提供了文学作品——诗歌,读者必须读到,才能算第一次接触,然后是读者的反馈,形成了所谓阅读批判和欣赏,这是第二次接触。而就诗歌来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而语言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人类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一些智性的体验也是非常微妙的,所以一个好的诗人他会尽量通过局限的语言,写出精彩的诗歌,具有张力和新鲜感。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诗人一再想到要向语言挑战,开发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纯诗”,那是我们所有诗人努力追求的理想极限。
读者的阅读是诗歌文本意义的最后完成,如果没有读者参与的阅读接受,诗歌文本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铅字排列。任何读者对于诗歌的阅读基本靠阅读、理解和倾听完成的。换句话是就是:读、看、想,他的感受有时通向一种神秘的体验,这和每个读者自身的修养、审美情趣,阅历经历有关,是通过这些达到和诗歌作品的再次审美体验和再创作。同时反馈也很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表现,一是诗歌理论家的批判,二是读者的回帖和参与(特别是现在网络时代的快捷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诗、诗人、诗歌的读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特殊的语言沟通体系,三者互为影响和依存。:)
你问我如何用最快捷的方式,与读者达到共鸣,我想一首好诗,直抵人心的无非几个要素:情感、力量、唯美、批判。这里的情感也就是真的东西,力量是指向深度与思想,而唯美并不仅仅指美好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批判不说大家也明白,是指具有当下性和悲悯的广度。我不知道我的诗歌能否达到那些要素,只是一直努力在做着。
回答完毕,呵呵,穗穗谈的粗陋和片面,还请尹斑斑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