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01|回复: 6

●《多年以后有人说——爨底下村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年以后有人说——爨底下村纪事》

                                                                       文/李晓旭

       十一月的阳光了,居然也可以毛茸茸的生出些暖意来,与进入山区开始便映入眼帘的红通通的柿子一起辉映出一片好心情……

    我们乘坐的黑色凯迪拉克象一只鹰闯入雏鸡的阵营一般,这个陌生而坚硬的机械时代的产物与爨底下村的木雕楹联、青砖灰瓦撞击出一阵不易用肉眼察觉的火花。一个拾柴而归的老人围着它转了一圈,咂一咂舌头,然后依旧踏了青石板、紫石板铺的路没入巷子深处去了。

    来的时候只知道要到一个民俗村去玩,及至车行进至斋堂镇,下车步行后大大的“爨”字映入眼底,心里暗叹:好复杂的一个字,一定是很有讲究的,或许会有一段故事流传吧!这里的山和途中经过的山有些不同,途中的山有重金属的味道,石夋而峻,少草树,多了几份厚重和苍凉。村庄周围的山自然多树,柏树占了很大比例,牛梨,柿树,青杠等一些杂树在此季之前应该有过一份热闹的葱葱郁郁吧!

    缓缓地步入这古老的村落时,那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就先征服了我。都说山中无岁月,大约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清晨鸡犬声中,黄昏的暧暧炊烟里,人一定会多出几份淡定和从容来.

    整个村子的院落分为上下二层,大约有六七十套房子,均为坐北朝南.这些四合院大多始建于明清时代,在北侧的缓坡,依山而建,渐次升高.我步履轻盈地沿了一条东西向的小石板巷子走下去,脚下的石头除了青石板就是紫石板,据后来的古宅套院的主人讲解,是取"平步青云"和"紫气东来"之意.抬眼所见处便是巷子拐角处的一个大大的磨盘,现在似乎也是弃之不用了,想想早年间人们赶着可爱的毛驴儿拉磨的情景,也定是一片自给自足的快乐时光吧.远远的又望见一口井上的辘轳,好奇的跑过去摇响,吱吱哑哑的木把后绕的比拇指还粗的草绳,望了一眼井却心下失望,原来是被石板盖实了,原来还心想着有一脉清流从我的臂弯里升起呢!这里或许也只是给我这样城里长大的孩子做怀旧用的范物吧!石磨旁谁家的西山墙上有大大的红色宋体字"学大寨学大庆",这些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标语及语录在此后观光的院落里随处可见.只因了岁月的侵蚀,那些褪色的红有了和雨泪流的迹象.

    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有许多深宅大院挂着锁,红的楹联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木门咿呀,从门缝向里张望,一些语录,或者一个大大的福字都在诉说着这些老宅不平凡的历史.脚下的石头被踩得非常的光洁,有位老人在我前面拄了手拐由一个中年男子扶着,步入这座七层台阶的大院时很容易令人心生肃静,在古代皇亲有资格建九层台阶,这家的七层台阶很能证明当年宅子的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进得门来见到影壁构思巧妙,砖雕的刀法朴拙而见功力.在我前面进来的那位老人用拐杖指了指院廊位置上的圆石柱说"就这一点,就证明它是明朝的了!"那石踏的颜色黝黑黝黑的,泛着幽冷的光,似乎在印证老人的说法.院落第二层的房子已经破败了,断垣残壁间徒留下一些荒草和叹息,据说这个村落经过二次日本人的烧杀和抢掠,不知道这座房子是不是那时的牺牲品.再向上望一层过去,古色古香的木雕窗棂,整体别致有序,老人说那便是古时佳人的绣楼了.我听了,心里便升起一种一擦究竟的欲望,踏着纷乱的石块砖瓦上去,只闻得那一层里一个红朴朴脸宠的女子用方言说:这里太脏太土了不要上来了!原来是他们在维修这个院落呢.心底想着曾经有怎样的一个妙龄女子,在这间绣楼里,翻着兰花手指,在锦缎间描摹百花争研,而她如花的容颜又有几人窥得?珠帘轻垂,琴剑飘零,佳人的叹息轻不可闻,五百年了,谁又能来借用她的青春?

    感慨万端之际移步至别院,院落的左侧山墙上挂着这个村的全景图,按图索骥,登到高处再向下望时,便有豁然开朗之感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房舍间,袅袅的是谁家的炊烟.同行的YY只有二十岁,小女孩一直嘟着嘴说,这么破旧有什么好看的,快找个地方吃饭去吧!在她的怂恿之下一行人匆匆拍了些照片向山下走.

    转到下层的古宅套院,大大的山石垒就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可以看到它积淀的文化深蕴.一个大大的嵌了梅花的"福"字很是显眼,院落的韩姓男主人将我们引至他家的百年老炕上,讲起了这个字演绎而来的故事.爨底下村的“爨”字由上而下讲意思就是: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由下至上解即取大火烧林越烧越兴旺之意。爨底下村至今仍为清一色的韩氏族人,三十五户,九十三人.韩大哥称他们祖籍是山西洪桐的.祖上曾经有一年遇到了大洪水,全村人无一逃生.唯一幸免的是外出的姑侄二人.他们回到村子一看这种情形很为韩氏的兴衰而忧心忡忡,时值一位道人路过村子,按道人的指点,他们分别将一个磨盘扔上天空,如果二盘合一证明韩姓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结果可想而知,韩氏族人在这里栖息和生存了几百年,无一户外姓.门口那个记录这段字的福字,便是由左侧的侄与姑的组合。这个村落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曾经繁华一时,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飞扬着八路军打击日寇,保卫家乡的炮火硝烟。韩大哥虽是山民讲起自己家族和村庄的故事来却滔滔不绝.我们坐着的百年老炕有暖暖的热升腾上来,靠近门口的小铁炉也烧得旺.这样的古宅坎墙有猫洞、阶下有狗窝、耳房有地窖.老炕下的立砖移开,是早晨放水晚上归来用做洗脚的.设计巧妙而实用.老炕的炕沿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地主老太爷磕烟袋锅的深窝,地上摆的老柜子,铜搭扣上还应和着收入田粮的贪笑.而今都已是满面沉灰烟火色了.柜子上被后来的红通通的时代打上了革命的印记"忠于毛主席".

    站在院落里望着灰瓦飞檐间一些雕刻的花样,福字,精细而严谨,据主人讲前一段刚刚有电视台来拍过这些雕花飞梁.这个村子已经入驻过很多类似<手机>的剧组.韩大哥的母亲史大妈就有一副与歌星于文华的宣传照放在古宅套院的正门口.史大妈烙得一手好葱花饼.我们的下午饭也就顺理成章的选择在了给了我们很多故事的人家.小柴鸡烧土豆,野山菌,绿莹莹的野菜,黄灿灿的南瓜,野生的小鱼儿,香樁炒土鸡蛋,一大桌子山野风味,吃得人神清所爽,食辣的湖南老J亲自跑到厨房做了个虎皮尖椒,更是开胃,最后还有一盆棒子面粥.

    归程的时候大家似乎兴致很好,尤其是YY,在她眼里这些破旧的院落似乎无可读可赏之处.而在渐落的夕光中,爨底下村的山陡峭高挑,轮廓形状多样,引起我无限的遐想,那些"上卧虎,下藏龙",“神龟啸天”、“蝙蝠献福”"神驹蹄窝"等景致,一一浮现.山谷间那清水河的溪流清冽,来时在此拍婚纱照的一对玉人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山间已经有淡淡的薄雾升起来,一列桔红的列车在两山间的铁轨上映入我的眼帘,象悬浮的红色大虫,一点点蠕动,蠕动出我的视野.

    车内的人已现出倦意,只有Y在兴致勃勃的跟着音响在唱"你那里下雪了吗?"我曾有一刻想对这个小妹妹说:用心体会这些貌不惊人的地方,你会获得歌唱以外的快乐.但终究没有说出.一些东西注定是要经历沧桑之后才能体会独特的韵味,正如这历经战乱和火与水洗礼的古老的村落。

    冬天你怀拥积雪而眠的时候,是不是和当初去口外的人一样有着纯洁而沉默的眼神……

                                                                                                                                   2006-11-20—03:47:17

附:●《爨底下村》(组诗)

●《渐近》

柏树、牛梨、青杠层叠之下的山,重金属的颜色
山路是旋转的,秋天的皱纹就刻在
芦苇尖上,等着它的白。垂挂着的柿子
从爨底下村的脚趾开始红起
它只是红着  漫不经心
永远对着远方
多年前那由此去陕、晋和口外的人
在异乡,缓慢地衰老

●《绣楼》

北坡平缓,北坡有佳人的绣楼
紫石、青石蜿蜒出小巷,挑着东西
日升和日落
七层的台阶,缝隙间弥足了富有
绣花鞋上的叶子飘到空中去了
石雕、木雕后的故事,在火中
尤如我在夜中,暗室
装不下的梦呓和叹息
从帘内传来,四百年前或者更久
美人迟暮。院落的最顶层
顶着一世的尘土,矜持的城
瘦弱的空着

●《古宅套院》

山脉荒凉,而方言炽热
明代老村遗址、清代建筑壁画
被烧毁的房屋废墟
革命标语,呐喊声淹没在火种
大水背后。流逝和褪却的回忆
说到细节 幸存的族人
频于毁灭的命运
时刻起风 由明代为起点
灰瓦飞梁,通向神龛
谁将遗忘的祖母
成为一扇木门,躲在秋风里咿呀

●《已矣》

我看见以前,你就已经老去
一架风车还在转
我坐下,看你掏出灰烬
标本和影子一起行走在石路上,
趟过山脚下的那条清流
绵羊的咩声抽干了最后一缕夕光
整个的空了,少许过冬的草料,暖着
体内正在下落的一部分
灭绝的。不知情的孩子
秋天就去了


[ 本帖最后由 竹露滴清响 于 2006-11-20 08:41 编辑 ]
发表于 2006-11-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一些东西注定是要经历沧桑之后才能体会独特的韵味"!
诗\文都好!
先红,大家欣赏!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矣》

我看见以前,你就已经老去
一架风车还在转
我坐下,看你掏出灰烬
标本和影子一起行走在石路上,
趟过山脚下的那条清流
绵羊的咩声抽干了最后一缕夕光
整个的空了,少许过冬的草料,暖着
体内正在下落的一部分
灭绝的。不知情的孩子
秋天就去了
*******************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篇文字,历史见证着社会沧桑的变革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樽邀月 于 2006-11-20 10:16 发表
是啊,"一些东西注定是要经历沧桑之后才能体会独特的韵味"!
诗\文都好!
先红,大家欣赏!
问好!

问候邀月 我喜欢去一些有点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山依依 于 2006-11-20 10:29 发表
●《已矣》

我看见以前,你就已经老去
一架风车还在转
我坐下,看你掏出灰烬
标本和影子一起行走在石路上,
趟过山脚下的那条清流
绵羊的咩声抽干了最后一缕夕光
整个的空了,少许过冬的草料,暖着
体内 ...

问候依依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一篇好的旅游散记,一组好诗.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7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