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522|回复: 86

[谈话]从清风冀的一首五律想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这首诗作文本解读已不怎么必要,大家已读得很细了。在清风的作品中,这不是我特别看好的一首。但它所包含的乐府因素引起我的强烈兴趣(在清风前一时间的一首七律之下,我曾跟贴说,它非常有趣地摄入了民歌因素;可惜我没找到那个帖子)。
大家知道,与七律的多受词赋影响相比较,五律多受古体诗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汉魏六朝之诗。而且,这个影响在律诗形成之初、以至很久以后,都如影随形。所以,反观五律之宗尚,大家普遍认为,以“高古”为上,这原本是不错的。其实五律的这种“高古”品格正是来自古体诗的遗传。我们在初唐以及两宋明清以至今人的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这种品格。例子就免了。
但是在这个主流品格之外,我们还可以见到另一种势力。那就是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五律,比如[清代]吴伟业的《过吴江有感》、施闰章的《泊樵舍》、严遂成的多篇五律,等。这种强悍坚实的语言风格是否表明了清代人的思变倾向?也许是的。这种五律要求字字落到实处,通篇密不透风,又往往语势斩截、气势回旋。但他们显然并没有淹没那种平淡高古的格调。
这样,粗略地看,五律有二格。
在简单回顾了五律的历程之后,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沈荃期的《独不见》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我想,不是因为它的“格律”有多么谨严。即,不是因为它的平仄、韵式、对偶等有更优越的表现;甚至,它的格律有着严重的瑕疵,如“独不见”三仄尾。单纯在平仄、押韵、对偶等技术层面,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格律”更精严的例子。
沈荃期生当唐初,其时格律尚未定型。有人指出沈氏在格律诗的形成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应是不错的。
从它的内容看,无非思妇闺怨之辞,即使在唐人看来,它也不是新思想新内容的。
因此,《独不见》应属格律形成期间的过渡作品。也就是说,如果拿它与杜律比较,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是一首典范的七律!它实质上是一首乐府诗,尽管形式上与后来的七律相契合。(此外,对崔颢的登楼诗也应作类似的理解)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清人尊崇这首《独不见》为“唐人七律第一”呢?这是我中学时读到这首诗就有的问题,但一直未见答案;过了多年才想到一些未必恰当的理由。我想,使它获得这一尊崇地位的是音乐,是“格律”所赖以生成并存在的基础,而不是“格律”本身。正是由于它是一首乐府诗,才使它具有难以匹敌的音乐素质。因为有更多的音乐素质,在形式上又是一首七律,才被明清人如此尊崇。在这个意义上,《独不见》被称为“律诗第一”也可能是不过分的。也就是说,古人所理解的格律决不限定平仄、押韵、对偶等技术层面。实际上,格律的生成与存续皆因其有音乐作为根本。
所以,一首诗的格律之高下,有赖于诸多因素:如字音之长促、强弱,字型之繁简,词句之流转,通篇气势之收放,意义和气势之浑圆,等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方面都应纳入“韵律”这个框架中加以考察,它们是“韵律”的不同层面;而“韵律”是整体性的影响,给与读者阅读感悟的正是韵律。高格律在圆融境界,某一层面的细小不和谐都可能给“韵律”造成不能弥合的硬伤。(但并不排除许多作者故意配置“不谐和音”的情况。)
我们所说的诗歌的音乐性,即这个被称为“韵律”的东西,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声音的,如字音之高低轻重长促等(这些因素当然与诗歌的意义有关),并以此形成语调。但我们反对以乐符的形式来机械地分解诗中的声音。二是这个语调所依赖的语气、语势。在根本上,诗歌的韵律就是“气”的流转,而“气”之转即“势”之变。好诗应是一气贯通,流转自如,达到“气满”“势圆”的境界。关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就说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探讨。
在此,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那些具有“过渡色”的作品往往具有不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它们因为包含了多种因素,处于成长期,而可以提供更加丰富观照面。而各种成熟的形式,往往与僵化、呆板缘分很深,对作者而言也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束缚。
前人(如鲁迅)曾经指出,初唐时期的诗歌与乐府的关系密切,其时的诗歌多有明显的乐府痕迹,都是可以歌唱的。进入盛唐,则距离音乐越远;即使白刘等人的新乐府也已与音乐貌合神离。这是历史的原因。其次,在根源上,早有人(布朗、闻一多、朱光潜等)指出,乐、舞、歌是同源同时发生的,此后在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渐分立。
    我的初衷是要指出,在前面所说的二格五律中,清风的这首迎归入第一种,但是它有自己的特质,它对古风而非古诗因素的摄入使它具有较为独立的品格。在律诗中摄入古风(乐府)因素是一个新的尝试,因而值得关注。但是,把它列为第三格,恐怕有夸大它的特质的嫌疑。


(清风冀)五律/有感乡镇级工业开发,制此

已知漂泊久,不解故乡多。
游子归无意,故乡奈我何?
门前扬柳绿,屋后白沙河。
杨柳枯将死,沙河不唱歌。

沈荃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寒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荃期(约650~714)

[ 本帖最后由 平平仄仄 于 2006-11-24 14: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说完。等以后有时间接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说,让俺长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平平仄仄 于 2006-11-19 16:59 发表
对这首诗(见下面所引录)作文本解读已不怎么必要,大家已读得很细了。在清风的作品中,这不是我特别看好的一首。但它所包含的乐府因素引起我的强烈兴趣(在清风前一时间的一首七律之下,我曾跟贴说,它非常有趣地 ...




沈荃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寒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平起平收首句入韵的七律,无一句出律,只有“河”、“秋”两字不合,可是按一、三、五不论是允许那样用的,且中间二联对仗也极其工整,九月对十年、寒砧对征戍、催对忆、木叶对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更不用说,这简直就是七律的诗帖,毛的《长征》如出一辙。
不知平仄先生何来此言:在简单回顾了五律的历程之后,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沈荃期的《独不见》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我想,不是因为它的“格律”有多么谨严。即,不是因为它的平仄、韵式、对偶等有更优越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搬个凳子坐下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茅石 于 2006-11-20 00:11 发表




沈荃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寒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

还是听平仄讲课吧:)

另,“独不见”三仄尾是古诗特有句法,俺在一个贴子中说古诗时好象才提到过:)
        毛诗格律并不精严,比如《长征》用韵就极宽,按他老人家尊奉平水,算是出了大韵了:)))

[ 本帖最后由 清风冀 于 2006-11-20 01: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风冀 于 2006-11-20 01:05 发表

还是听平仄讲课吧:)

另,“独不见”三仄尾是古诗特有句法,俺在一个贴子中说古诗时好象才提到过:)
        毛诗格律并不精严,比如《长征》用韵就极宽,按他老人家尊奉平水,算是出了大韵了:)))



有疑不问否?我来干啥?只是听?????还是问不得?三仄尾是古诗特有句法,难道今人作律诗也可以这么用?或者故意这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律诗绝句还要对仗平仄干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人观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三仄“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俺在写律时就不避三仄。同样不避的还有孤平和”仄平仄平仄“这样的拗句,但俺严避三平。俺以前有过解释,贴子好象就在藏经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茅石 于 2006-11-20 01:20 发表
那么律诗绝句还要对仗平仄干什么呢?

有些东西属基本理论范筹,书多,应该自己先行掌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律应是到相当境界后的问题.
等平仄说完吧.我要看我那位老同乡(沈佺期)的七律何以称第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来学习。。
同意楼上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加一段。
隔的时间久了,开始的思考已难以接续。现在能说出的只能是那些鲜活思考的残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1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学习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懂,以后慢慢看,先向老师问个好,我是小学生,请老师多教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8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