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236|回复: 9

第一次搞个理论文章,大家多指点《人性 社会 道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性、社会、道德
                                                                       ——艺术(诗歌),黑暗夜空点燃的一个个烟花



         我终于发觉诗歌这两个字后面有着这么多的漩涡之时,我已经一天天的陷了下去,一种与沉迷的快感的陷入相反的陷入——头晕目眩而欲罢不能。我不得已而不断的寻找着让这些漩涡恢复为微风拂过的平静湖面的道路,终于,我找到一根线把人性,社会,道德这三个词串了起来,似乎这根线就是我所寻找的东西。
   
        在开始把这根线抖露出来之前,我希望对人类的起源怀着神话的幻想的,怀着宗教的信仰的人就此打住,我并不完全相信进化论的尽善尽美,但我相信这里面关于演化的大致过程的正确性。从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上溯到远古有记载的时代,也就是说可考的,可使世人信服的人的文明的时代,这是一段社会性的历史,一段社会化越来越紧密的历史,而道德在这个过程中则出于一种被动状态,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为防引起不必要的歧义或争执,首先我须解释一下被这根线串起来的这三个词。人性,往复杂里说那就有得说了,古今中外历代先贤古圣著书立说,洋洋洒洒的搬出来恐怕我自己都先被滔滔巨浪淹没了,在我看来,很简单,人性就是一种动机,说雅一点是为了追求幸福,说俗一点就是为了觉得爽;而社会,则是基于人性这个动机建立起来的一个架构——分层的,网状的,架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互困绑的复杂架构;道德则是基于人性所自动建立起来的没有条文,不受监督、执行机构约束的规则集,这个规则集的目标只有一个——平衡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架构成员)之间幸福的整体达成之间的各种冲突——也就是维护社会这个架构正常运作的保证。

        OK,我认为解释到此因该比较容易理解了,对后续的讨论应该也不会再产生什么歧义了。

        人类追求幸福的这一过程即是社会建立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架构下的个体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性中的自然成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社会性成分所占比例则越来越高,当然,自然成分并没有丝毫的减少,还有,社会成分这一部分随着社会这一架构的发展而变化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就很明了,一开始人类追求的是裹腹,取暖,避风雨,然后发展到玉食,锦衣,黄金屋,权力,名声,甚至于对某个虚化了的东西的拼死追求和维护(就像真理,教义,甚至于自己幻想出来的某个东西。。。),在这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性的变化的过程中,道德,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机制,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组成道德的这个规则集之所以能总体上被遵守,根本原因就来源于人性本身,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作为个体的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个体利益、幸福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相关联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幸福的达成,个体利益也就越无法单独地脱离架构(由小到大,由底层到高层)而独立实现,恰恰是这一个紧密联系,确保了道德这一规则的被遵守。

        在社会形态出现之初,人性、社会、道德是分层的,社会基于人性,道德基于社会,虽然人性整体上来讲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大,但是社会则不同,社会虽然都是基于人性而自然形成的,但是受环境影响很大,不仅仅社会形态,连社会的发展都受着很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文明程度,文明形式的不同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体系(组成道德的规则的很大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社会、道德,这一分层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在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它们已经很大程度的融合了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制约。在今天的文明体制下,我们会都认为有一个机制对我们社会的运转和保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法律体系,它事实上是一种由暴力机关确保被执行的和约关系,其实它的被执行在本质上靠的不是暴力机关,靠的是道德和人性之间相互的依靠和制约关系。

        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出现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之后的自然产物,一开始它们和这样那样的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就像《诗经》上的那些已经经过整理的,一定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很多本身就是祭祀活动的附加物,是饥者歌其食,冻者歌其衣的本真呐喊,它们的实用目的远远大于审美目的,而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审美的。在那些文字不断流传直到被孔子汇编整理之前,肯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艺术处理过程,但是这个艺术处理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很大程度上是在不自觉中完成的,也就是这个不自觉的艺术化过程,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谓赋、比、兴不同手法的说法。直到孔子编选《诗经》完毕的这个时候,诗才初步走出了在发展过程中慢慢被不自觉的艺术化的过程——孔子的编选过程肯定不会是完全的原样保留,老夫子有他自己的审美观,更重要的,他有着明确的编撰目的——近以事父,远以事君。这件事的意义绝对不止孔老夫子为我们留下了《诗经》这个供后人作各项研究的文本那么简单,它的另一个更为重大的意义就是——诗歌作为艺术本身(被有意为之的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处理的作品)从语言的苍茫中缓缓走了出来,随后我们看到了楚辞,然后是汉赋,然后唐诗,然后宋词,再然后就是今天争论不休,战火纷纷的现代汉语诗歌。这一队列上有着不同名字的不同规则构成的文字样式都被我们用同一个名字——诗——称呼着,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诗”们其实千差万别。从外形上来讲基本就没有可比之处,而每一个大类下面有有着各种小类的存在,就像赋就有所谓大赋、小赋,唐诗就有五言、七律、七绝,宋词则有大令、小令、还有这样那样的词牌,现代诗基本上已经不再受上述种种形式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汉语诗从诗经的自发的,感性的简单形式,到后续各种诗歌种类的各种形态的出现再到现代诗的对这些形态的抛弃,走过了诗的艺术化的不同过程——开始的出于对语言感性认识的纯朴处理、后来的由对文字音韵的追求而发展起来的各种规则化的处理、再到今天抛弃音韵规则的束缚而基于更接近于语言的内在本质以及本真的现代诗的无规则(从严格的音韵限制上来讲)艺术化处理。这个过程不是断裂的,是承前启后的不断发展的,它们不可割裂。

[ 本帖最后由 老五 于 2006-11-6 23: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汉语诗歌的大致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形形色色的“诗”的本质。它以语言为元素,构成不同形式的相对独立的文字样式,读者,或者听者(起码古时的诗歌是要随时吟咏的)通过这些不同的样式而感受到美——爽——幸福,受众通过对这文字组合的形式而感受美,而不是所谓隐藏在文字样式之后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美德,思想什么的。这就像一根导线,不带(通)电的时候我们握着它就那么平平常常,而当它带上或者通过不同的电的时候,你就会有相应不一样的感觉,直至死亡的快感,这导线便是那道德,思想等等的东西,它就在那里,而电,就是你的诗——经过你的艺术化处理的文字组成的不同的样式,它有时在,有时不在,有时这样,有时那样。。。。。。在这里,我们随便找几句诗歌中的名句来看看,首先看这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如果抛开这个诗化的样式来作同样意义或者状态的普通描述可能会是这样:横看为岭侧看乃峰,远观近赏,高高低低各有妙处,或者可以这样——同一件客观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还可以这样——千万不要盲人摸象,看问题要全面。。。。你还可以任意描述之;在看看这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先废话两句,这句诗本身看起来就这么平常,手法什么的基本上没什么可以好讨论的,但是它给了我们奇妙的感染,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句子里面真情的歌颂,可是我们来看看如果换成别的歌颂句子,可以这样——大地啊母亲,家乡啊亲人,我如此的爱你们,我为你们的苦难和坚强而饱含泪水,还可以这样——我深深的爱着你,我的祖国,我爱你那。。。。。。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对你的爱啊,请你看看我这爱的激动的泪水。。。。。。你也同样可以换成别的句子来试试效果。

        这只是我们汉语诗歌的一个情况,从其他语言的诗歌来看,都有过出于在对音韵的追求而形成的规则化诗歌形式,比如日本的腓句,欧洲的十四行诗等。现在我们越过诗歌的讨论回到开始的人性、社会、道德的讨论上去,我们来看看人性、社会、道德和诗歌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化的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性的组成,同时为确保社会这一架构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基于人性的道德,当社会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人类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艺术(诗歌)产生了。因此我认为艺术(诗歌)的产生来源于人性中社会化成分的比重的增加,艺术(诗歌),成了人性这一动机——幸福的达成——的一个目标,或者这样说更为准确些,艺术(诗歌)成了人追求的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诗歌)通过形式而让这一目标——审美——幸福感——得以达成,在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艺术(诗歌)形式分别相对集中,这决定于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下的人对于外而后内的一个认识状况,也就是说在艺术产生之后,社会的形态以及发展状况决定了人类认知能力的程度和方式,而这个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又决定了艺术(诗歌)的形式。艺术(诗歌)通过各种形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黑暗夜空点燃了一个个烟花,通过打破这静寂,通过这一瞬间的绚丽,艺术(诗歌)的形式之美在人性中引起了一次次的震颤。俄国上世纪初的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有句名言:“艺术总是独立于生活的。在它的颜色里永远也不会反映出飘扬在城堡上的那面旗帜的颜色。”诗歌作为艺术之一种,它的使命是以文字组成的不同形式而直接进入人性深处,并在那里闪耀出美丽光华,对道德的宣扬和维护的使命留给那些非艺术目的的文字构成体,诗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她的使命是在人性深处的夜空中划过一道道流星,在人性深处的寂静中回响一声声吟啸,对道德的宣扬和维护留给思想家,留给政治家。。。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忍不住想说,很多人说今天诗歌怎样怎样的脱离人民大众,怎样怎样的自绝于天下还自命清高。我记得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古时候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太太,常对人说要是她老人家做了皇太后,肯定天天吃红烧肉。我们日常审美的需要也就像这红烧肉一样,通过比较容易的方式获得审美的愉悦以达到满足人性的一般性艺术需求,如果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以满足这样的一般性,大众性艺术审美的需求为创作指标,那么,我要说,这将会引来灾难性的后果。由于只是创作大众比较容易进入的艺术形式,那么从创作这个方面来说,这将是长期的缺少挑战的,却少创新的工作,它必然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成自然的,陈旧不堪的重复性劳作,这个时候,也就是艺术死亡的时候,由这样一些创作者和受众组成的这个系统将彻底失去艺术创作的能力;从审美这个方面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的某一艺术状态和程度之下的过程,久而久之不仅这一停滞的艺术状态再也不能激发受众的美的感觉,反而受众会因为对它的枯燥乏味而避而远之,其次则是审美水平的停滞不前,就像喝惯了兑水的酒精,当喝到茅台时反而会认为茅台是假酒。诗歌这一艺术样式只有不献媚于大众的审美才会给文学艺术带来新鲜的气息和经久不绝的动力,才会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引导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向上攀升。

        对于高举着道德大旗的艺术家(诗人)们来讲,这实在是很沮丧的一个论调,其实这面旗帜实在是一个负累,我们都知道正如前面所说,孔老夫子选编《诗经》就是为了达到近以事父,远以事君这个道德目的,甚至他老人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的奔波,当然,实际上他在为什么奔波还可以讨论,但是他一生都在宣扬这个东西那是很肯定的,可是我们都看到了,历来多少大奸大恶的人,差不多都是一边熟读他老人家的淳淳教导,并以此而教导他人,一边则将这些教导贬为狗屁,大肆践踏。这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改变的,这也没什么好哀叹的,这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当某个人认为可以困绑所在社会架构的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他可以自动的冲破道德限制,当某个人不再在乎和社会架构以及架构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系时,他也可以自己去冲破道德限制。可是,正如前面所说,在社会化高度发展并继续发展的今天,道德这一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一作用的保证依然是,而且永远是人性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道德大旗永远不是艺术(诗歌)的真正的旗帜,那是飘在艺术(诗歌)上面的一片灰白色烟雾。

        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某种形式,艺术的目的正式给生活某种形式——琼.阿洛夫。

[ 本帖最后由 老五 于 2006-11-6 23: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标题朗个搞不到中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这一艺术样式只有不献媚于大众的审美才会给文学艺术带来新鲜的气息和经久不绝的动力,才会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引导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向上攀升。
————————————————————
反对这句话,理由如下:
大众指谁,包括君吗?艺术的欣赏,自然喜新厌旧,大众自然如此。正因为有大众的需求,才会有艺术的创新。并不是创新带动大众,而是大众带动创新。人人都是卡夫卡,卡夫卡就不是卡夫卡。有时代的骄子,也有时代的天才,还有更多的是时代天才的陪衬者,就是我们————自认为天才而又平庸的艺术追求与伪创作者。没有我们的平庸,天才无法光辉灿烂!!!!!!!!!!!!
再举一例:宋元话本来自于何处:民间,大众。毛主席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中,就包括一大堆逛窑子的人。哈哈(这多大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1。宋元话本不是诗歌
2。宋元话本来自于民间,但不是没有发展变化
3。你今天是看到宋元话本,不是听到街头说书
4。毛主席说:沁园春。雪是毛主席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五 于 2006-11-6 23:37 发表
1。宋元话本不是诗歌
2。宋元话本来自于民间,但不是没有发展变化
3。你今天是看到宋元话本,不是听到街头说书
4。毛主席说:沁园春。雪是毛主席写的

————————————————————————————
真理越辨越明。我可支持您其它观点的呀,您别打死我。我是毛主席故乡的,一贯的喜欢走群众路线。多年教育使然,请君放我一马。提一下。支持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好!

你谈到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这本来是很普通的话题,但你论及它们对诗歌的影响,是很值得探讨的,但你展开的有点乱。

你还涉及到“诗歌的道德底牌”问题,这方面你可以参考现代政治哲学的某些观念,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做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开端,他不是像传统理论那样把政治归属于道德,而是使道德从属于政治。他说:“正当的政治生活的实现必须采用的方法,就是使人放弃他自然的目的性和道德判断”。也就是说,人有社会性和自然性,道德也有干预的道德和自然的道德。

总之你的这篇东西又亮点,但表述的比较罗嗦,重点不突出,你可以在内部逻辑上梳理一下,紧扣以上两个方面来谈,前面那几段说明是不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除了前面三节不太必要之外,你的切入点太大了,不好控制,可以直接从诗歌话题入手去谈.另外,你列举的内容仅限<诗经>,缺乏立体感,建议再修改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白鸦兄指点,继续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将修改稿重发到大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