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35|回复: 1

当驴唇对着了马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驴唇对着了马嘴
  
  
   在新浪开博马上就有半年了,其间也看过几次大的热闹。
   第一次是刚学会开博但还没弄清楚中国博克是啥回事那整子,碰巧就赶上几个“老文化正流”跟个“小文化歪流”打嘴仗,好象是争论一面叫“权威”的破烂旗子该不该洗洗吧。老的一方坚持不洗,骂洗了就是没有规矩;小的一方坚持要洗,骂不洗也不算个“屁”。后来是“老文化正流”一怒之下整整衣冠、抹抹屁股走了;“小文化歪流”嚷归嚷、闹归闹,其实也是不知道也没有能力洗的——所以,那破烂旗子至今还是老样子的飘着——这第一次的热闹也就算风平浪静了。我伸长脖子呆望了几天,写了篇心得体会《博克满月说几句废话》也不枉看热闹了一场。现在仔细想来,那热闹没能有个好的结果或者说给国人指示出文学的前途和方向,也许是双方只顾各自找词儿漫骂所以驴唇终于没有能对上马嘴的原因吧。
   第二次的热闹是画圈子的事:“圈子”这玩意儿不仅好在它的“团”和“圆”而且好在它是个标签能让人明白自己是怎回事并随着划定的路线坦然舒服地走下去,即使磕磕绊绊也是没多大风险的——就像盲道上的盲人拿着探棒从容地、点点戳戳地还不是走得远了、远了、更远了——所以,古今中外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圈子情结是不足为怪的——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游戏规则。
   奇怪的是似乎我们中国文化人的圈子情结和意识尤甚,也许我们是一个舞文弄墨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吧。从“春秋战国乱悠悠”到各种博克网上的大大小小的圈子林立也算是承前启后了。这次的热闹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的,我自己被招或主动地加入了几个圈子后都有了种脚下的路“宽”起来的感觉。但事后仔细一想又郁闷了:“文人相轻”这历来就无药可医的顽疾一个对一个或者两个对一双的倒无大碍,如果也形成“以其中一点为圆心以一定距离为半径划弧”的圈子对圈子那不是伤害更大吗?这郁闷也并非杞人忧天,而且早就“有史为鉴”的了,我于是又写了点《鸟无几只,什么样的林子都有》的文字挂上去——大抵是想表达在文学上不能隔膜,“驴唇对在马嘴上”兴许是件好事的愿望吧。没料到这样的大热闹还真就来了:姑且把它叫“现代诗事件”。
   我是从朋友发到我QQ上的一篇《现代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的文章(?)开始凑近了看这场热闹的。刚开始并不是太了解情况,只是作为业余的诗歌忠实爱好者对“怎么还存在”这种血淋淋而毫无价值的口号极为反感,便也写了点小感触《韩寒骂现代诗后使我想说几句》权当消遣。但事情渐渐的清晰起来了,原来是一个“国家级女诗人”写的几首“诗歌”引发了这场争战。接下来水越来越浑并掀起轩然大波!等双方都红了眼,各种“骂像“和”“口型”都出来后“驴”跟“马”的特征就显现得很明显了,我才知道这次是驴唇终于真的对在了马嘴上了,这真是奇观,壮哉!我便也告诉自己应该安静下来好好看吧,同时作为文学爱好者也真该好好地反思反思了。
   现在,“现代诗事件”的一方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掉头呼吁“孔子像”去了;另一方保卫完“诗歌”后也很惬意地“撮上一顿” ,似乎也在胜利着。而我的心却开始悲凉了起来了——希望悲凉起来的不止我一个——为祖国曾经多么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和她未来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朱自清先生曾写到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我更愿意相信:当看到“驴唇对上了马嘴”后,我也就学会了辨别和取舍。即使我自己现在写的这些互不关联的文字在驴、马眼里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
发表于 2006-10-3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坛是浮躁的,诗人不能浮躁

诗坛是浮躁的,诗人不能浮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0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