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363|回复: 40

以事件为意象的诗歌(上)新附此类作品——重提诗歌的叙述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静之下的诗意萌发  文/小兵小卒


  天涯诗会有个叫刘诚的作者写过一篇五万多字的有关诗歌的大文章。引述较全,考察较细,不但为前几个年代的诗学诗派作了完整的归类,还详细分析了时下诗歌流派与理论,理据充分。

  他提出,诗歌走到现在从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或者是从中间向两边,都是有其很深的社会缘由的。然而,诗歌要发展,向前推动,最后的道路还是另一种写作。他命名为:神性写作。神性写作不是创新,而是从传统中来,向更高的方向延伸。他用了五万多字的篇幅论述,一家之言较为全面。

  因此,一方面,我可以借用他的总结的诗歌事件的事实来作为我的论证,另一方面,我可以避免他走的路子甚至弯路,直捣我的主题的老巢。

  我在一首诗中说:“我们就这样归类着/我们又排除了一些人(事)”归类不是坏事,能在归类中提升发现,乃是我们最后要做的。


  一、诗歌的疲软无力

  特定的时代里诗歌在领域内可以疲软无力,而如今诗歌在人在社会疲软无力实属罕见。在动乱年代,如比较早的汉时期,多国纷争,刀枪争雄,白骨遍野,诗歌可以进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心灵,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美化,作为伤痕累累的心灵的补偿;在治道盛世文章是举的唐,诗歌却也作为步入功名圣殿的手段,在殷盛的王室也可伴歌娱乐,倍添生活情趣;在革命涌起的近代,诗歌作为一种口号一种激励,大批地畅响在人们心头,以诗歌励志喻志,以诗歌领导群众,不亦快哉……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横流,处处金钱作用。不要说写诗,就是写文章也难为“稻梁谋”,一首三十行左右的诗几十块钱甚至至十几块钱,有谁还能一本正经地写诗?写诗愈来愈成为业余活动。出书就更惨,算来算去倒头来亏了自己一把,几年辛苦攒的钱只堵了一个作准诗人的欲望之洞。除去这些,写诗能得到什么实际利益可想而知了。

  这是拒绝诗歌的时代,我曾说过,我是没有强烈欲望读诗的。用诗歌揭露呐喊批判的声音也犹如蚂蚁过于渺小,远不如杂文小说时评来得干脆,它只局限在诗歌爱好者的范围内,换句话说,揭露呐喊批判的声音只在诗歌爱好者才能收到些许回音。

  如上,诗歌只有转向人的内心作为个人心灵情感的某种微妙的补偿。而现代人的内心的痛苦源泉大多来自社会的物质性,也就是个人应得的物质无法满足,同时被两个世界多个世界的人无情地冲击着,更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现在的沟通手段五花八门:QQ聊天、参加电视节目、旅游、运动、看电视……郁结化解的方法与效果不亚于诗歌的瞬时领悟。那么,期待以诗歌来化解内心情感郁结破除心灵障碍的人,应该只有真正的诗歌爱好者了。而像我这样,半吊子喜欢的,往往朝三暮四用情不一啊!

  说真的,五花八门的诗歌命名,都是社会上的人的产物。窃以为如下半身,口语,非非,上半身,0度介入,只是满足我们有些人的新鲜感好奇感而已。理论多半靠不住,漏洞百出,争来争去,结果都是揪住诗歌的脑袋或者拽着诗歌的尾巴或者是对诗歌脸上的麻子作了一番很深的探讨!

  前十年左右,我们写诗在本本上,作为倾诉的对象。水平平平的藏在箱底里自我欣赏,写得好的找个机会发表一番,作一回诗人梦。而如今,网络来了,我随时可以写首什么诗发表,倾诉的对象大大增多,更加频繁。另一方面,我渴望得到的交流反馈也多起来,然而现实恰恰相反,网络更是无情,名利掺杂,面目不一,何来真心交流?

  诗歌的疲软,有办法给它“壮阳”吗?我说有。最好的方法就是:小批量培养精英诗人的同时,大批量培养诗歌爱好者。但是这可能吗?我们能用什么来培养诗歌爱好者?用金钱?用教育?用暴力?用时间?……



  二、诗歌的达达主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给诗歌专门冠名过达达主义,只有达达主义文学,用笼统的话就是:什么都不是。实际上,达达主义是一种作为反艺术的艺术,它的的主要特征包括: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

  进一步推究,一战过后的欧洲国家传统的艺术制度秩序彻底的动摇甚至颠覆,达达主义孕蕴而生。与传统相异,它不求深入人的内心的灵魂,不求流芳百世,不求与谁产生什么艺术上的共鸣,不求高雅舒适的艺术享受,而是率性的随意的反判的,艺术无价值化,虚无化等等。这种界线当然较为肤浅,也就是判定的程度并不深。假如我们胆大地更进一步,把达达主义描述为:未经累积经验,随意地表达肤浅感受的,以发泄、记录单位个体暂态的事件或情感为最终目的的个人的准艺术总结。那么,它的确可以囊括大量达达主义作品,撇下其它艺术方式不说,单考察现代诗歌。

  诗歌的达达主义是如何的?先以如下一首诗歌文本批评。

《写诗出名》


把我十首诗歌编进初中教材
高中入学考试规定必须默写它们

让一百个教师为我的诗作同宗异端的解释
每个优秀学生都觉得引用它们为荣

出版.结集.出售.图书馆收藏
送一万册给边远山区没有书籍的孩子

论坛里请各大版主写评论赞扬,以高深的理论
让他们跟帖,让他们的父母跟帖,他们的子孙跟帖

时间过了一百多年,我与李杜齐名
有个诗人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就是我

其实我一直在谋划这出名回事
不知不觉让更多的人比我先出了名


  这首诗在思想上是批判性质的,主要揶揄现在写诗歌出名暗地里的黑幕。在艺术方法上,先是罗列写诗成名的种种方法,当然其中不乏讽刺,然后总结提升一下我的现实的心理感受。在诗歌的影响上,先是在个人方面出了一口恶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意,其次是社会上,让目睹这几行诗的人忽然明了出名是如何进行的这回事,或跟着咬牙切齿或一笑了之置之度外。

  按我的意思,如果他能称为分行的诗的话,可归类为:达达主义诗歌——比“什么都不是”多了一丁点儿“是”。这丁点“是”是暂态的,肤浅的,过目而忘的。它只是要直接告诉别人或告诉社会一个道理,一个事实,一个现象,只是直接“告诉”,而且仅仅只有“一个”。我们不能按图索骥找到更多的信息(假设我们主动地去按我们的意图寻找它的意义的话,但诗是不允许这样读的!),所以,它被排除在我的脑层之个,合适的情况之后如事件过去,记忆的消失,道理的明白,这诗歌对于我们来说是文字垃圾了。

  说到这不怕得罪人的说,很多诗歌(或者是分行的文字)都可以归类到此。

  1、光记录事件的诗。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夜晚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情,我为这些事情哭了或笑了等等。
  2、论坛上的那些外针对某一现象揭露讽刺私骂的诗。
  3、革命诗,革命时代口号般的如郭沫若晚年的诗。
  4、最近流传甚广的称为“梨花”的诗。
  5、伪抒情诗。无数之多重复的叠加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的有关乎个人同段时间的内心的诗(前面几个至关重要的形容词不能忽略。)

  要说明的是,如果生搬硬套达达主义的艺术观,以上那些都不能算是达达主义。但是假若我们把达达主义加丁点儿非达达主义也归类为达达主义,那么以上归类是可以成立的。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范畴。我无意于反对诗歌如批判揭露讽刺唤醒等的社会功用,但是我们说诗歌它必须是深入的,直指内心的,影响久远的。读者不可能背熟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它却能背得完一首十几行的诗歌,而且诗歌的语言意境表达方式来说,更容易插入我们的内心灵魂。

  现代的诗歌的达达主义的始作俑者我认为不能算帐到谁的头上。

  1、通讯手段的发达,让我们更方便地选择表达方式,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指责。
  2、上面提到的诗歌不景气的现状,写诗都是一种奢侈,谁还能在此基础上要求更多呢?
  3、通过各种流派理论的炒作,传统的消解,出现纷繁的听起来合乎道理的流派,使我们觉得“存在即合理”,随之“写诗即合理”。
  4、恰恰的问题是,我们写的诗总能找到他的对应的流派。
5、要表达思想,采用长篇小说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手的回车键却让我们方便了许多,弄不好也能发表一二。

  讨论到了这里,我想问:你想或者你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你们肯定的回答。我又问:你能用达达主义诗歌留给他们吗?你愿意,诗歌都不愿意!!

  我再问:你们想或者你能在我心里留下点什么吗?你们肯定的回答。我又问:留在我心中一秒钟行吗?一分钟行吗?一天行吗?我愿意,你和诗歌不愿意!!

  

[ 本帖最后由 慢速伊妹尔 于 2007-3-23 17: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10-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呆调重复的歇斯底里的反判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语言表达层面可以说从根本上给中国古代文学洗牌。说什么写什么,没有太多诘聱古怪的词语,人们思想的表达达到空前的高度。追究到上古,文学是王宫贵族才可以接触欣赏的,由于社会历史情况,大都不能在民间广泛地流传,从而不能普及万众。它犹如一扇栅栏,把人民围在文学之外,而想进军文学即正统之内,就非得弄首诸子经史,八股文章之间。

  时代的发展,人们日以夜继地桎梏慢慢觉醒,这一场运动终于来了。“汝”“之”“善”“者也”等千篇一律的单调的词语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我”“漂亮”等通俗却实用的文字写进了文学作品,人们发现,更美丽的景象出现了。

  诗歌也免不了这一场变革。从唐从明清始,格律的束缚形式的放纵一天比一天自由,取材更为广泛。如在清明时期就有诗人写过跳蚤蚂蚁蚊子之类,这在唐以前是少有的,也是要受到鄙夷的。经过漫长的演变,加上国门打开,外国文化涌入,现代诗终于在五四之前形成了。较之现如今,那时的诗仍不免幼稚可笑,如女人的小脚,欲放还收。

  那么如何考察现代的诗歌的这一演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从形式上。我们知道,现代诗冲破格律的牢笼,意味着人类思想上的进步,文学艺术的自由。从《诗经》那种简洁且颇为晦涩的行文,到韵律较为自由的汉诗,再发展到唐的律诗绝句,已是文学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随着诗人的探索社会的进步,唐末也就是晚唐出现别一种我们称为词的文学形式,后又更加放纵到了元曲,这结合社会历史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再来看共和国的现代,诗歌的格式更是五彩缤纷。有形状诗(写成一种美丽的外形的),有带标点的不带标点的,有一两字一行的也有几十个字一行的,甚至于还有人探索不用文字只用图形的符号诗,还有诗配画配音的……

  二是从内容上。着重说说这一点,我们不留连于古人,而只把落眼点于现代。

  朦胧诗:把情感、灵魂引射到诗中,力求突破时空直接上升为心灵的片段,诗意多半由内而外发散。

  零度感情:主要强调感情的不介入,仿佛诗人是一块石头毫无感情可言。它提倡的是一种叙事,这种叙事在晚期变成了为叙事而叙事,通篇冗长无味如同嚼蜡。诗歌取消了行变成了散文,甚至短篇小说。

  下半身:对下半身进行聚焦放大,如腿,阴部,肚脐等。这一创作理念来原于祟下,觉得过多地祟上是一种病态。他们要矫正之而干脆祟下,而且他们认为祟下并非什么羞耻的事情。

  垃圾:祟下的祟下,认为世界本原是垃圾,应回归垃圾。屎尿屁,精液等入诗而不亦乐乎,比下半身还下半身。

  口语:分日常式口语与解构式口语。厌烦了工整雕刻,厌烦技艺造物,口语对这一创作理念无情地解构,从韩东那个时期开始有意义的解构,最初的目的也是矫正。发展到如今,在口语诗的幌子下,出现了无意义的或少意义的解构式口语写作。

  日记体是这一创作方式的明显特征。还有满地的“6+1”“N+1”,就是很多篇幅作了一定铺垫之后,得益于最后的忽然提升,而且前面铺垫纯粹是为了最后的一声叫喊。

  哲思:哲思入诗早已有之,从玄学始就已初露端倪。很多是枯燥地用诗行来说思,硬邦邦如同家教,优秀一点的金蝉脱壳声东击西。但它们同样逃不脱通俗的哲学思想,大多让我们用诗的方式重温哲学,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少数。

  上面笼统归纳一些所属流派的一般创作方式,可以这么说,每个理念的初衷是好的优秀的,但由于后来者认识地肤浅偏向,误走极端,致使“诗歌越来越不像话了!”罗列这些东西,就是要为我下文作准备的。

  三是从意象上。我们不要从专门的文学评论著作如《艺概》《文心雕龙》《诗话》等来考察,单从最古老的《诗经》便能得出:诗是少不了意象的。而且最好的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国维总结为:无我与有我之境。特别是诗经中的风中便包含大量的象,这就不一一列举。

  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不是都说诗在唐都写尽了么?一方面是高度赞扬唐诗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我们生活中大多东西(常见的,社会发展而起来的除外)基本写完了。我们真的无法统计月亮写了多少次,太阳写了多少次,风花雪月,鸟虫鱼兽被写了多少次,美人的衣衫举止唇齿眼眉写了多少次,云霞山水写了多少次……现在人正在日夜不穷地写,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相同心情下的相同的月亮被相同的写着,只是古文换成了现代文,方块换成了条条。

  这些所谓的意象多数作为“物象”存在于现代诗中,加上赋比兴等修饰,完成一首“有血有肉”的“意象丰富”的诗。这其中,作者必须与这些意象保诗一定的距离,所谓“我在物外,物在我心。”据我考察,一首中等水平的诗,意象是较为纷繁且多是独立的,一首好的诗,意象也是暂时的互为关系,之后便转入下一意象群组,譬如:

广阔的草原,驰骋的宝马,安全抵达彼岸
就这样走过我悲伤的十字路口
你的手绢残留我的泪痕,爱的轨迹
告诉我下个路口将是金黄的秋天

攥紧我们的孤单,灯火悄悄燃起,幸福地回家
前一片世界里眼泪的故事瓜熟蒂落
掠过的汽车和人群只留下风声
飞扬的尘土。我们相互听到呼吸的旋律

  这几节首诗中的草原,宝马,彼岸是一组意象,而泪痕,金黄的秋天又是另一组意象,汽车,人群的风声,尘土,呼吸的旋律又是另一组意象。这些是为了表达诗意而凑起来的零件,安装在诗里的。可以想象,这样的写法为重复性增加了很多可能,因为组合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人们惯用的意象也多为类似。最简单的“站成一道风景”这一句,就不知为多少引用或改用!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重提诗歌叙述的可能——以事件为意象的诗歌

  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错过了很多好诗,缘于世俗现成的眼光,这个道理我将在稍后论述。我们不怕审美,就怕审美疲劳,疲劳来源于无味的单调的重复。

  (一)十个不要

  1:不要教条老人似的硬邦邦地和我讲道理。
  2:不要把我当傻子,搞个黑色幽默笑话讽刺就指望我倾倒感动。
  3:不要摆出各种风景物象来,巴望我主动地联想他们,企图让我被动地作出合理的解释。
  4:不要无聊地语句浪费我的时间。
  5:不要抱分分钟让我感动得涕零的想法,这样的情感肥皂泡我不想要。
  6:不要灌太多意象进我的脑袋,我要合适的时宜合适的意象。
  7:不要跟我说浅显的事儿。
  8:不要离我太远或离我太近,保持和谐的距离。
  9:不要去做了神仙却和我说凡人的事儿。
  10:不要太随意对待,无技巧罗列或呈现。

  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最近两年有人编写一种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写作的软件,网上可以下载到。它首先由人工输入一些词语,然后计算机会根据命题迅速地生产出一首行数与段数符合要求的诗歌。其主要原理是逻辑组合,计算机对词语的敏感是肤浅的,它只在乎组合,最后所得的结果“神经病人写的诗。”誉为“枯柴派”,意指意瘦如同枯柴,无情感可言,只有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的语法不通的分行句子,相同的语句组合也有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缘由,这里就不累赘!

  不过,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天才诗人,他能另辟蹊哓用他无与伦比的语言想象天赋为我们创造新的意象所指。什么意思呢?大家听过“琴音”“琴弦”“琴谱”“琴语”,有谁听风过“琴花”?写月亮的计其数,我只佩服海子那一种:月亮,大地的心脏;写孤独的我也很喜欢“孤独是一条冬眠的蛇”……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东西不断出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写键盘,鼠标,E-MAIL,手机,主板等东西了,这是阻挡不住的。然而可预见的是,如果大家都来写这些东西,消极的重复在所难免,千人一面在所难免!

  上文说到诗歌的达达主义,旨在点醒现在人们写诗横向发展的同时别忘记了纵向发展。是的,达达主义给我们无比自由率性的表达空间,但我要说的是,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基因,有其与他人不同的知觉感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一年或十年,首首精品那绝不可能,但有精品出现是匆庸置疑的。

  (二)叙述的潘多拉盒子

  叙述不是完全的叙事。叙述是一种方法学,叙事是一种行为学。有关诗歌叙事的诗意可能在很多人的文章中都有探讨并无比详细,不乏著名的诗人把写诗中的叙述比喻为剑法,至高的剑法是无剑,以“无”的姿态进入读者的心中。作诗技巧上推祟放松放松再放松,对人为修饰手段的过多的干预不屑一顾。他们的自然放松是一种外在的姿态,而内在方面却大有文章,可以如一座大山似的压在我们的心中,讲到最后,他是沿着一条小径二维地达到我们的内心而不露痕迹。

  叙述在小说或散文里是最为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如倒叙、插叙、顺叙、分叙等等,应用也颇为广泛,如事件、形象、心理、意识、动作、言语等等,可以说,正是有这些叙述的存在,文学作品才更加丰满可读。诗歌历来也有叙述,《诗经》里的《氓》《七月流火》,汉诗里的《拙妇行》《车行》,唐诗宋词元曲也有,只是纯叙事的作品数量较少。可能限于篇幅的关系,古诗歌不允许滔滔不绝地叙事,二是从元曲话本小说始,诗歌的叙事为其它文本所取代。

  我们把眼光拉到现代诗,特别是80年代起,叙述中的叙述流行开来,这无疑增加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狠狠揣了传统诗歌写作方式一脚。不过,据考察,诗歌的叙述还是没有充分发扬光大,很多路径都没有引入诗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如今也有不少人还在不断探索这一叙述的可能性。

  很多人以为诗歌跳跃、形象、空间、词美这些特性在叙述中的叙事中难以做到,这是有失偏颇的。

  诗意的跳跃——若采取插叙,倒叙的方法入诗,这完全可以做到诗意的跳跃。

  诗意的形象——这一点我将在下面论述。

  诗意的空间——假若按一孔之见一行之内考察,要做到诗意的空间延续确实较难,但问题就在于此,我们错过很多好诗的症结也在于此。如果我们跳不出这一行一节去评判一首诗,那将永远停留在这一保守的观点。而我们能站在更高的了望角,从诗歌的全局出发,读诗意而不是读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诗的语言美——要实在地说,叙事在语言上确实略逊一筹,这就是给这一表达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失败在败在这里,叙事语言失去了魅力,变得与长篇小说一样的语言,不重视炼句炼词炼意,导致味如白开水经不起细品。话又说回来,语言美不是指语言的华丽,朴素的语言同样可以美,而且有时根据上下文的意境会更美,这种观点早已被实践证实。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出发,找到美的羽翼,从而使诗歌的叙述达到美的境界。

  (三)以事件为意象

《我的读者》


很多人写诗给别人看
很多人写诗给自己看
我写诗
给昨天看

昨天是一位老人
他记不清荣耀的历史
听不清时钟的摇摆
他不和秋天的月亮说话
半躺在床上,静静地
读我的诗

我像一只的胆怯的兔子
躲在门后胡思乱想,直到他
摘下眼镜,熄灭灯火,和衣而睡


  我要隆重地推出:以事件为意象。如上,整首诗只是叙述了一件故事的小插曲,从第二小节开始叙事就真正开始。一位老人如何在屋里半躺在床上和着灯静静地读我的诗,之后,我又偷偷地躲在门后若有所思。全诗没有华丽动人的词语,它只是叙事,单独考察每一行,那也没有多少嚼头。一般人眼里所谓的“意象”,既不纷繁,也不耀眼;既无新奇诡秘,又无震憾人心。

  争论的焦点就出来了。我要说的是,这首诗是以整个一件事为意象的,而不是着笔于某一个或某一组意象。读者只有通篇读完这首诗,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诗意,这是一。

  其次,这个大意象犹如一扇门,打开它,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是多维的,无尽延伸的。它只是作为一个意象的叙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我们通过他,被引入作者真正要表达的诗意。

  再次表面上我们是在叙事,实际我们写的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张地图的组成部分。比如绿色代表湖泊或者山脉,线条代表道路,五角星代表政府等等。如果我们不依着整个事件这个意象,这些东西看进来都是无意义的叙述,都是口水语言。因此,反过来,它与整个诗的完成是很有关系的,与意象这扇门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四是上面那首诗,如果我们没有通篇读完理解一位老人读我的诗而我胆怯在一旁偷听这一事件的意象,没有深入到本质的内部,我们就根本感悟“他不和秋天的月亮说话”“半躺在床上”“静静地读我的诗”“躲在门后胡思乱想”“摘下眼镜,熄灭灯火,和衣而睡”这些语句的内涵,也就认为它是一篇口语般的小说了。它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一老一少两种生活状态的一种对峙,甚至是昨天与今天的对峙。诗歌是一种心灵的期许,沟通是一种“胆怯的胡思乱想”。

  五、以事件为意象与以物件为意象的区别是,以事件为意象是一组甚至几组连续性的,有血有肉的通俗可感的(坚决排除白开水或的叙事来表述大的意象),缺点是表述难度极大,极易步入冗长无味、流水帐式、铺叙不实、升华不易至高等等。以物件为意象的较为独立的,多半起修饰作用,可以自由定义很多谓语性的形容词,“第一形象”较好。缺点是容易造作重复,尺度稍把握不好,就会产生晦涩偏呦、修饰变形、臃肿拖沓的副作用。

  最后,我要表明的是现在包括以前有很多人这样写过诗,而且有写得非常好的。如《死亡之诗:雨夜偷牛的人》(除去诗中极其深奥晦涩的诗意。)《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还要表明的是,它们不是以事件为事件,不是在事件本身上升华某种诗意,这是很狭隘的。它们以整个事件为意象,为地图为开启诗意的大门。事件的结束只是诗意的开始,诗意的结束又为事件的开始(反哺事件的各个陈述细节。)

  (四)生活的距离

  诗歌与生活的距离是犹如一根橡皮筋,或过松而萎缩,或太紧而绷弦,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生产美。

  以事件为意象的叙述诗歌,毫无疑问,大多是从生活中来的,它脱离不了生活,事件多半存活于生活之中,且多半是朴实的事件,即使是虚构的真实也是可行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种类型的诗歌离生活既近又远。

  近:我们以一种事件为导向,铺一张地图,呈在眼前的是实实在在的事件,它以高超的表达方法让诗不沦落为直白。高明的作者是给我们实实在在的近,而又唤醒着神神秘秘的远。

  远:真正要达到的地方。从近延伸引导至远,远而广,直至灵魂。这诗歌的远是近的结束。如果没有远,这诗是失败的,定会跌入无聊的行列,即达达主义诗歌。如同天门,一打开它,凡尘的尽头却是广阔天宫的开始。

  以上大概地把远与近的关系陈述一番。理想的效果是:极近的距离,之后又有极远的距离。现在很多人写诗特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诗为什么不成功?距离的远近没有处理好,能近而不能远是关键的问题之一,它们甚至近到自身的抚慰XX等的叙述,却因不能达到诗意的远而沦为庸俗。

  那些事件型诗歌未出佳品的分析原因将在附录中谈到。

  (五)事件的诗意呈现

  很多人在文章中提到不承认技巧,其实他们本身的意思是:技巧的无痕性。以物件为意象最容易产生:技巧的有痕性,关于这个问题口语派诗人与传统派诗人争论最多。

  以物件为意象,很简单地颠覆这些争论,它缘于事件,事件缘于表达与叙述,并且事件的选择不是随意,无痕与有痕只在事件的叙述特性,而与理论毫无相关。

《出差》

今年在烟台我没有买苹果
想了很多人生的大事
认真地看过东海的日出
坐错几次公交车
丢了半张车票

下次要是还去烟台
我要尝尝半熟的苹果
找回丢失的车票
看桔黄的太阳
沉入东海要多长时间
然后跳进大海
比日落还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小兵小卒朋友!是原深圳诗歌的朋友么?感谢带来如此功力的诗歌理论探讨。挂上,大家读读:)
常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问好新朋友,另理论文章似应该发到理论版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读了,很有可取的观点。欢迎朋友多带类似时论到挑战者。大家看看
欣赏并学习。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过,不好说,需要时间来见证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理论,学习,欢迎多来挑战者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萧青 于 2006-10-6 11:44 发表
欢迎小兵小卒朋友!是原深圳诗歌的朋友么?感谢带来如此功力的诗歌理论探讨。挂上,大家读读:)
常来交流:)

————————————————————————————————————————————
是的。请多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桃木剑 于 2006-10-6 11:51 发表
写得不错,问好新朋友,另理论文章似应该发到理论版上。

****************************************************
开始我没有注意到理论版。就发这儿了!下次一定注意


蓝枫

  发表于 2006-10-6 16:19
仔细读了,很有可取的观点。欢迎朋友多带类似时论到挑战者。大家看看
欣赏并学习。推荐精华


——————将一一发出,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7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陌秋桐 于 2006-10-6 20:10 发表
好理论,学习,欢迎多来挑战者交流:)


其实不敢,无法挑战谁。只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枫 于 2006-10-6 16:19 发表
仔细读了,很有可取的观点。欢迎朋友多带类似时论到挑战者。大家看看
欣赏并学习。推荐精华

严重学习。
同意蓝枫的意见。精了。
问好兄弟。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欢迎常到挑战者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眼界!先浏览了!下次再来细读!问好朋友!欢迎常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