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58|回复: 3

我要写什么样的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天,赵丽华的诗歌在新浪似乎被炒得有点火。难得诗歌似乎终于有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了,只不过方式有点娱乐性质罢了。

对于赵丽华的诗歌,新浪的博友们的评价几乎是偏向于否定的,他们抛出的话不少是以这样的类型:如果这也是诗歌,那我也能写诗了,那全中国人民都是诗人了。

于是我也到赵丽华的博客踩了几下,读了她的几首作品。

《广寒宫》

我们遇上了悲伤的生活
但我们也得到了足够的安慰
你擦着我的眼泪
你说: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
就是把这台拖拉机的柴油
换成汽油
这样它的震动就会小一些
它喷出的黑烟
也会少一些
那样我们就可以开上它
去广寒宫玩了



《约翰逊和玛丽亚》

一只老波尔羊感慨:
“在过去
我们总是担心
树后面的狼
你们这代人
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
有苜蓿吃
有棚子睡。”
一只小波尔羊抱怨:
“可是你们那时候
男女搭配是合理的
恋爱是自由的
你看现在
主家为了省钱
60个姐妹
才配给一个约翰逊
可是明摆着
他跟我们就是走形式
只有和玛丽亚在一起
他才是真心的”



《死在高速公路》

有一天我会死在高速公路上
像一只鸟

那些穿黄色背心的清道工
会把我拾起来
抚摩我的羽毛
让我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



《铲车》

它抓土
伸着胳膊
张着大爪子
动作迟缓、夸张
它一抓就是一大铲
它抓住后就一古脑倒进
拖斗车里
它接触最多的
除了地上的土
就是拖斗车了
还有冷漠的世界在它的外面
滚烫的汽油在它的里面



《华夏里3栋》

华夏里3栋
在一个夜晚
悄悄发力
它费了很大力气
从地基里拔出脚来
向外移动
起初是笨拙的
试探性的
蹑手蹑脚的
它肯定以为大家都睡了
以为没有人发现这个事
胆子就逐渐变大
后来它竟然飞起来了

我想明天天亮
华夏里2栋和4栋
会惊讶的大叫
也许故做不知
乘机向中间歪斜一点点



《风沙吹过……》

风沙吹过草原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进城市
风沙终于吹进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它们飞奔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墙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的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想着我的爱人》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读完这些诗歌之后,我的感觉却是:其实写的还是不错的啊,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东西,认为没有厚重感没有美感,有些地方不太恰当的直白使人少了很多思考空间。但是她自身的想象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还是带有一些思考、一些比较少见的形式在其中,也或许是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可以算是一种尝试。

但是以上这些是赵丽华在博客自选的一些诗,后来在别人的博文里,我又读到这样类型的。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看过这样的有很多人说:这也叫诗?那我也会写,我能写得更好。他们这样说也的确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赵丽华这样早已不是创新了,早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恕我孤陋寡闻),中国就有不少人写这样的诗歌了。那时七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刚刚过去,中国诗坛似乎出现了一种“百花争鸣”的现象,各种打破传统精英式的诗歌写作方式以及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那时中国的最新新的诗人们甚至喊叫着要反对教化,打倒“崇高”地写作。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后现代”激进到了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种平民化时代,不再扳着一幅面孔教化别人,拒绝崇高,拒绝美感(这我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诗人似乎成了社会上最底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最粗俗、最庸俗的人。新的诗歌创作更为倾向的是:用比较口语话的语言记述一个生活片段,一个十分常见的场景,表达一种状态。而这些片断、场景、状态常常是庸俗的。甚者,什么都不用表达,仅仅只是想说话而已,仅仅只是逗你玩而已。

于是,诗人便“庸俗化”了,诗歌便形式化了。

当然,我上面这些描绘是有很大偏差的,因为还是有很多形态,诗人还表达更广的范围,只是我远远没有理解而已。


记得2002年我本人刚开始写诗不久的时候,阅读那些新的所谓的先锋诗歌时,感到十分地不适应,感觉自己心中刚刚建立的宏伟的诗歌大厦摇摇欲坠。我明白写那些诗的人其实都受过很好的教育,不少甚至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这样很有实力的文科学校的文学专业毕业,还有一些甚至是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如果要说他们连话都不会说,他们没读过那些传统的经典的著作我自然是不会相信。何况他们在发表自己的宣言的时候,那些话语虽然也是挺先锋的,但怎么也是“文绉绉”的,一看就是读书人。

于是我只能这样解释:他们这么写是包含了他们的理念在其中,只是我不明白罢了。

这对我而言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困惑,这个困惑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只是到现在在赵丽华事件之后,我才明白原来社会也还远远没有接受这样的诗歌,甚至一些诗人、学者也不能接受。

我不知道这样的诗歌形式的存在有没有良性发展前途,是不是畸形,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我不能断定,因为我预见不到社会、文学的发展趋势,也因为诗歌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着“先锋”,而人们接受“先锋”需要一个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我仍然要提出自己的怀疑与观点:

1、“后现代”诗歌已经进入中国,但是,中国的社会状态已经达到了西方意义上的“后现代”了吗(甚至,已经达到“现代”了吗?)?“现代”大约指的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物质文明对社会稳定、和谐状态的一种破坏,对人类精神、信仰的一种摧残。“现代”写作则是一种“精英式”写作,作家站在社会、人类之上或者之外,冷眼观察社会的不和谐。这种写作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写作,倾向于内心,倾向于自我的精神状态。而“后现代”则具有一种多元性,是分散的,破碎的,没有标准,没有统一,没有主题,没有意义、没有教化,没有崇高。作家此时属于人民内部,和人民同吃同住同娱乐,没有那么多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大众化的诗歌消费(以上均属非专业臆断)。

的确,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标准也逐渐动摇,更是不再有共同的国民信仰。但是我怀疑,人们的意识形态似乎还没有达到之前西方最发达国家的那种混乱、破碎状态。何况西方一直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不同于我们中国的家庭、族群、集体、社会的整体意识,我们的价值观其实如今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虽然我们如今也崇尚个性,但是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消失一些我们基本的观念和标准,我们对一些事物还是能够给予比较统一的是非评价。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存在这样多的“超前”意识的作品呢?难道那么诗人们真的已经达到了(或者看到了)一种生活十分混乱或者已经丧失价值观的状态了吗?如果真的如此,我也怀疑那只是少数人少数时候的生活状态。毕竟,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虽然他们的生活很有压力,但也不是一种混乱到“破碎”的状态,也不是一种混乱到价值观可以瓦解的状态。那么,是不是应该这样说:诗人们除了关注这些状态之外,也关注到了“先锋”自身?

然而,在我写完这段话之后,我却想起刚才遇到的一件不太“雅”的事。在厕所蹲位前的门上,有人写了一句话,大约是这样:“我需要突破,在我20岁的人生!”在那样的地方干那不雅的事的时候忽然看到这么一句话,我突然感到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当然,黑色幽默属“现代主义”了)。这样的主题对于一些诗人来说大概又可以作一首好诗了。

于是我又开始怀疑了,到底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足够”的变化,还是已经变化很大了,只是我们迟钝的心没有感受到而已?对于我们没有广泛感受到但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便不能接受,甚至怀着批判的态度。

那么,我们的社会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存在着呢?我们诗歌中所出现的形式仅仅只是出于对西方的刻意模仿,还是真的完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呢?或者二者兼备,借鉴他们“先进”的方式表达我们自己的状态?

2、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类型的诗歌的生命力有多长,但是我仍然禁不住要这样怀疑。我感觉到,似乎从许多这样的诗歌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干涩的形式,而没有内容。当然,这或许正是他们追求的,也正是这种“主义”的特点之一。但我不禁疑惑:难道我们真的到了一种不需要精神思考,不需要信仰,不需要崇高的时代了吗?虽然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物欲横流,统一性、标准性和一些伦理道德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丧失,物质性极大地凸现。但我不能想象任何时代人类可以只要物质生活,而不要教育,不要意义,不要思考,不要美感……至少我们现在的社会不是如此。

有人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这就决定了人会不断地追求物质生活。但是我想:人在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方面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精神文明会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虽然物质常常会遮盖人们心灵的眼睛,但是,那并不表示完全抹煞了精神的光芒。

其实应该说得更确切些:这种“后现代”在历史的潮流中终会有消声匿迹的一天,但是它能不能经过一个如同“现代主义”那样的高峰,那样的辉煌之后再渐渐沉寂呢?这种形式是不是有不真实的夸张的性质呢?至少在中国疑是如此。

只是,我作为一个摄世不深的学生,对待社会的观察远不深入,对待社会现象的思考远不深刻,因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底气,不敢以过分肯定的语气来说。只能留待大家的批评与一段时间之后的再思考了。

3、我并不反对这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尝试。但是,我反对的是:动不动就高喊“打倒××”等等口号的那些流派或者“主义”;反对那些重视新形式而鄙夷旧形式和“旧”作家的人们。艺术和艺术作品是常青的,一种新的形式或者“主义”并不会抹杀那些“老派”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光芒。并且,多个“主义”常常是并存的,因为社会的变化发展其实并不是瞬间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都有“坚守”那些旧有形式的艺术家们。这些形式的守旧、这些表达方式的“落伍”却并不影响他们取得成就,并不影响他们被社会承认。只是,新的并且合理的方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它的好处并接受,过于“落伍”也可能会造成自己本时代的状态、本时代的思维与过去时代方式之间的冲突,从而丧失一种或许很好的表达方式。

但是我们是没有理由鄙夷前辈的,更不要希冀去瓦解他们所贡献给世人的成就(除非我们过去的眼光相对不准确)。即使在那些发达西方国家,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超前我们几十年,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文学却也并没有出现一种完全先锋于我们的状态。文学或者艺术的方展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因而,我的观点是折中的。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不一定需要最先锋(似乎有些人是伪先锋,他们便是为了先锋而先锋),但是也不应该太落后或太流俗,因为艺术家是需要敏感的,你需要关注时代的进程,需要关注时代的变化。这样你的作品才能更有时代特点,也更有生命力。

4、另外,说些有点题外的话。我有理由相信,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诗人们也是急攻近利的(那些似乎是刻意追求先锋而写出的诗歌又没有实质的诗人也与此有关)。前两天看到一篇诗人多多的访谈,他的一首诗大约要写一年!前后修改约70次左右(当然,这样他就是多首诗同时写)!一句话没想好他就不会让它落于纸上,于是一句话可能会在他心里酝酿很久。70年代初他开始写诗,那时他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我认为。绝对不逊于不少名诗人),但是他并不急于发表,一直到10年之后,他已经过了30岁才发表了第一首诗。访谈中他还提到海明威,可以将一篇中篇小说修改50次!

试想: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点?!虽然有些人可能更喜欢李白式的一气呵成,不喜欢修改,而且这样似乎也更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相适应。但我还是倾向于一种“慢”的对待诗歌的态度。不要为了急于完成一件作品,或者为了发表换取点什么而使你的作品批量出售。诗歌的本质毕竟还没有彻底改变,好的作品仍然是需要用心营造的。

当然,诗歌发展到具有“快餐”性质,我也不感到奇怪。这或许是一种短暂的病态趋势,更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我依旧认为:你还是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对得起自己真正的理念,那么不管别人是否承认,至少你的精神是值得嘉奖的。另外,我也不希望看到人们随随便便就说:这样的东西我也能写。其实有时候可能无知的是你,因为你可能并没有理解作者的想法,你也并没有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踩访我的博客,多多指导。谢谢!
http://blog.sina.com.cn/u/1211886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发展到具有“快餐”性质,我也不感到奇怪。这或许是一种短暂的病态趋势。

有同感。理解并支持真情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2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