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97|回复: 9

误读光头笑脸《秋的背面》之后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虎头

闲来无事,昨天无意中看完了该论坛挑战者156期临屏诗赛的全部作品,感觉这个论坛即兴写作的作者,水平比较高,有不少好作品。但我想要说的,是17号作品。在风格以及用意上,都显得特别,说这首特别,当时也主要认为跳出了一大堆言情 (爱情、亲情、友情) 作品的范畴。现在,又读了一遍(包括又读了一遍其他参赛作品),感觉我当时多处误读了17号作品的原意。这是我感到非常难堪的事,因为一旦进入这首诗的入口,就非常容易理解,一点也不晦涩,而且个人认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因为误读,我也由此想到,读诗并非是读准几个中文方块字,关键是要调动自己拥有的知识能量,争取达到一首诗的高度,就比较容易进入诗体。理解,在这时便成了一种品味。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个人感慨比较深刻,有想写下来的冲动。所以,在这里以资笑耳,谈谈对17号作品的几点读后感:

一、粗读

17号:《秋的背面》



寄居于甲骨占卜的颂辞中
秋在秋的体内,默认文明背影的消长
辉煌深处,打马经过的道德之道
和论语沉浮的庭径
原教旨也许等于几块修肉和五斗米

不同教区的同一个笑话里
与石油大亨握手,即刻默认了一堆肥胖的意识
只是,路过收获的拐角处
偶然遇见隐藏在脂肪内的秘密
有人秋后决定
主动改变之乎者也的食性
包括改变黄土的色素和鞭长一米的信仰

这种可能的臆断,产生了两个结果
在某个教区,一次诗歌的尖叫
在金秋的狂飙时节
有位矮子决定一脚踢开古老的门扉

而在另一个教区,背负沙漠干旱的渴求
决定嚼蚀远东的一捆竹简,包括
《史记•陈涉世家》
以及《孙子兵法》,攻其不备


粗读这首《秋的背面》,直觉作者胆子比较大。比如,这首诗中涉及“教区”这词,“原教旨”、“不同教区”、“某个教区”、“另一个教区”等,这是我感到比较特别之处。再一个让我感到特别的是诗中的实用主义色彩。比如,“原教旨也许等于几块修肉和五斗米”、“与石油大亨握手,即刻默认了一堆肥胖的意识”、“《史记•陈涉世家》以及《孙子兵法》,攻其不备”等。然而,这两个特别之处又显得特别的矛盾,当然是宗教与实用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或者这一现象,我认为在这首诗中形成了必要的冲突。比如两个不同的教区,一个禁锢一个开放,一个贫一个富,而且贫富的秘密一经被发现,就会出现如作者所说的“改变”。从这个角度讲,这首诗已经跳出我的阅读习惯,因此显得特别。

当然,这诗中也有几外不太明白。比如中间一段中,“一次诗歌的尖叫”指什么?什么是“在金秋的狂飙时节”?在这里与上、下文意相较不甚明白。明明是指与大亨握手默认了肥胖的意识,发现了脂肪内的秘密才要改变现状。可突然来个“诗歌的尖叫”等内容,好象在意思层面上断了,只是在最后一段才又接了上来。这是我当时粗读的感觉。没有完全明白,我不认为是本人水平低,我大多数时候是认为作者没有写好或乱写造成的,而且让人读不懂是现代诗至今没有克服的“通病”。

二、细读

重新细读之后,感觉我误读了这首作品,因为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让人惊叹。也许当时看了大部分作品,大多是离自己很近的容易理解的作品,读到17号作品时,这种近距离的视角并没有消失,甚至加固了近视角的思维定式,造成误读。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详述。我仔细品读后,认为作者是用诗的思维,向我们诗意的表述了“9•11”事件产生的文化或者宗教冲突的一种可能的原因。这种可能的原因,自然让读者思考。我想从三个方面对我的理解作个分析或求证:

1、对几个关键词句的理解。本人认为诗中有几个关键词,关乎整首诗的内核。能正确理解这几个关键词,这首诗的骨架就出来了。个人认为,这些关键词有“几块修肉和五斗米”,“一次诗歌的尖叫”,“攻其不备”等。我才疏学浅,就对这三处关键词的意思作点猜测。

1) 几块修肉和五斗米

这个关键词句来源于一段的尾句“原教旨也许等于几块修肉和五斗米”。原教旨无疑是指诗中第一段落中的道德和论语。道德,最初来自老子的《道德》,汉末张道陵在巴蜀创办五斗米教,入门五斗米,尊老子为祖,捧《道德》为经,即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论语是孔子的语录集,孔丘办学传儒学,学费就是几块肉。修,古文即肉,腌肉一类。为此,这个关键词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提示,物质是基础。

2) 一次诗歌的尖叫:

理解这个关键词,主要是找准时间。作者在这里,锁这了一个特定的年代:1976年的清明时节,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经历过那年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些墙壁上的“尖叫”-------天安门诗抄。有人说,天安门诗抄,如一声惊雷,唤醒了一群沉睡的灵魂。随之,1976年的金秋,“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所以,这个关键词的准确理解,第三段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可我当时,是近视眼,只从身边寻找答案,没有跳出来。

3) 攻其不备:

这句之前,往往被读者忽略的一句,是“背负沙漠干旱的渴求  决定嚼蚀被远东的一捆竹简”。这句的核心是“远东”。远东指支那,即中国。由此说明,第四段中来自“沙漠”的“另一个教区”,是“远东”之外的国度。沙漠,很容易让人想到中东,想到石油半岛。我们来一个链接,在七十年代的中东,发生了什么?: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在美国等列强的帮助下,以色列打败了包括埃及、叙利亚等伊斯兰国家;随后的几年中,巴以冲突不断,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1978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1979年萨达姆带领复兴党在伊拉克执政……这个链接,应该清楚,三十年前种下的后果,跟题目“秋的背面”紧紧相扣。2001年秋天,在美国纽约发动了“9•11事件”,造成许多平民死亡,震惊世界。这个事件,无疑是kong bu分子所为,但这个事件是有原因的。这里,作者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攻其不备”,主要是提出kong bu主义分子制造事件的隐蔽又残暴的手段。非常明显,这个关键词所预示的一个结果,与前一个结果,正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热点,或者两个轴。

2、作者原意的佐证

1)156期临屏的时间是2006年9月11日晚,正好是“9•11”事件五周年整;

2)156期结果公布后,这首也沉之大海。但作者贴在挑战者版面的题目是“156期:9•11历史侧面的文化断想------秋的背面”,成为我理解的佐证;
(原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amp;extra=page%3D2)

3、综评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是对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事件”的一种追根溯源的“文化断想”。这里的文化,可以借读为精神的、宗教的、文明的一种冲突,是对这种冲突产生的效果的一种诗歌形式的表述方式。

非常明显,这几个佐证,多少说明我的细读是基本准确的。其实,虽然写的是“911”事件,但作者的真实目的和最终用意仍然在中国。作者要警示我们,“9•11”事件,不仅仅是中国之外的事件,也决不是与中国无关的事件。所以,整首诗,每字每句,都饱含着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如果你或你们读懂了,就会领悟到作者这种去“小我”而显“大我”的心灵震憾力量。

三、浅评其艺术性

最后概述17号作品的几个特点。在艺术处理上,作者利用了递进式铺垫方法,从古至今,层层推进。诗中第一段的轻转折,第二段的硬转折,以及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对比性大转折,都形成紧密的递进关系。而且全诗借用中国古代文化以古寓今,以古为镜,但在处理上很有特色,绝不说明,点到为止,而整首诗的递进方式又让读者产生思维惯性,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同时,诗中采用了多线条内在呼应的关系,加强了艺术效果。如“秋在秋的体内,默认文明背影的消长”,与“改变黄土的色素和鞭长一米的信仰”,以及与“背负沙漠干旱的渴求”,都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都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首句中“寄居于甲骨占卜的颂辞中”以及“辉煌深处”的历史情结;再比如,“原教旨也许等于几块修肉和五斗米”,与“与石油大亨握手,即刻默认了一堆肥胖的意识”,以及这种物质基础的诱惑,让人产生符合逻辑的判断:文革把国民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以及在列强的奸淫下,宗教冲突在中东裂变和异化。

总之,即兴写作就能写出如此厚重的作品,有灵感成份,但最重要的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果。我还没有能力指点这首诗的弱点,而且,上述也只是我个人的解读。贴出来大家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写于2006年9月12日
修改于17日(因前几天有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9-2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贴到理论评论版了,没人回复,现发这里,请大家猛砍几刀,也请作者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得非常到位,挂起来,推荐给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好评好!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认真的评论。辛苦了。建议精华鼓励。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理论在经年以后是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从搜索中才发现虎头兄对兄弟劣作如此尽心细评,感激不尽,想起四年前在成都的书院街喝的情景,真是让人眼泪汪汪的,老兄还好!?还能酒否!!!偶的电话已经变成13981911993,到蓉一定啊,念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枫 于 2006-9-20 23:48 发表
十分认真的评论。辛苦了。建议精华鼓励。问候

好评!精、细、深!同意蓝枫的意见,加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3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