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比较认真地看过几个名人的传记,弘一大师、张爱玲、徐志摩还有切-格瓦拉的,以及后来看到印有格瓦拉头像的衣服常常出现在街头时尚青年的身上,格瓦拉去世后,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代表符号——革命的反抗与斗争、信仰的追求。
欧文-斯通是美国近代一位比较有名的传记作家,他的一生写过二十五部传记小说。之所以引起我对他的注意,只要是因为现在手头上的几本欧文—斯通文集“序”里面对他简短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文集上印着的欧文头像白发苍苍,笑容可掬。他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辛,做过许多工种维持自己的生活与学业。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写剧本开始的,以后转向人物小说的创作。
序里介绍传记在我国一向归向史类著作,后来传记作家越写越精致、生动,讲究文学性,才有“史传文学”之称。对于传记作家来说,始终面临一个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欧文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他在史实的基础上虚构人物的对话,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传记中最为突出最有代表的是《梵高传》,正式的传记总是追根溯源、发掘宗谱,至少从传主的爷爷奶奶那一辈写起,然后传主呱呱坠地。斯通呢?他喜欢选择传主青少年时代具有戏剧性的生活转折点下笔。例如,《梵高传》开始时传主已经二十一岁,他爱上房东的女儿,也以为她一定爱自己,但碰了壁,他从热烈的初恋跌进失望的深渊,从此离开伦敦,放弃收入稳定的职业,自我“下放”基层,走上“农民画家”的不归路。对于梵高的这些经历,一般人多少也知晓一点。众所周知,他的画在他生前并没有名气,而是在他死后才得到推崇的。我觉得斯通从梵高的这个时期开始下笔已经足以。
斯通是懂得绘画艺术的,一般的绘画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斯通看了一次梵高的画展,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去研究梵高的生平.但是梵高生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除了给他弟弟的一些信件之外没有留下其他书面材料.斯通只好"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梵高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正是因为斯通的亲身体验,才发现梵高悲惨的一生,他走进了梵高的内心世界,写出来的<<梵高传>>才能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这只是斯通写作的一个小例子,更多的时候他为了寻找第一手材料,大量地查阅史料,走访传主的亲友,借阅传主的笔记,通信,证书,各种文件与原稿,凡是在传主的人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他走一一寻访.并且亲自考察传主当年踪迹所至的许多地方,单是写<<弗洛伊德传>>就花了6年时间.
从这里我才了解到作为一个传记作家,要想写出一本传世的传记是多么的艰辛.斯通深深懂得:写人的成功,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结果,而是追求和探索的过程.我想我们看传记文学,只有站在这些文化名人的高度,才能对比.看清我们今天的现实,从而奋起直追,成就自己美丽的人生.
认识欧文-斯通,让我也重新认识了读人物传记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