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76|回复: 2

诗·酒·琴·剑(庖丁解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1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如下:


春天说来便来
河源上的冰又瘦了
牵牲口的人二犯桃花
卜甲说唯一的救赎
是穿过峡谷往东
找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
就是你的归宿
肚里的孩子与不擅游吟的你
一模一样

她的褴缕是你前生的错
这一世你要甘于这样的生活
要放弃城市的腐酸气息
做一个淡泊的男子
学会耕田放牧
闲瑕铸剑
赶在梅雨前面生好火
邀请自己刚刚出世的骨肉

酒肆里沽酒
垂钓柳溪
把之前河上的浮云忘掉
砍下桉树
搭一条木桥
邀请三两只早莺
晨昏的步伐慢得正好
让你有时间缝补创口

同时把你游历山川的轨迹
收到儿孙看不见的地方
偶尔村东听书
那个目盲的女子
不弹琴不赋诗,只识
流泪舞剑
经过身边的时候
要仔细那驳落的锈色
迷了你眺望的眼

——穿过尘埃《归田记》

《归田记》不妨看作是一首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叙事诗,它的整个故事脉络很容易就可以理出来:厌世——归田。可能比较简单,但诗歌毕竟不同于小说,诗歌摒弃了小说的丰满情节和宏大叙事。所以在叙事上诗歌采取的是跳跃式的,或者说是蒙太奇式的分镜头,然后通过语言粘连,形成一个小而精巧的故事拼图。尘埃的古文底子,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厌世是归田的前提。厌世不外乎三种:其一,仕途遭挫人生失意。其二,婚姻破裂幸福无望。其三,追求自由生活。我以为《归田记》的主人公兼具前者和后者,从“找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就是你的归宿/肚里的孩子与不擅游吟的你/一模一样。”这些诗句,我们基本可以排除不是婚姻破碎。如前所说,作者设定了几个分镜头式的生活场景。如耕田放牧,沽酒,舞剑等等,我从中提取出四个关键字:诗·酒·琴·剑。这几个关键字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此,我一一加以解说。

首先是诗。一般我们称之为田园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魏初,其实也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田园诗。它只是单纯描绘了自然景观,没有倾注作者本人的人文关怀。真正的实践者,出现在东晋,也就是田园诗的鼻祖陶潜。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也使一部分士大夫产生了厌世情绪,从而归田隐居。陶潜写作的田园诗有三十首左右,其中《归园田居》历来为后世传诵。据我猜测,尘埃的这首《归田记》,主人公的身份似乎若有所指,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一种主观意愿罢了。自陶氏始,后人纷纷仿效,田园诗以其清新自然的笔风,不假修饰的天真,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传唱至今。

关于酒的起源,有仪狄和杜康两说。在此我不作考究。总之诗人好酒这个没有疑义。从魏晋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再到唐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诗与酒从来都不曾分离过。有外国研究者将意识形态一分为二:酒神型与非酒神型。中国知识分子属于非酒神型,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中正平和之气,知礼克制。而非酒神型的狂放,迷醉。我认为有一定道理。“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虽然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但孔子的影响至今还在。在《世说新语》中有关酒的记述颇多,庄谐杂出,读者有兴趣可找来一读。

归田的生活是清闲而自在的。除了饮酒作诗,音乐以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同样赢得了文人们的痴爱。音乐在古代最直接的载体便是琴。中国古琴文化二零零三年已经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牵牲口的人二犯桃花/卜甲说唯一的救赎”。“卜”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算命。在古代是非常盛行的,大至国家小至农家,凡事都要“卜”上一卦,以示吉凶。琴最早也是一种“巫术“的法器。琴的创制年代至今未有定论,但在周代以前这是不容置疑的。历经春秋战国和两汉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趋近成熟。嵇康以《广陵散》一曲名世,陶潜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更有一个更为美丽和玄之又玄的传说来印证。据传陶潜有一张“无弦琴”,这几近禅的意味。宋人朱长文在《琴史·叙史》中说:“夫琴者,闲邪复性,乐道忘忧之器也。三代之贤,自天子至于士,莫不好之。”可见,琴在古代非常普及。琴成为归田者乐道忘忧之器,与诗酒融为一体,构筑生活的完美。

文人往往“手无缚鸡之力”,那么沉重锋利的剑,似乎不应该出现在文人生活中。事实并不如此,“剑胆琴心”四字可说是古代文人的真实写照。在盛唐以前,社会还处在动荡和野蛮之中,政权的频繁更迭使许多文人士大夫卷入了战祸。“徐/应/刘/陈,一时俱逝。”(曹丕《与吴质书》)就连退隐山林的嵇康最后也不能幸免于难。于是剑成为文人的佩带之一,文人从戎也屡见不鲜。初唐时文人并不以文章为荣,反而以出塞报效国家为重。李白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郎》,“壮心愤,雄心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这些剑诗雄奇浪漫,不但没有书卷气,反添壮气。剑退出文人生活,我估计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只是个人之见。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莫邪干将铸剑的传说了。《烈士传》记载:“楚王夫人于夏夜纳凉,把铁柱,心有所感,遂怀孕,产一铁;王命莫邪(人名)铸双剑”。文武向来是并行的,文人以外在的笔铸内在的剑,殊途同归而已。

以上草草勾画,甚是粗疏,仅供管窥。《归田记》描写的绝不是现实生活,它表达了物欲社会的人类,在面对消费,功利,虚情的现世,所作出的退避态度。他“要放弃城市的腐酸气息/做一个淡泊的男子/学会耕田放牧。”这是臆想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要去归田退隐。所谓“大隐隐于市”,追求“人的自然化”,才是一个诗人入世的积极意义。最后我引用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总结文人归田的缘由:“它可以替代宗教来作为心灵创伤,生活苦难的某种安息和抚慰。这也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失败或不幸之后,并不真正毁灭自己或走进宗教,而更多是保全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而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后记:这是我用笔名百合梦雪在榕树下平民诗社发表的解诗之作,此文已经被选入《平民诗歌选刊》创刊号,发在这里。先睹为快。也请方家批评!李双鱼 ,2006年8月11日于深圳。
发表于 2006-8-1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诗歌纳入传统文化的视野中进行阐释,写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长河落日

此文应该说是有说史的意思。欢迎朋友们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