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76|回复: 22

古代女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渊远流长,文人墨客代代层出不穷。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诗人中以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但在为数不多的女诗人中却不乏象蔡文姬、李清照这样的大家,为我们留下了大批脍炙人口,至今仍流传不绝的优秀作品。
卫庄姜
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位女诗人了。她是齐国东宫得臣的妹妹,嫁给了卫庄公,故名“庄姜”,《诗经·国风·卫风》中的名篇《硕人》就是描写她当初嫁到卫国时的情景的。说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而对她的相貌则用了白描的手法——“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形容美人的辞藻后来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评书中的《美人赞》,近代的武侠小说中也常常用到,至少黄易在《寻秦记》中就一再地把手称为“柔荑”。
这位美丽的贵族妇女,生活却很不幸。因为庄姜“美而无子”,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之女厉妫,生孝伯,不幸早死;再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生公子完;又与“嬖人”生子州吁。庄姜将厉妫与戴妫视同姊妹,将公子完视如己出,后公子完之母戴妫亡,完被立为太子,后来即位为卫桓公。但卫庄公却更加宠爱与“嬖人”所生的州吁,《左转》记载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虽经石碏劝谏,庄公却未听从。后来庄公死后,州吁弑兄自立,最终被卫人所杀。
州吁在弑桓公自立后,将桓公母亲的姐姐厉妫遣归陈国,与厉姒情同姊妹的庄姜为她送行,写下了后来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

诗经·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1]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2]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3]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4]

【出处】:
中华诗词-先秦-诗经

【注释】:
[1]差池:音词池,参差
[2]颉:音结,上飞。颃:音航,下飞
[3]仲氏:少女。任是姓。只:助词
[4]勖:音续,勉励

永隽按:关于“仲氏任只”,我见到的另外一个版本的解释与此不同。《诗经鉴赏辞典》认为“仲氏”指的就是被送归陈国的戴姒(应为厉姒。《史记·卫康叔世家》“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死。陈女女弟亦幸於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完母”即戴姒,可知在公子完即位为桓公之前其母戴姒已死,而庄姜赋《燕燕》时在州吁弑桓公自立之后,送别的当为桓公的姨母厉姒),而“任”并不是姓,而是称赞“仲氏”美德的形容词。又,《诗经全译》(金启华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对该句也有类似的注释:余冠英:“仲氏,弟也。诗中于归远行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朱熹:“以恩相信曰任。只,语辞。”我个人较赞同这种看法。

从此之后,“燕飞”就成了送别的典型场景之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看燕燕,送归妾”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而“燕燕于飞”也开创了将物名叠用作形容词的先河。



找到了一张李清照的图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本帖最后由 红茶梅子 于 2006-8-11 00:45 编辑 ]
发表于 2006-8-1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这是好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居简出 于 2006-8-10 21:50 发表
妹妹,这是好文呢...




深居简出的速度非同一般呀
我刚发的贴子就见你回复了
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茶梅子 于 2006-8-10 21:56 发表




深居简出的速度非同一般呀
我刚发的贴子就见你回复了
谢啦

妹妹,是你太有吸引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子把古诗都掘地三尺了,挖出好多漂亮宝贝啊,佩服,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梧 于 2006-8-10 22:21 发表
茶子把古诗都掘地三尺了,挖出好多漂亮宝贝啊,佩服,学习了:)



哈哈
谢啦
不过对你的称呼
可有点不习惯
如果叫我梅子
可能我就不觉得别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谢谢大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手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8-11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文姬也相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文姬,




名琰,文姬是她的字,陈留人(今河南杞县南)。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不但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而且是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教养,蔡文姬学会了诗文辞赋、书法音律,博学多才。一天晚上,蔡邕在黑暗中弹琴,拨断了琴弦,蔡文姬一听,便说这是第二跟弦断了。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猜中,又故意拨断了第四根琴弦,文姬听后,又说出这次断的是第四根。蔡邕这才相信女儿对琴音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不过,历史上的才女蔡文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幸与坎坷中度过的。

汉灵帝时,蔡邕上书批评时政,得罪了专权的宦官,被流放到朔方(北方)。此时蔡文姬年仅两岁,也成为罪隶,与父亲家人一起充军。九个月后,蔡邕虽然得到赦免,却又害怕宦官陷害,只得逃亡到江南会稽等地,达12年之久。幼小的蔡文姬一直跟随父亲过着不得安宁的流亡生活。16岁时,蔡文姬嫁给河东人(今山西夏县)卫仲道。不料婚后不到两年,卫仲道就死了。蔡文姬因身边没有孩子,只得回到娘家。

汉朝末年,军阀董卓专权,蔡邕被胁迫利用,董卓被杀后,蔡邕也受到牵累,被收监治罪,死于狱中。蔡文姬当时不在长安,不知老父已经亡故。这时,天下大乱,汉献帝想借外力消除内乱,派人到南匈奴请兵。南匈奴趁机派兵打到中原,大肆掳掠抢劫。蔡文姬跟随难民四处逃亡,后来为乱军所虏,被迫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

南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大不相同,蔡文姬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十分忧闷痛苦,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回到父母之邦。每当春天来临,南匈奴所在地仍然冰天雪地,狂风怒吼,她常常独立风雪之中,遥望南方,思念故土,每当有客从南方来,她都迎上去询问一番,希望得到家乡的消息。

                                   文 姬 归 汉
蔡文姬流落南匈奴期间,中原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中原处于恢复和发展之中。曹操和蔡邕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因蔡邕没有儿子,一个女儿又流落在南匈奴,就用汉朝名义派使者携带金璧厚礼到南匈奴,要把文姬赎回来。

得到这一消息,蔡文姬真是悲喜交集。此时,蔡文姬在南匈奴已经生活了12个年头,有了两个儿子。左贤王虽不反对文姬离开,但按匈奴习俗孩子不能带走。作为一个母亲,要抛别尚未成年的孩子,不能不说是一件撕心裂肺、极其悲痛的事。但是,归汉是她多年的愿望。回去,不但可以消弭12年里远离故里、思想怀旧的痛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一展才华,“中郎(蔡邕,蔡邕曾任中郎将)有女能传业。”经过反复考虑,她终于打点行装,回到了中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故事的来历。

蔡文姬回到家乡,已非旧时景况。连年战乱,家人亲戚大多离散,城郭荒芜,庭宇凄凉。她形单影孤,悲伤感慨,痛不欲生。曹操知道这些情况后,很是关心,替她作主,让她跟屯田都尉董祀结了婚,为她的生活作了安排。

曹操深知文姬才华出众,有一次对她说:“你家先辈藏有不少书籍故典,不知是否还保存着?”文姬回答说:“亡父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多卷,几次遭难,不是焚毁,就是失散了。我到是还能记忆其中的四百余篇。”曹操说:“很好。我可以派人到你家纪录抄写。”文姬表示愿意自己抄写。她回家后,凭着自己的记忆,细心地把所记得的书篇都缮写出来了。据说,后来呈送给曹操的书篇“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不仅书法很好,而且记忆力强,聪慧惊人。

当生活稍稍安定以后,蔡文姬回想起自己颠沛流离、抛别亲人的不幸遭遇,感伤家世飘零,追怀往昔,慷慨悲伤,禁不住拿起笔,开始了自传性的文学创作。

                                   悲 愤 诗
现在流传下来,并可以断定为蔡文姬所写的作品,有见于《后汉书·列女传》的《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其中五言《悲愤诗》是中国历史上由文人创造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

《悲愤诗》共108句,540字,可分为被虏入胡、别儿归国、还乡再嫁三个组成部分。全诗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十分丰富,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当时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气氛。

在“被虏入胡”部分,作者从汉末董卓之乱写起,诗中写道:

(董)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回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应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幸,乃遭此厄祸。

蔡文姬挑选罪惨绝人寰的一个场面,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以董卓为首的一群极端凶恶的豺狼,利用胡、羌作战残杀掳掠汉地人民的万恶罪行。这中间最精彩的描写,当时贼兵辱骂俘虏的几句话,口吻毕肖,活生生地刻画出贼兵一副狰狞的面目和蛮横的嘴脸。

在“别儿归国”部分里,作者把自己热爱汉地的感情和母子之爱这两者间的矛盾,深刻细致地描写出来了。诗中写道: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何所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今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摸,当发复回疑。

蔡文姬对将要归汉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以及骨肉之情难舍难分、去留难决的无比痛苦的心境作了深刻的描写,至今读来仍然真切感人、崔人泪下。尤其是“别子”一段的艺术描写,最为动人,感情真挚,而且挖掘的很深。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和真实的感情,是写不出这样动人的作品的。

在“还乡再嫁”部分里,作者叙述了归途及到家后的遭遇。把战后的荒凉渲染得十分透彻。

总之,《悲愤诗》即可补充史料之不足,也能触发读者的艺术想象,是一篇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杰作。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称赞该诗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抒情诗”。作品深受汉代乐府叙事诗的影响,语言浑朴,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丰富了建安文学。

除了《悲愤诗》以外,相传传世的古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也出自蔡文姬之手。当然,蔡文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不仅因为她拥有卷帙浩繁的作品传世,更因为她的作品中所凝注的爱国主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蔡文姬的事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在民间广为传诵。郭沫若曾于1959年写下话剧《蔡文姬》,突出地表彰了这位古代女诗人的优秀品格和卓越才华。

[ 本帖最后由 红茶梅子 于 2006-8-11 1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贴不上来
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子,有图片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百事可为 于 2006-8-11 10:49 发表
梅子,有图片呀~!




可是蔡文姬的就是贴不上
郁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