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393|回复: 21

探讨——150期临屏获奖作品若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讨——150期临屏获奖作品若干

下面一首诗是南窗飘雨的亚军作品。
其实这一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中国式的艾米利·狄金森,似曾相识。
以从容、朴实、款款大方的语言打动人。

《七月背后》

七月背起滚烫的额头
一路小跑把蝉鸣丢到身后
嫩生生的八月,稀拉拉的头发遮不住
小村午后
农田咧开十万条嘴角
雨和汗,是庄稼的不同咸度的渴慕

温度,降下来还要些日子

乡卫生院的医生这样说
乡卫生院的树这样说
无可奈何。无风的时候
气喘吁吁吹不动几片叶子

发烧的孩子昏昏入睡
他的父亲在门外
跺着焦躁的尘土
背后,一条水涔涔的脊骨六神无主

[白角]:有关七月的题目实属醉翁之意。这一首利用笔触的轻松,反衬整个七月的沉闷。而它的清淡和简约,似乎更适合当前的天气,也不存在什么复杂的手法。只是一种单纯的白开水式叙述。通过肉体上的直观词给读者传达了很多。如“温度,降下来还要些日子”,“雨和汗,是庄稼的不同咸度的渴慕”等,其余的就是拟人化推波助澜的效果。这一首大致是三部分。前部分是状物实景,即开头所见的一系列有关“蝉鸣”、“农田”、“小村”等的描写。中间部分是虚景偏多,兼附实景,实现了虚实融合,如“医生”、“树”等通过动作“说”建立起来的并列关系。结尾一笔又落到实处,具象的关键点,“父亲”与“发烧的、昏昏入睡的孩子”。作者先利用词汇的活动给与句子恰如其分的身份,再使得全篇成为完整的拟人体,做得可谓细致。也因为写起来轻松,路数很宽,给人的亲切感、包容性虽有局限但也同样恰如其分。而这一首绕开语言纠结的问题,直接上手白描,结尾的留白把前篇积攒的情绪空出去。“背后,一条水涔涔的脊骨六神无主”这句是全诗的重头戏,最后拉开的距离,把读者大胆地融进去,打破前面平静的僵局,结尾既是哑然,又充斥着激突。从而使这一首,更立体、更具有雕塑美。


下面一首是云梦心曲的亚军作品。
这一首中呈现的模糊状态,徘徊于象征与新月派之间。
具有跨越性、跳跃感,画面感强烈。

《七月背后.雨还在下》

窗外   
淅淅沥沥的雨在下
一只蝴蝶找不到天堂的路
在季节的窗口伫足  
瑟瑟发抖
五脏六腑都在抽搐

七月的背后   
一羽风逝的蝶翼飘在我的胸口
想到它蜕化成蝶的痛苦
翩翩起舞绚丽多姿
用壮美的青春拒绝丑陋
我感觉到了它的呼吸

雨还在下  
那是从天堂流下的泪珠

[白角]:这一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大回环”。首尾出现的“天堂”是由“蝴蝶”的一系列动作完成的。在通过对“蝴蝶”行为的展开、联想与夸张之后,从而达到效果。令人举棋不定的是,这只“蝴蝶”的作用,可以有两个切点。第一个,“蝴蝶”作为第三人称的引子,为了丰富画面,完整文本而存在,实际目的是为了将整首诗歌串联起来,完成循环;第二个,“蝴蝶”作为象征,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象征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状态,自然也可以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但前提是,必须具备两个方面,带有互斥性和明显矛盾特征的,如施格莱尔的名作《应和》中关于柱子(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与森林的多面阐述。而决定这种性质的,是文本之中对“蝴蝶”的表现。对于“蝴蝶”的描写(显然不是主体,痛苦的挣扎过程才是),确实是挣扎偏多,如“瑟瑟发抖”、“五脏六腑都在抽搐”,与“翩翩起舞绚丽多姿”,“想到它蜕化成蝶的痛苦”之间的无意识对比。从迷茫的开头“一只蝴蝶找不到天堂的路”,作者也布置了“雨”,有意强调了灰暗色调,到结尾“雨还在下/那是从天堂流下的泪珠”的绝望而终,无疑都想传达另一种更剧烈于“蝴蝶”本身的意义。一旦刻意忽略掉“蝴蝶”这个意象本身具有的“神秘、美丽、变化”的本意,从紧进行追究,破坏固有的定式美感,就一定有第二种含义。个人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高一些,且这种表达绝非简简单单止于文字。说回“七月背后”的题目,作为“蝴蝶”上演的舞台,只是一块背景、一块绝好的跳板。给与读者更多的是,由于空间狭窄而造成的心理压抑,从而能使“蝴蝶”的过场更具有代表意义。


下面一首是还是萧萧的季军作品。
这一首在段篇幅内制靠拟人,模仿场景,从而造出的爆裂效果。
具有活力、冲击性和穿透性。

《雨还在下》

我没能走得多远
就被泥泞绊倒
弄疼的,不是身体

雨,还一直下
眨着湿润的眼睛
扑到我怀里
说:别让我这么痛苦地爱你

[白角]:短小的东西一般都不好写,而短小的东西想要成功就更不易。这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定有文章。这一首开头就足够引人入胜。因为具备了一定的陌生化特征,而开头更具备冲击性。其实这两小节的结尾都是有意识制造意外,但又无时不刻都处在逻辑之内。假如开头与第二节之间关联如果不仅仅局限于渲染与接受渲染的框子内就更好了。开头“弄疼的,不是身体”就一直在起暗示作用,使得全篇在这个时候的神秘感最浓重。通过情景掩饰,即“雨”的出现,一笔荡开,进行戏剧化的冲淡,使人通过“雨”和“雨”具有的特性进行强制联想和意义重叠,从而达到推进效果。法国的马拉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在这一点上倒也令我较为熟悉。结尾看上去似乎进行了第二重拟人处理,但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因为考虑到这样做的实际意义,我们把“雨”理解成人更具有说明性。再一次进行重叠之后,读者习惯性地会去寻找“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目标人物,也就是另一个“她”之间的共有特征,比如由“冷”而抽象出来的“冷漠”,由“轻”抽象出来的“轻柔”等等许多,都值得去联系与推敲其中滋味。因此这一首充满推进与层次的小诗歌是具有不低的欣赏价值的。
发表于 2006-8-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哩,吊起来,大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白角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叫评论!俺那叫胡说。
建议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窗飘雨 于 2006-8-2 21:53 发表
这才叫评论!俺那叫胡说。
建议精华。

评的深刻,到位。谢谢角妹妹。
同意南窗建议,加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言。这么潦草,不笑话俺俺就知足了。。问好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角还是这么认真,不容易,要注意劳逸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学写诗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8-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谢红山先生提醒,俺知道了。
最近眼镜片也得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门。问好流浪人。
让你喜欢可不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评论。角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白角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