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威农的少女们》
毕加索是一个美术教师的儿子,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的时候就已经给人与神童的形象。1900年去到巴黎,他就已经掌握了学院派画家所具备的一切技能。他曾经在巴黎画过一些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形象,包括乞丐,流浪者,马戏团演员等。不过这些形象并没有让精力旺盛,渴望显示创造才能的毕加索感到满足,因为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突破西方传统绘画的方法,1906年塞尚作品回顾展对毕加索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这件《亚威农的少女们》通常被视为是立体主义的开端。为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所进行的"形式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观念上的启示和持续不断的动力,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在塞尚的艺术观念以及黑人雕塑的造型手法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但是毕加索在其中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将空间和形体加以扭曲——画面中没有远近透视的空间感,形体是由一些明显的几何形构成的,他将塞尚所说的“将自然概括成圆球体,圆柱体”的认识方法直接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在这幅画上,一块蓝色背景映衬五个裸体女人,蓝色的褪远更使女人的色调显得突兀。一群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坐着的一个女人象戴着面具般,当她转过身来,就象从阴间爬出来的鬼魅,脸容十分可怕。颜色却又象烤熟了的乳猪。最左边一个女人,正拉开赭红色的布幕,为要展示她的姊妹们的菱形身体。她那严肃的表情,侧面的轮廓,简直象极埃及的壁画。中间还有一堆水果。总之,看到这样的画,让人有种恐怖的感觉。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副画,我甚至幼稚的认为,这哪是画啊,这哪是大师的作品啊,简直就是乱涂乱画嘛!在我的眼里,绘画是象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美,象安格尔的《泉》那么动人。当一个诗人把这些形象与亚威农相联系时,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
然而毕加索所追求的是在画中建立了一种新的空间与形体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形体的分解与重构消解了古典主义的形体观, 这副画是处理空间表达人的感情的新探索,透视的空间幻觉让位于两向平面的模糊移动。同时,画面上的人物形象看起来完全背离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他们与学院派画家笔下的唯美化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特别是画面右方的两个形象是受到了非洲面具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看起来显得“野蛮”而扭曲。毕加索的这种尝试,带来了现代主义实践的反美学倾向,也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形式实验”的展开。
注:立体主义就是把自然现象从造型上分成碎片,再把这些碎片镶嵌展现到自成一体的、画布上的、坚实的建筑形体里,从而勾画出一个从许多视角——上面、下面、正面、侧面——看到的空间所形成的机体,这便是立体主义这一新的语言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艾轩印象
——孤独的诗意
题记:歌声渐渐远去, 静静的冻土带,一位姑娘闪烁的眼在祈望着……
《微风轻撩发梢》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师中,我首推的是艾轩,一个有着"深远寂寞"的艾轩.我们注意看这副画,从远及近,淡蓝蓝紫到紫蓝,蓝色在画家的笔下成了一种放纵的色彩,笼罩在整个高原,以至在一个小女孩的眼中燃烧,放射出来的光,让人有种难以抵挡的严寒,在寒冷的忧郁中体会艺术所带来的抽象之美。画面斜斜的构图带来极尽的意境感,仿佛一切都那么的宁静,只剩风在轻撩着发梢,即便是这样,也难抑作者灵魂下孤独的苍凉......)
我有一个习惯,隔一段时间会去书店逛逛,看看最近的新书或翻翻一些名家的书画集。那一天,艾轩——他的作品在瞬间打动了我。
看着艾轩的画,似乎我的眼神没有移开,心中就有股按捺不住或悲或喜的情绪,无法用沉默的方式表白。但我又不知向谁诉说。我不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但当我和孤独的人对望的时候,我的影子,就会被扭曲。在我的直觉判断还很清晰的时候,我把每一幅画看完,然后僵硬的脑海,便再也找不到思维的出口。我开始有点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故乡的那片热土。于是,那些凌乱杂碎的记忆重合着艾轩的画,也定格了一副怀乡风景,只是艾轩是把自己置入遥远的西藏。
西藏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呼吸到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雪域的光芒,悠远的地平线,画家选择西藏,也选择了宁静与孤独。面对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艾轩以他独特的手法,去思索人生。画面总是一个人,是孤独落寞的,也是明亮坚强的。背景是空旷的高原,和斜斜的地平线,稳定的构图中不稳定的情绪。也许这正是画家情感的真实表达。微风轻抚发梢,窗外射进淡淡的光影,那是来自圣洁的天国。远方的呼唤,呼唤那一片空灵,我不能忘记画面上的眼睛,在等待着祈望着。一份沉思,一份内心向上的力量,更是画家借景抒怀的有力见证。
为了让自己的画更加真实,艾轩往往喜欢等待,等待阴雨天气的到来,有了这样的氛围,才有了更加真实的艺术。人与大自然的交流和调和,引发人们的思乡情怀。恰似美国著名的乡土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现实主义中“提炼出来的抽象”。那里的一片天空,一片草地,一个小屋,一个栅栏,呈现得那么真实,而又让我们在宗教的情绪和神秘的气氛中,感受诗意。述说宇宙中、天地间的平凡故事。凝固了的空气、静寂的天籁之声与丝丝淡淡的哀愁,向世人展示了大自然和艺术家融合的杰作。艾轩不写诗,但是他的画,让我读懂了什么才是诗。
画面的主人公都戴有一窜佛珠,那是一种信仰。没有人能阻止我向往,我将以宗教般的意志,去面对一切,是阴,是雨,即便是一只绵羊的叹息。艾轩的色彩是简单而又丰富的,简单得让你看不到尽头,丰富得让你为这样一双眼睛而窒息。绵长而又深邃。这正是诗意的灵魂所在。当你看到这一幅幅画,你也会喜欢的,是点到为止,抑或是离箭在弦,又或者是苍凉中的一朵小花,你一定会喜欢的,除非你不热爱生活,不热爱这样一片净土。
注:艾轩, 诗人艾青之子。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画家、油画创作系主任。是一位承前启后、具有开拓性、个性特征鲜明的油画艺术家,在当今画坛享有盛誉。
————————————————————————————————————————————————————————
注: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囚雪画廊-名画欣赏目录如下:
1.《亚威农的少女们》 毕加索——————--1楼
2.《微风轻撩发梢》 艾轩————————1楼
3.《带胡子的蒙娜丽莎》 杜尚————————20楼
4.《蓝马》 马尔克——————--30楼(未完)
......
[ 本帖最后由 囚雪 于 2006-7-31 09:09 A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