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98|回复: 9

觉醒的痛让伤口失去意义(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地雪诗歌《一只蚂蚁的尖叫》整诗赏析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蝼蚁尚且贪生。我于是想,蝼蚁的贪生是因为对生存艰辛的忧患和对生命负重之痛的恐惧吗?他们贪生的代价和成本是什么呢?我不能用放大镜去探究蝼蚁身心的伤痕,也不能学会蝼蚁的语言听他们倾诉生命之重和生存之痛。我不能实现的这些,女诗人的“尖叫”为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以蚂蚁自比,不是取象于其卑微与渺小的客观存在,而是这种存在相对于生存空间无限巨大的反比。蚂蚁发出的尖叫,在这样巨大的空间里能够传递多远,有没有回声,有没有共鸣。这些是诗人提供给读者的无限可能。
基于这两种可能性,我们不妨沿着这只蚂蚁的心迹指向所折射的命运轨迹,感受一番生命负载和卸载的痛与呼。
    第一节,诗人命名为《活命》。我们谁不是在活命呢,这可是万宗同源的一个大命题啊。来看看诗人的解悟吧:秋天的阳光最干净,是自然规律还是诗人心态的主观写照,我更倾向于后者。“那年,在一场大雪中拣到/这根活命的扁担,我背在了少女的肩头/ 。”这样的文字,其实是诗人写实的方式,降生于一场大雪中的诗人,把命运这根扁担背在少女的肩头,一节一节丈量着脚下的路和生活的长度。雪、扁担、少女的肩头几个简单的词或词组,告诉给我们关于诗人身世的信息,生命有痛。
    “二十年。喧嚣如尘土/谁能看清,阿拉伯数字在我笔尖上跳跃/的花容月貌。谁又能听清/算盘珠上我奔命的尖叫。”以后的成长历程,诗人只选取了两个生活的截面来表现:笔、阿拉伯数字、花容月貌;算盘、奔命、尖叫。诗人通过干净简练的物象到意象的转换,告诉了我们关于诗人的身份的信息,从身世到身份的递进,生命的痛由此递增。
“二十年/我是一个泱泱大国阵疼的早产儿/夭折,仿佛是命定。”如果说前面两段文字是诗人有取舍地,平静地告诉我们关于自己身世和身份的一些信息,那么这一段诗人是故意荡开一笔,从另一个侧面来透视生命有痛的历史渊源。以我对诗人不多的了解,从年龄上分析推断,泱泱大国与阵疼的早产儿,诗人是在暗示一个特殊的年代赋予自己命运的特殊背景。不是有很多人说,这是疼痛的一代人么。疼痛来自哪里,来自那个特殊年代和特定背景。这与其说是诗人个体命运感知的痛,不如说是一代人无法逃避无可选择的共同承受的痛,痛的感觉和意义就这样自然不留痕的在诗人笔下自然荡漾蔓延开来。
    这样的痛在诗人身心上留下的是怎样的后果呢:“秋天流离,街边的梧桐/平静地活在暗影里/扬起头,我却不敢与太阳对视/那些光亮/漂白了,一支口红无法掩饰的唇。”平静活在阴影里的梧桐,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以及与诗人同时代的一个群体呢?甘心吗?不甘心吗?能怎样呢?扬起头,太阳的光亮漂白的仅仅是口红无法掩饰的曾经丰润的红唇吗?如果心灵还青葱鲜活如初,那又为什么不敢与太阳对视呢?
    应该说,整节的文字是朴素简练的,但朴素得干净,简练得准确。诗人以独特的切入角度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人和一代人相互渗透交互的活着的画面,清楚的呈现出活着的痛以及由痛生成的尖叫的理由。
从对整诗结构的把握上看,诗人的思路是先从生存大背景下的大痛逐一剥离出局部的小痛,把痛的感觉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因此,自然带出了第一个局部之痛:婚姻之痛。
    “一根不明真相的红绸,拴着了/我们的宿命。”很欣赏也很喜欢诗人这种拙中藏巧的表达。不明真相不是红绸的错,是谁的错我们不去探究,我们只需要关注错的结果:拴着了两个人的宿命。这可要命了!拴住一时的命运尚好,至少还有挣脱和改变的可能;但现在拴住的是宿命,非人力可为,没辙了,这错就错大了,痛也就痛彻底了。错已经酿成:怎么办呢?诗人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抗争:“我把你从床心,挤到了床边/不小心,我还是掉了床/ 可你却鼾声如雷。”从床心到床边,被迫发生位移的除了身体,还有爱情啊。到最后,掉下床的,不是被挤的人 ,而是自己。是被摔痛了,还是因为那个在床上鼾声如雷,对床下的自己漠视不顾的人造成的伤害之痛呢?反正是痛了!一个婚姻中的女人无法言说难以摆脱,浸透了身心骨髓的痛。
    由婚姻之痛连缀而来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唯一》带来的痛。我本来也在曾怀疑,按照诗人的一贯表达方式,为什么不直接用《儿子》为题呢?读完整节后,我释然了,深为诗人的匠心独运折服。儿子是唯一的,儿子带来的痛的感受,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当然也是唯一的,因为儿子的诞生和成长带来的痛,也是母亲唯一愿意甘心情愿,一生无悔去承受的痛:“你诞生在我子宫的时候,这世界/花儿开始笑,阳光开始跑步/十五年/你是我贴心的棉袄。哦/儿子,你把我拴在了/活着的大树上,你用干净的手指牵引我/笑看风雨/我生出了你,你生出了/我永不自杀的念头。”整节很平白,无须逐句解读。这是我从诗人这组诗歌里读到的最明朗最温情的痛。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表现上的一些可取之处:“十五年/你是我贴心的棉袄。哦/儿子,你把我拴在了/活着的大树上,你用干净的手指牵引我/笑看风雨。”我想,这样的文字,每一个母亲都会感觉到一种自然亲切的母性的光辉。谁说诗歌非得要刻意玩深沉?就是这些看似朴素,实则穿透感染力强大的文字成就了诗歌至今不朽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字从一个女诗人的笔下款款流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女诗人的情怀,更是一个母亲的情怀。最后的结句仿佛有些突兀,但我认为这也正是诗人独特思维的体现,突兀造成的矛盾冲突,增加了此节诗歌饱满的立体感。因了前面几节刻画的痛,导致诗人自杀念头的滋生似乎就显得自然合理起来,但因为唯一的儿子带来的唯一的痛的感受,永远不能自杀则又成为诗人命运的必然。诗人就是这样既要善于制造矛盾,又得巧妙合理的处理矛盾,这是一种基本功,也是种境界。
    第四节《粉红、血红》。这该是浪漫留下的痛了:“一个梦,写成了粉红/一朵梨花的白串成了你/清晨欲望的露珠儿。约会。”浪漫在诗人的笔下,是一个粉红色的梦。关于对浪漫的憧憬,对浪漫的欲望,诗人也表达得很含蓄很隐讳。梨花的白,露珠的净该是诗人对崇敬的浪漫的品质定位和追求了。“那年,榆钱儿离开树枝,在水气里/开始煮一个女人的浪漫/于你的眉眼,你的腰肢/ 榨出了万千风情。”如果前一段落是虚写浪漫,这一节就落到实处了。榆钱儿记事的浪漫。为什么用榆钱儿这个意象呢,这里不敢去主观揣测和定义。只能大致猜想,这可能是与诗人浪漫经历有着密切关联的一个物象载体。或者就是诗人本身的自喻。水汽的模糊迷离中,预示了这段浪漫经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容或难容性。“眉眼,腰肢”这些都是构成浪漫的重要物件,对诗人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当眉眼和腰肢所蕴藏的万种风情被榨取怠尽之后,浪漫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又是什么呢?“ 当肉体成为血色的粉末,你的灵魂/在天堂数着一地的疼。”最终的结果还是痛了,痛入灵魂,这痛升级了。
  《不了》一节里,诗人采用了诗意呈现与逻辑关系互推的表现手法:“母亲把一半的白发带走,另一半/送你,做嫁衣/你把思念染黑,把日子染白/把父亲染成了无色。”围绕黑白颜色的转换完成了生命和情感的传递,但这绝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亲缘关系的表达,而是暗含了诗人本身情感的寄寓。如果理解没错的话,这该是诗人借对某种现实的塑形的东西的描写来揭示我们生命和情感世界的一种逻辑关系。“她住在一个半平方的盒子里,喊你/你喊盒子外头的父亲/他抓着你的衣襟/不走。”仍然是对塑形的描写和刻画,却由此延伸出一种生命场景。半平方的盒子喻示了一种生存空间吗?盒子里的她,盒子外的你的以及父亲,喊什么,走不走?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抉择,也是一个难了的现实命题。“还有什么没了?还有什么/可以了?这是诗人由现实到内心的反诘,也是对生活和命运的反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呢,我理解,该是一种人生取舍两难的抉择之痛。
    “拽来拽去,是我的手指在拽/我的脚趾/你和我连根,你是我深爱的人/虽然我们姊妹四个没有/一起出生。喔,还有那个/同父异母的哑巴兄长/我们,是一个铁锅里的米/迟早会一起/成粥。)这就是命名为《纠缠》的第六节。应该说这样的文字是平白的。但是用平白的文字营造和锻炼出生动饱满的诗意,却不是每个诗歌作者都能做到的。这一节里,诗人表现的无疑是一种亲情的纠葛,这种亲情就像是血肉相连的手指或脚趾,因为同根而彼此无法割舍。但是这种亲情纠葛在生活的煎熬下,最本质的结局是什么呢:成粥。好一个“成粥”,既道出了生命个体对于命运编排的无奈无助甚至无望,又深刻揭示了在这种无奈无助无望的背景下仍然无法割舍、相依为命、共生共死的血脉亲情。亲情纠葛在现实生存背景下的痛跃然入目入心。
终于有笑容了,不过不是诗人的笑,是雨在笑。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命运的雨在笑,冷笑,嘲笑,狞笑……
     “一路搬迁,逐风而行/一个家在泥泞里蔓延/你在我的左边,你在我的右边,我们/的孩子搭成了阶梯/明天,活在我的影子里,活在你的基因里/还有什么不能够安静?上路了/这雨,在笑。”在泥泞的生活道路上不停漂移的家园,是因为主人的迁徙而漂移,还是漂移的家园注定了主人的迁徙?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像候鸟。并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漂泊,而是生存决定了我们必须漂泊。这样复杂的心境,诗人只用了简洁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影子,你的基因”里,真的可以生成不可预知更无法掌握的明天吗?诗人是这样认识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如此认为呢?尤其当面对自己已经延续的生命,为什么不能让他(她)行走的明天多一些人的主观意志呢?这是一种冀望,也是一种情怀。但回归到一个特定的家园,几个特定的人身上,既然上路了,就安静安心地走吧,而不必太在意路上的雨(命运)的作弄与嘲笑。这样的心境有些凄凉颓废,但可能是诗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敏感的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让我们已经麻木,熟视无睹的痛清醒清楚地重新呈现,让一再堆砌的伤口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是一种无奈的痛。
    以清醒的痛觉贯穿全诗,再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颇具自我特色的平实简练的语言加以呈现,引人共鸣,催人思考。整诗没有华丽的技巧和辞藻,寓巧于拙,平实中蕴涵了深刻,朴素中凝练了深刻。是为此组诗成功之处。不足的是,相对于统一命题,作为组诗来说,气脉稍闲松散,不够连贯。个别地方诗意的承接也还可以处理得更饱满一些。我个人认为,仍是瑕不掩瑜的一组难得的好诗歌。
    解读不对不妥之处,请作者和读者们原谅。
    附一地雪原诗《一只蚂蚁的尖叫》。(第三楼)

[ 本帖最后由 风尘布衣 于 2006-6-9 07:43 AM 编辑 ]
发表于 2006-6-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蚂蚁的尖叫(组诗)

            ——一地雪

    1、活命
     
    一年中秋天的阳光最干净。那年
    在一场大雪中拣到
    这根活命的扁担,我背在了少女的肩头
     
    二十年。喧嚣如尘土
    谁能看清,阿拉伯数字在我笔尖上跳跃
    的花容月貌。谁又能听清
    算盘珠上我奔命的尖叫。二十年
    我是一个泱泱大国阵疼的早产儿
    夭折,仿佛是命定
     
    秋天流离,街边的梧桐
    平静地活在暗影里
    扬起头,我却不敢与太阳对视
    那些光亮
    漂白了,一支口红无法掩饰的唇
     
    2、婚姻
     
    一根不明真相的红绸,拴着了
    我们的宿命。十七年
    我把你从床心,挤到了床边
    不小心,我还是掉了床
    可你却鼾声如雷
     
    3、唯一
     
    你诞生在我子宫的时候,这世界
    花儿开始笑,阳光开始跑步
    十五年
    你是我贴心的棉袄。哦
    儿子,你把我拴在了
    活着的大树上,你用干净的手指牵引我
    笑看风雨
     
    我生出了你,你生出了
    我永不自杀的念头
     
    4、粉红、血红
     
    一个梦,写成了粉红
    一朵梨花的白串成了你
    清晨欲望的露珠儿。约会
     
    那年,榆钱儿离开树枝,在水气里
    开始煮一个女人的浪漫
    于你的眉眼,你的腰肢
    榨出了万千风情
     
    当肉体成为血色的粉末,你的灵魂
    在天堂数着一地的疼
     
    5、不了
     
    母亲把一半的白发带走,另一半
    送你,做嫁衣
    你把思念染黑,把日子染白
    把父亲染成了无色
     
    她住在一个半平方的盒子里,喊你
    你喊盒子外头的父亲
    他抓着你的衣襟
    不走
     
    还有什么没了?还有什么
    可以了?
     
    6、纠缠
     
    拽来拽去,是我的手指在拽
    我的脚趾
     
    你和我连根,你是我深爱的人
    虽然我们姊妹四个没有
    一起出生。喔,还有那个
    同父异母的哑巴兄长
     
    我们,是一个铁锅里的米
    迟早会一起
    成粥
     
    7、带笑的雨
     
    一路搬迁,逐风而行
    一个家在泥泞里蔓延
     
    你在我的左边,你在我的右边,我们
    的孩子搭成了阶梯
     
    明天,活在我的影子里,活在你
    的基因里
     
    还有什么不能够安静?上路了
    这雨,在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的很好。比较透彻。主要是把握住了诗人的痛觉, 以及诗歌内在的旋律。,同时阐释了我们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某些共同感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好 诗一般了  哈哈  我就喜欢乱说话 可别打我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抱!
寒冰,只要是实话真话,我都喜欢听谢谢你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就是要多多的交流。问好上面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这一组<一只蚂蚁的尖叫>好像在一本名叫<大学生喜爱的100首诗>的书里读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