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初,对梁老师就有所耳闻.那时我还是个诗歌的初学者和狂热者,海子席卷大学校园.
说来惭愧,之前我从没读过梁老师的任何作品,哪怕一句诗,所以对他没任何印象,只是知道他的名声很大,其余一无所知.
认识梁老师是在今年五一,上海诗歌报网站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在下榻的宾馆.向梁老师索要了本刚出的签名诗集<各人>,并合影留恋,但至今也没人将照片寄给我,让我愤恨不已.和梁老师匆匆寒暄了几句,给我的感觉是性格很温和,话也不是很多,人很壮实.
<各人>也一直没机会读.今天晚饭后无事,躺在床上随手拿起这本诗集,先看了书后他与阿九,刘翔的访谈,知道了一些他的写作和生活背景:原来梁老师祖籍在安徽宿县,这让我一下子觉得亲近了许多.梁老师早期受惠特曼影响较大,他说,如果将自己的一些作品放到<草叶集>里,一定让人分辨不出来.不管是否玩笑,看得出其是一个自负的人,(自负绝不是贬义词),诗人自负点,对写作不一定是坏处.后提到北岛,提到自己的父母亲,他说他父亲是个有意思的人,也写诗,但写的是古体,每年都要上次山,将自己的一首诗刻在石头上,并批驳梁的诗不压韵.呵呵,确实很有意思.
接着读了他的两首代表作<各人><玻璃>,一读让我吓一跳,原来这两首几月前读过,是在伊沙编的<世纪经典>里,只是当时没留意作者,对<玻璃>印象尤其深刻,伊沙在诗后是这样点评的:现在我重新读它仍然有当年那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只是觉得"纯洁向我展开"一句有点面,有点多余.我第一遍读感觉和伊相似,再读就有了不同,我感觉这首诗眼就在这里,纯洁一词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但这意义又是模糊的,具有多重意旨,让人思考,这一句让文本深刻起来,有形而上的意味.去掉,文本就变得轻了许多.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品,深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再说<各人>,这首是梁的成名作,个性化的风格很强,这给我一个启示:诗歌首先是个人的,而后才是社会的.没有个性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凡优秀之作,皆是个性化很强的.我发现,刚出诗集里的<各人>和<世纪经典>里的<各人>,文本有些变化,改了几处,删了不少,结尾删了四段,读来更简洁有力,看来梁老师也在不断的对自己以前的作品进行修正,对诗歌的态度可见一斑,正如其在访谈里说的:只要不是诗歌里的事,什么我都可以退让.
在书后刘翔写的诗评里,我还知道梁老师还有一个长篇力作<开篇>,对长诗我有种本能的抵抗,但我知道,这次,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去用心去读的.因为我所面对的是一个真诚的诗人,是一座对于我来说也许永远也绕不开的高山.
2006.6.6.凌晨2点
[ 本帖最后由 水牛 于 2006-6-7 08:06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