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6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暮颜.每日一评]之内心的片断
[这个贴子最后由暮颜在 2005/10/26 08:38am 第 2 次编辑]
题记:一个九十岁的红小鬼,每天要亲手喂饱脑梗塞后遗病的妻子后,才能自己进餐.两个保姆可以帮忙做任何事, 却做不了给女主人喂食的工作.只要不是男主人喂食,女主人是拒绝进食的.来到新单位, 目睹此事,胸腔有股气流,涌出为快.
题:于是
文/曙东方
枪子东响西放
难得聚在一起
于是
和平共处得以厮守
各种运动接二连三
难得平静几何
于是
都在一口一口的喂食活动中
多少次生死牵挂
南山阻击北村突围
于是
每一次重逢就是一次心灵的颤抖
无数次的磨合
已经挺过
于是
双目相视 不在意颤抖的双手
战友在冲锋中前赴后继
擦干身上的血继续着
于是
号声兼容着生死欢恋
幸福的夫妻有不同的幸福
钻石的光芒只有一个碳原子
于是
白头到老完成了几步走
人到七十古来稀
九十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宝贵文化
于是
仁者见仁 一对冤家
写于2005.10.25.9:00~~10:20AM
暮颜简评:
首先让我们看看题记吧?“一个九十岁的红小鬼,每天要亲手喂饱脑梗塞后遗病的妻子后,才能自己进餐.两个保姆可以帮忙做任何事, 却做不了给女主人喂食的工作.只要不是男主人喂食,女主人是拒绝进食的.来到新单位, 目睹此事,胸腔有股气流,涌出为快.”作为题记,一般是说明作者写作的原因、动机或者契机,或一句话,或一个事件,或一种感悟。
一般人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认知过程大体上经过了感性——理性(蕴含着感性认识的理性)——感性(有理性参与的感性审美活动)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面对一首具体的诗歌作品我们只是被其中的某些字句或者所描摹的景物所吸引,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绪,它有可能是触发了我们的某种生活经验或是情感经验,而具体是什么却说不清楚,然而对于诗歌所营造的意象已经为我们所感知了。这时对诗歌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感性基础上。
“枪子东响西放
难得聚在一起
于是
和平共处得以厮守
各种运动接二连三
难得平静几何
于是
都在一口一口的喂食活动中”
“多少次生死牵挂
南山阻击北村突围
于是
每一次重逢就是一次心灵的颤抖
无数次的磨合
已经挺过
于是
双目相视 不在意颤抖的双手
战友在冲锋中前赴后继
擦干身上的血继续着
于是
号声兼容着生死欢恋”
------两个排比的局势结构通过直白的对比和叙述把一个老人一生浓缩在几句话里面,让读者产生一种悲凉的美感。
随后,我们带着这种似明非明、似实还虚的情绪再次进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去,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去了解诗歌所蕴藏的含义。这时候便有了理性的介入,我们通过分析作者在诗歌里所营造的各种意象,去探寻意象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从而找出诗歌索要表达的主旨。这一过程不是机械的拆解作者在诗歌里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而是带着之前就被触发了的情绪主动的走进诗歌,是在感性的参与下的理性的认识。
“幸福的夫妻有不同的幸福
钻石的光芒只有一个碳原子
于是
白头到老完成了几步走” -----钻石代表久远,可是,它的“光芒只有一个碳原子”而这白头偕老的情份,只是几步路的搀扶和几口饭的温馨,至情至圣都融于普通的生活里。
最后,通过对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的分析,认识到作品是通过怎样的一些方法表达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从而打动读者的。这时读诗的经历算是完成了,而品味诗歌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我们这时需要调动所有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验去再次重读诗歌,再一次的走进诗歌作品里面去,去玩味、欣赏诗歌所营造的独特的艺术境界,通过表象直接进入到艺术的“真境”中,使我们的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使我们的情操在诗歌中得到升华和洁净,使我们的灵魂进入到艺术的“自由世界”中畅游。这一过程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它需要读者的修养和人生经验,还需要作品与人的遇合。
“人到七十古来稀
九十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宝贵文化
于是
仁者见仁 一对冤家”
第一遍通篇读下来,会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就是作者以朴实的笔墨描写朴实的场景,把内心的剧烈起伏都融入文字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平实的美,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种平实的推崇和向往
当我们调动所有的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再次重新体味这首诗歌,那些战争的岁月已经离我们逐渐遥远,剩下的是经久留香的平淡温情。尔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宇宙,超越短暂易逝的人生,去思考接近永恒之美,去寻找“人”得以存在的真正价值。
呵呵,总是抒情的契机,选择的手法直白,很有感情。
对诗歌而言,情绪化重的些,结构过于郑重,似乎是为了要写一篇诗歌而写的呢
最后一句感觉突兀着,显然楼主是想直接点题,可是一句“欢喜冤家”让我又找不到北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