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7|回复: 9

[原创] 只在此山中:诗五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湖北车行 于 2025-10-17 18:38 编辑

大寺

只在此山中——  

三两棵香樟,枝繁叶茂,
四五丛修竹掩映。一朵白云即可覆盖;
几声蝉鸣足够湮没。  

而菩萨面前,
蒲团很大。这金黄的老虎的嘴巴,
能吃掉世间所有的膝盖。


屈原是一只白鹭

河流有时,镜子一般安静。
那个准备投身的人,在岸上哭了一整夜。
之后,河水带走了他的眼泪。
隔岸的人们,目睹了镜子的破碎,
不过是小小涟漪;
不过是渐渐远去之后的慢慢遗忘。
还有什么不能带走呢?
即使河流也有坏脾气,可以带走
一棵岸边垂柳、一个故事、
一个故人,甚至一个故国,
却带不走一只白鹭临镜的刹那间,
素白的倒影,与伶仃。


风的另一种形式

炫舞的花瓣,
是风的另一种形式。
流水也是。而呼啸的落日,
远山可以作证。
高山仰止,一枚贝壳可以作证。
断崖上的沉积层,
如一个人的额上皱纹。
而皱纹可以作证:是心动了,
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泪滴,
才滑落到腮帮,汇聚成一片
孤悬的海。



纸上画雪,只须阴影处描摹。
雪是原罪:莫须有。
沉冤于书中,待雪如上宾,
只是期望雪,能化身为明镜。
而大雪无言,存档于历史,
已成冥顽的留白。

当乌鸦飞过天空,
那漫山遍野的雪,恰是他的万千孤独。


乌鸦

雪地磨镜——

要黑,
就黑得发亮,
黑的六亲不认。
黑成厚黑学的封面,
或者史书中的一个大窟窿。

一旦出席,即为污点证人。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体独立性的“老虎的嘴巴”,批判了盲从与精神奴役。

2、《屈原是一只白鹭》: 关于历史记忆与精神不朽的诗。它将屈原的投江重构为一种精神升华:肉体和时代可以被河流(时间)带走,但其高洁的品格与灵魂(白鹭的倒影)却成为了永恒。

3、《风的另一种形式》: 探讨了表象与本质、动因与结果的关系。风本身无形,但其力量通过花瓣、流水、落日等“另一种形式”显现。最终归结于内在的“心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富有禅意。意象稍显散漫: 从“花瓣”、“流水”到“落日”、“贝壳”、“断崖”,意象跳跃较大,虽然最后用“心动”来收束,但中间部分的逻辑链条有些模糊,可能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结尾力道稍弱: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滴泪/才滑落到腮帮”这个结尾,相较于前面宏大的意象,显得过于私人化和柔美,与整体的哲学思辨气质略有脱节。

4、《雪》: “雪”在此成为历史中“沉默的共谋”和“被粉饰的真相”的象征。它既是“莫须有”的罪名,又是被期望的“明镜”,最终却“冥顽不化”地成为历史的“留白”。结尾将雪的物理属性(白)与乌鸦的精神属性(黑、孤独)并置,极具冲击力。

5、《乌鸦》 这首是我个人喜欢的一首。乌鸦在雪地(纯洁/掩盖)上“磨镜”(寻求/反射真相),它极致的“黑”使其成为绝对的异类与批判者。“污点证人”的比喻石破天惊,精准地定义了乌鸦/真相揭示者在复杂现实中的尴尬、悲壮与不可或缺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 ...

谢谢快版细致的读,问好远握

我也说说大寺吧,古诗有云:山深失小寺,所以有了第一句只在此山中。第二节就纯粹是对小的描绘。第三节老虎嘴的大,与前面的寺庙之小形成反讽:再小的寺庙也是需要进献膝盖的,如此,大寺的命名顺理成章。至于寺庙隐喻了什么,就没有解读的必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 ...

诗本无须自辩,关于风的结构性,仅作探讨:

花瓣流水落日为眼之所见,贝壳证明的造山运动是时间所见。而这一切都归于一个禅宗公案:树动风动和心动的辩论。一滴泪不过是心动的一次呈现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车行 发表于 2025-10-17 02:43
谢谢快版细致的读,问好远握

我也说说大寺吧,古诗有云:山深失小寺,所以有了第一句只在此 ...

雪也说两句吧,

雪有粉饰般的遮蔽性,而历史的书写者会刻意遮蔽某些真相。就此打住不可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 ...

很高兴认识你:一个有诗歌见地且心直口快的人。马蜂知道,曾经,在那个已经关闭的中国诗歌网,我也曾冒天下之大不韪开过很多砍诗贴。咱也算是同道中人吧


再次远握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 ...

但泪的收束的确弱了。
或者,把泪滴放大为一片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7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10-17 00:43
1、《大寺》 描绘了信仰空间的压抑感。前段写自然的渺小与易被覆盖,后段笔锋陡转,将庄严的蒲团比作吞噬个 ...

风的另一种形式

炫舞的花瓣,
是风的另一种形式。
流水也是。而呼啸的落日,
远山可以作证。
高山仰止,一枚贝壳可以作证。
断崖上的沉积层,
如一个人的额上皱纹。
而皱纹可以作证:是心动了,
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泪滴,
才滑落到腮帮,汇聚成一片
孤悬的海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1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两位老师。写诗和解读诗是两条线,看见交汇,是件好事。如能打结,好上加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1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车行 发表于 2025-10-17 04:12
风的另一种形式

炫舞的花瓣,

你的真诚回复我都看了,讲的好,比大眼马蜂讲的好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17 1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