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9|回复: 0

[评论] 【一种诗歌形式的庸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个文化被阉割的环境中,精神通道越来越窄,“活着”的模式已然给设计好,人们奔波、挣扎于这个文化阉割后的狭窄空间。此空间里,人们变得麻木和无奈,阉割的行为模板前,各种以利益为目的畸形圈子随之形成,赤裸裸的功利,用上“文化”一词感觉文化被再次阉割。

     各种狭隘的圈子面前,走进一个圈子必然意味对圈子外面的“圈子”化排斥,现实就这样。领域不同,反映形式不一样,根本上却惊人的一致。封闭性比造就此圈子的力量更让人难受,我们对造成封闭的力量尚且还能有明确方向和抵抗,而圈子里以固守圈子存在为己任的力量更顽固、不易看透,因为圈子的建设者早已熟知这套游戏规则,人们已经木然于这种游戏,一旦圈子建起,各种恶就显现出来,包括那些原本的装。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圈子即如此,比如现代诗歌吧!

     一、圈子,还是圈子

     圈子,常常冠之以各种名号,或称网站、论坛、版块、团队,或号派别、风格、流派,或文化、文艺、文学、诗歌等各种名称,形成一个个貌似开放实际封闭的小圈子。当然,这只是极权、专制、封闭的社会在这一方面的投影而已,哪个行业、领域又不是如此呢?莫不皆是。圈子为什么要封闭?封闭的是什么?说的好听一点,表面上这种排斥性的封闭是为了保持一种纯粹,如现代诗歌圈子,他们经常宣称什么纯诗,或高举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幌子。其实,与其它封闭的社会圈子一样,封闭就是为了维持圈子中少数人的垄断利益,无关诗歌,无关文学,更无关普世价值。

     可笑的是,许多写诗的人自认为有着传统文人的清高和修养,或有着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将“诗歌”蒙在脸上,他们不承认这种封闭性圈子的存在,通常说法:网络平台是开放的,靠作品说话。这话猛地听起来好像有理,可仔细分析便能发现这话经不起推敲,即:他们自身的产品说出了什么?他们的圈子产品究竟表达了什么?质量又如何呢?如果真将这些圈子作品拿出作纯粹文本分析,便会发现一个令人恐惧的普遍特征,即:这些圈子已经成为一个个愚昧和狭隘的集中营,以一种集体毁灭的方式殉难愚蠢。可,幸福地享受圈子好处的人看不见这种集体或说群体性的悲哀,他们眼中只有以“诗歌”为包装壳的利益,且装模作样地套用着极权圈子的话语,或说他们的话只是极权圈子的翻版,从思维到行为,毫不觉察。本质上讲,这种圈子不过是至上而下的投影罢了,以反极权利益垄断的名义建起另一种形式垄断的利益圈子。圈子,还是圈子。

     二、平庸的恶

     利益的垄断导致圈子内的人相互之间维护着这个圈子带来的好处,进而采用用一些极端的行为方式。如:彼此肉麻的吹捧,几近无耻。很多论坛,尤其是诗歌论坛,编辑、版主、主持、管理员之间相互恶俗吹捧尤令人恶心,有的人表面上不在一个论坛、版面,其实相互混熟了,你在你的论坛版块吹捧我的作品,我在我的论坛版块推荐你的作品。而希望获得利益、想要加入圈子者竞相吹捧拍舔,版主、主持、管理员等之类的,作品一发出,马屁声立马即到。他们庸俗的行为瓦解着圈子残留的诗意,或者说妄图从平庸里主观、功利地拽出诗意的行为是对“诗歌”的错位理解。如是,形成一个个狭隘利益群体,当然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很有文化意味的包容,但那是面向其圈子内而言,即:圈子内的作品哪怕再垃圾也极尽恭维之能事。

     比如某大师的作品就是这样,每贴一出,立马招来一大片皇帝新装似的赞叹。其实,就文本而言,仔细分析该大师的作品,有时我真想问问赞叹者:究竟好在何处,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吗?再分析一下那些所谓赞词,无非就是什么伟大、国际之类的媚词,并没有针对文本本身的理性赏析。而大师那些作品以文字画面包装方式,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痕迹,或说他的思想陷入并停留在历史的滩涂,表面上给出历史画面的同时也带出了历史本身的伤口。对熟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的人来说,这些词语、意象是让人反感的。注意!这些让人反感的东西并没有起到启示、反思作用。即便表面上有谓思考,似乎可能引起读者面向这段特殊的历史事实,其实不然,对史实作模糊化处理,或者说由于作者本身并无深刻体会、认识和思考,这种缺乏明确指向和揭示的平庸手段,使得在其胡乱套用的典故与现代之间缺乏深刻的关联,同时也没能面向现代对典故进行深度挖掘,也就是说只是外在形式的挪用罢了,典型伪装品。

     或有,相互之间采用“攻击式”吹捧的。看清实质:不过两个蠢货、一帮人用低俗手段相互炒作罢了。如:某一叫作什么派的网站,见一水平低劣者开专贴置顶大肆攻击另一平庸者,如果读读该攻击者的作品,令人哑然失笑,以其为代表的一群人、一个论坛的热点炒作而已,哪关什么文学艺术的事。作为对比,再看看他们推荐的作品、作者,你会恍然大悟。

     又有,许多论坛弄个什么奖项,又或国际诗歌大赛、全国诗词大赛、月刊、周刊、焦点、十佳、百强、优秀等等。热闹一通,结果掀开老底:自己为自己授勋、颁奖。这是现实中多么庸俗、无聊、可笑的人才会干出的闹剧啊!想出名想疯了。何况那些个所谓大师、编辑、版主、主持、管理员之类的获奖作品真的好吗?现实情况是有的作品非常糟糕,想想怎么好意思拿出台面来显摆,如此宽广的网络,当别人是傻子么?利益,垄断的圈子利益,都是名利惹的!看他们一本正经地演出荒唐。只能说,为自己投票、评选、授勋、颁奖,一本正经演出荒唐闹剧的风格似乎已成为流行模式,或许这只不过社会必然的表现形式罢了,在其中的人已经意识不到这种平庸的恶。

     三、文化阉割环境中的病态

     一向反感用精确定义的方式来对诗歌(其它文学体裁亦然)。当我们给诗歌一个自以为高明的精准定义时,在此机械的定义之下,诗歌变得狭隘、丑陋、毫无诗意和美感。一直以来,活在这种公式化的所谓诗意中,毫不知晓。而那些面向他者的功利作品,即:写出的作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表达成了表现或表演,是将形式上的“我”拿给别人看的,成为一种纯粹的功利化行为,作品也成了为获取利益目的的产品,那种狭隘的诗歌圈子产品即是这样,成为极权垄断文化投影其上的功利品。而反之,为反对诗歌定义,无限地将诗歌这种文体属性打破使之泛诗歌化,成为反对诗歌定义、简单对抗文化阉割的极端病态另一种形式的功利品。亦即:极权阉割一次,圈子再阉割一次,也就是说圈子产品不过是二次阉割品罢了,其圈子垄断的病态功利性并未改变。

     如果将这些圈子或圈子式作品拿出作纯粹的文本分析,便会发现一些病态特征:

     1、缺乏精神内涵的畸形存在。因为极权的垄断行为造成“那些可能引起人们自觉的文化”被限制,人们活在简单的标准模式下,我之中“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自由被限制在一种狭隘意志中,使满足某些群体、团队、阶层利益的既在秩序继续维持下去。而诗歌圈子亦如此,既受困于宏观社会极权垄断,同时又为局部利益筑起一个圈子,也就是说这种圈子它首先面向的是利益而非诗歌本身,正是朝向的偏离、利益垄断的圈子行为必然导致其作品变成缺乏精神内涵的畸形存在。

     2、极致写作。仔细考察一下,那些推崇极致写作的作者,从其发言、文章等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是极端以致病态的。不但误解了语言以及语意与诗意之间的关系,而且认为将语言推向极致,使得语言常态的崩塌,引出语意新的指向就是诗意。在新的词语搭配、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下或伴随语言新意指的出现而产生新的诗意的在,即每次不经意语言的突破里,都含有未知的指向,诗意或在其间,但这新并不必然地意味诗意的在。而那种刻意打破语言常态,人为制造“新意”,同时刻意生产“诗意”的极致写作,更像是对偶然的词语断裂之处带来“诗意”的可能的遮掩。何况,刻意的极致本身就不诗意,它在扭曲表达的同时妄图抛掉这个形式,以抵达诗意的在。再加上圈子的进一步极端化,功利遂将极致表达带来的可能与文字本身残余的“诗意”给抹去,我们说,诗意不在圈子功利的极致表达中。

     3、错位表达。与极致写作有些相似,往极端方向走,认为这种将“语言”本身错位表达就是诗歌创作,追求错位表达带来的语意陌生感,陌生感本身只是一种暂时的相对性存在,一部分有意义的很快又会转为熟语;一部分因为仅是病态的存在而被遗忘。这种寻找旨在语言的错位表达中创造语意的行为,无关于诗歌本身,一个文本的陌生化产生的效果并不一定有谓诗意,诗意的特征也不关联于语句搭配的陌生化,或有短暂的新鲜感。这种行为更像把文字当成小孩做游戏的积木,任意把玩,把诗歌当作一种语言模块化的产品。诗意不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存在,虽然它可以通过语言予以表达。而一旦错位表达进入垄断的功利圈子,其病态予以进一步放大,写作成为脱离现实的文本工业生产行为,圈子中人利用社会权力垄断使其流通成为商品。

     4、低门槛。现代诗歌的文体属性被极端演绎、打破后,变成不像“诗”的诗,这里的“诗”是指人们普遍认为的具有诗歌文体属性的。且极端演绎导致无法建立一个诗歌参照,哪怕是相对参照。特别是在形式泛滥、内容泛滥、领域泛滥之后,仿佛诗歌真的无词不用、无所不写、无处不在,过度的功利消费注定诗歌被拉进菜市场、地摊。这造成一个低门槛的现象:当今许多诗歌写作者文化修养不够、文化层次不高,出现一个人人皆可写诗、人人皆为“诗人”的尴尬局面,这就使现代诗歌变成脱离文体基本属性的低端艺术。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所谓流派、派别、门派、风格等的诗歌。要知道,这可不是百花齐放的诗歌盛世景象,更像诗歌沦落后的一种低层次街头把戏。再加上圈子以功利为目的的局限,着眼于圈内人利益,紧跟在一桩桩买卖后面,门槛自然低下来,作品也就成了市场流行商品。

     5、脑筋急转弯。受影视艺术的影响,影视中大量桥段通过网络传播,尤其一些黑色幽默、梗、风趣段子的流行,一些脑筋急转弯似的话语“诗歌”出现了。语句平淡,似白描,有的只剩白而无描,一般用大段平铺直叙的话铺垫,然后于结尾来个不咸不淡的断尾。这种“诗歌”姑且称为散文、小品文、杂文或随笔吧!偶尔看看有的倒是挺有趣的,不过为什么非得将之当作诗来处理呢,或说以诗歌的名义来说事呢?诗歌不拒绝各种外在形式,但形式本身不是诗歌,它只是诗歌的载体,更不能直接代替诗歌,尤其那些只剩下“脑筋急转弯”这个形式文本。

     6、二人转式的低俗调侃。题材一般集中在性、暴力、黄色段子、身体器官及日常生活中引人反感的恶俗、蠢事、闹剧等。其间也包含部分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内容。把诗歌艺术拉至通俗、平庸以致低级趣味,以迎合“受欢迎”消费的地位。这样的题材,门槛自然低了,使得写和读的参与者增多,尤其一些文学水准不高甚至糟糕的写手蜂拥而入。用语、描写、情节堪似草坝舞台上二人转的花花绿绿打扮、下流语言及猥琐动作构成的一组组场景。看,他们以“受欢迎”的形式获得被消费的利益。同样,圈子文化本身也与此类似,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诗歌文本往往以调侃为调侃,并没有深刻的内在显示,或者说也就止于调侃。以满足低层次“受欢迎”的消费为目的,再进行垄断的名利分配。

     7、伪写实。题材多为这样情况,一种偏激地写某个孤立的社会场景,一种倾倒“自己”的琐屑。手段却无不相似,以通俗的语言,加点方言、俗名、土名,片面地将某个事件片段、个人生活场景中现象、事物集中起来,展示所谓真实。由于这两种方式并没有真的剖开事相,只是选择性地展示,所以这里的写实并不实。很多作品只是选择现实碎片拼凑奇葩,满足猎奇心理的人们,为之提供情绪的出口。再细细推敲,追求利益垄断的圈子无论如何伪装,也不过是以写实之名行伪写实之事罢了,因为那些指向社会集权垄断的“实”必然在控制之下。且于社会集权垄断之下,为了自身小范围的圈子利益,不言而喻,注定这种圈子写实只是伪写实。何况,即便是写实,也不等于写诗,更不等于写出了优秀诗歌作品。

     8、以丑为美。故意颠倒通常的审美观念,尤其对诗歌文体一些基本的美学观点、理性认识、基本看法。故意将一些引人反感、厌恶的东西放在人们习惯的美的位置,以出乎意料的“新”彰显个性的存在,这可不是可以揭示现实的反讽手法,说穿了就一种以抢眼方式,与网络上低端的反向炒作一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圈子以利用为中心的目的,这种手法注定脱离反讽能达到的揭示,而成为表演性质的闹剧。这颠倒美丑形象的作品是否是现代性复杂因子的引入,而导致的与传统、常理、习惯相背离的文化叛逆呢? 那得看这些妄图贴以前沿作品到底带来什么切入时代的有意义的存在?可追求垄断利益的封闭群体又怎能深入到时代深处的病痛?那可能遭到社会极权的垄断而致利益丧失。所以,以丑为美最终仍是丑陋的在。

     9、其它现象,诸如时髦、怪异、猎奇的刻意。仅举几例:某篇所谓的诗,直接将一网页版面复制,加个标题;又有什么五花八门什么“××体”、“××派”、“××诗”、“××主义”,以为编个名号、挂个牌匾就是某某派的开山鼻祖,随手涂鸦就是艺术;又如一些人为了显示传统文化而机械套用生僻的字、词、典故,把一个文本弄得不伦不类的。

     我们都处于极权下文化阉割的圈子中,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圈子垄断着,这是我们的不幸。可麻木者为追求利益,也主动或被动加入其中,连一点点可怜的文化自觉都抛弃,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比如这诗歌圈子,为了垄断的圈子利益不惜扭曲自身以迎合庸俗“市场”,不断生产出一个个病态文本。谈甚文学艺术,假如有谓文学艺术也不过是极权垄断下缺乏思想深度的病态产品罢了。

     四、评论与鉴赏

     看看那些一般形式的圈子评论,除去引用、套用的熟话,只剩下不折不扣的圈子式的美化、吹捧、意淫、自嗨罢了,当然还有习惯性对圈外的排斥、非议、贬损、攻击,或者换一副更搞笑的面孔:漠视。一群人如顶帖机一样木然地跟在别人帖子后面问好、左顾而言他热情顶帖,或留一些莫名其妙的废话,显得版面很热闹的样子。
进一步深入考察,再看看那些看起貌似文学评论的东西,多为一个文本事实之外的言论,作为所谓文学评论(具体到诗论、鉴赏),你很难将之与既在文艺理论、概念、美学观念等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附在诗歌道具上面的圈子言论并不属于文学理论、评论、品鉴方面的语言。那他们到底说了什么呢?

     就具体评论而言,剔除评论者通过引用他者的观点、原文带入的东西:引用他者的言论、范例和习惯性的,还有什么呢?但这些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带入,或企图使别人相信自己有多么博学。通常引用黑格尔、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言论,或国内某个名人、作家之类的话,好像因为引用了这些人的句子,自己的言论深度立刻与其比肩似的。圈子就这样,里面的人莫不以己之妄大言高论,显得很有水平的样子,而其用以定义和评述的言辞中其实并没多少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这些被拿来显示我之“有”的材料堆积不过是构成彰显我之“偏极、可笑”的衬托罢了,它并没有构成对我之“偏极、可笑”的妄论的相反证明。反之,由于这些材料与我之妄论的不协调反而凸显出“我”的浅薄来,有时妄念过头,竟然认为那些材料本身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说认为那些材料组成的“我”才是真实的我,脱离了那些材料“我”是如此苍白。当然,并非不能引用,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认识、理解、观点,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材料的附庸。可以看出很多人没有学习过专业的文艺理论方面知识,他们言论很难当作诗歌评论来看,至于鉴赏就离得太远了。

     比如某人(据说是当代汉语诗歌的代言者、大师,大有诺贝尔文学不授予此人就会失去公正、丧失信誉一样)常在一些帖子后面张冠李戴、词不达意地留些只言片语,被所谓粉丝(圈子利益的共同体、也可称为恶俗的名气消费者吧)拍马叫好,集言以为经典。从内心深处,我是极其鄙视、厌恶的,不想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些糟糕的言论既无观点、文采,更缺乏思想,其典型特征即是:用大词、套话,甚至脱离具体文本留一些故作高深、似是而非的言论。本质上看就一些陈词滥调而已,它不能予人启迪从而使其明明。
     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经过深刻思考后的独立见解,可这位大师自我感觉良好,好用大词,什么国际、全球、大时代、大视野、大格局等,就差没有使用宇宙一词,明眼人一看,只增笑耳。如此用词有几个特征:文革影响造成的惯性思维、遮蔽微细处的丑、将作品与这些词对应以显示有谓渊博宏大。这样的言论和集言以为经典的行为无疑低估观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行为者自身的智商短板和为了利益不顾自尊的品性问题。
     曾尝试读该人的作品,将他的文章与诗歌连在一起比读,结果大失所望,如果说诗歌还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较之其它文体给出的信息相对较少)——遮丑,那么文章为了保持连贯性、完整性则将作者更多的东西托出。

     利益至上的环境里,要想看到公正、客观而又高水准诗评鉴赏太难了,而那种圈子评论更像是将诸多的陋习、平庸集中起来为我们逐一展示似的,使我们看清极权、垄断、阉割下圈子的丑陋。

     五、真或其它形式的旗帜

     克服一个欲望、一个念头不易,断我之扏见则更不易,我执在极权垄断下进一步扩大化、极端化。圈子,它是那么的偏极,在这“偏极”之名下不知不觉地巩固着自我的堡垒,很难清醒意识到由此带来的对本来的远离,渐渐地安稳,也难挣脱自我的牢笼;而为了垄断、维护自身的圈子利益,他们们时常以自己的牢笼去框定他者。

     为了让自己的圈子言行更具欺骗性、合理性,他们常常打着各种旗号。最常见的是真假之 “真”,一个通用的牢笼。再看诗歌,网络上的几乎每个论坛、每个小群体都这样,总有一些人打着“真”之名强调着一种对诗歌的独断性解释,即:我所写的才是真,因为我先定义了“真”,并将“真”取代“诗歌”,于是拥有对此的终审似的解释权。有时候,感觉难以理解,人怎么可能如此狭隘?看看这些人自己写出的文字,却可笑地直立于他们标榜的对立面上。

     还,什么纯文学、纯诗……仔细考量,这种提法就经不起推敲,不过就是一套骗人的把戏。更有煽动性的名称“汉诗”,好像自己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于最为纯粹的汉语角度把握住了千年传统的精华,并使之朝向时代前沿进化着。看这些人真实的文字水准、思想状况莫过于从其文章中去窥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往往让人忍不住感叹:何以口气这么大!要知道,圈子以利益垄断为目的的本质,决定了所谓纯诗不纯,任何旗号都改变不了的。其实,旗帜不过是圈子垄断的标配道具,为了掩饰垄断行为总是打着一些醒目的旗帜,显示其具有超然的、先进性的或某种特别的优越的存在,以获得合理性的领引地位,并名正言顺地实现利益垄断。无论是“真”、“纯文学”、“纯诗”,还是什么“流派”、“国际中文”、“××体”、“××诗刊”等等,说穿了就一件利益的文化道具罢了。

     六、贩卖事实

     如果不能超越事相的对立面,这样停留于事相的在无疑是肤浅的。同样,对所谓事实的表达也是这样,假如不能超越眼前所谓事实,这样表达出的事实也是肤浅的。回到诗歌主题上来,那种貌似直取社会现实的圈子作品,许多文字并没有属于个人的思考和深刻洞见,仅仅停在现实的表面,哪怕列出了许多事实、事例或某种真实的在,终因其只停于事相之表,也止于所谓事实,我们说它只是简单地完成眼前一个场景的任务,而无法抵达事实所在的事件内部,更无法推而广之成为普遍意义的东西。且从圈子为了谋取利益的目的来看,其圈子作品给出现实作品不会也不能深入到现实深处,更多的只是为了显示事件的现实性存在而进行事实堆积,以廉价的方式处理材料,不过贩卖狭隘的个体事实罢了。

     如,一些关注社会题材或个人生活的作品,由于阉割的原因,使其文本缺乏一种突破事实表象的力量;且因主题取材过窄、内容的碎片化。给人印象:像将我们尘世大事的痛苦细分、碎片化后,随手粗糙地划拉几下,成了摆在地摊上悲伤的小物件。这小物件的事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揭示我们的痛苦呢?看着那些小物件不断贩卖过来,然后又一件件出售,那些小物件上连悲伤都给装饰、不见半点痕迹,一个人既难过又孤独。这不就是阉割后的圈子产品吗?诗歌圈子也不就这样吗?划出一个圈子地摊,手持“事实”、“真”、“诗歌”等标语,大声吆喝着,仿佛他们的产品离现实场景中的事实最近似的。如果非要说这些圈子作品里有什么事实,不如说这些文本反映了作者停在一个个狭隘的事实片段上,变成贩卖现实题材形式事实的小贩。

     一个文本中,没有永恒的事实,只有文本指向的历史深处永恒的在。超越于圈子功利的垄断,才能显示文本指向的事件“历史”事实的在,从而将这种文本事实还原,我们说此文本抵及现实事实。

     七、圈子,文化阉割的社会存在

     圈子,一个世俗的现象,附体于文化却赤裸裸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诗歌圈子则更显庸俗。如蛆附骨,与专制、极权、垄断、利益等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哪怕赋以诗歌这个闪亮形式。当然,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地说,诗歌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与其它文体或其它文化领域一样只是文化阉割环境的必然产物。是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可曾寄予我们文化自觉诗歌却深陷圈子这个文化阉割的集中营,于其中的人们忙着逐于一个个狭隘的垄断利益而毫无知觉,复制着文化阉割的模板,这个模板上写着两个字——诗歌,此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再次阉割。

     如果对以上这种诗歌形式的庸俗或类似社会现象持续观察、思考,将所述情形进行延伸,从诗歌到散文、小说等,再扩大至其它领域,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似性的存在,其普遍性让我们感到难过和悲伤,走在人群边缘的我、我们一道孤独着,任庸俗喧嚣着庸俗。

     注:2019.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0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